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清朝官員在跪拜皇帝時 官員爲什麼要拍拍袖子

清朝官員在跪拜皇帝時 官員爲什麼要拍拍袖子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清代官員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清代官員見皇帝時左右拍甩一下袖子再跪拜,有何原因和意義?

我們經常在清宮劇裏看到:大臣覲見皇帝時,甚至接太監傳聖旨、恩賜時,都會先左右各拍甩一下袖子,然後撲通跪拜在地上。

清朝官員在跪拜皇帝時 官員爲什麼要拍拍袖子

初見這個場面,覺得怪異、滑稽,畢竟這是中國曆朝歷代罕見的。

其實,這既與滿人的生活習慣有關,也與清代統治者的觀念有關。

清代官員跪拜時先拍後甩袖子,有以下幾個原因和意義。

一. 滿清服飾的“哇哈”設計傳統

清代官服由滿人旗裝演變而來。

滿人長期過着漁獵、騎射生活,衣服袖子長、窄瘦,便於身體活動。袖口有一處護蓋,滿語稱爲“哇哈”。

滿人生活的東北地區,長期寒冷、風大。漁獵、騎馬抖繮揮鞭、彎弓射箭、幹活做事時,則根據實際需要,“哇哈”可以翻卷上去,利於上臂活動;也可以放下來,遮護手腕,防寒保暖。

清朝官員在跪拜皇帝時 官員爲什麼要拍拍袖子 第2張

其實我國北方地區漢族的衣袖也有類似的設計款式,叫箭袖。

它的袖口比上臂部分緊窄一些,寬厚袖口容易上翻,便於騎射和勞作。同時,把袖口放下來,也可以保護手腕、保暖禦寒。

因而,從軍服、官服到百姓常服,箭袖廣爲流傳,成爲漢服的袖制之一。

滿人入關後,保留了旗裝的傳統設計特色,也吸收了漢族寬大袖口的休閒特色、箭袖的實用優點。

清代官服的上衣衣袖,由三部分組成:袖身、熨褶素接袖、馬蹄袖。

官員尤其是文臣無需在戶外理政,因而清代官服沒有明顯的“哇哈”護蓋設計。但是上衣衣袖有熨褶,布料比較堅硬,時常翻卷就會有摺痕,影響朝服的美觀。

因而,我們看到清代官員是在拍打袖口,其實源於滿人把“哇哈”翻下來的習慣性動作,叫“放哇哈”。

二.整理儀容儀表

滿人在幹活做事時會把“哇哈”翻卷上去,否則會放下來。

例如我們看到清代官員寫字或拿東西時,總會先習慣性地把手臂擡起來,讓袖口往下滑溜一下,露出手腕,以便於手臂活動。

覲見皇帝是至高的場合禮遇,首要的是儀容儀表。總不至於卷着袖口、一副幹活的樣子去會見吧?那麼就需要“放哇哈”。

這就好比現代男士穿長袖襯衫,做事時把袖子翻卷上去,見領導彙報工作或者在正規場合,就得把袖子放下來。

因而清代官員“放哇哈”的動作,是在整理儀容儀表,表明對皇帝的尊敬

清朝官員在跪拜皇帝時 官員爲什麼要拍拍袖子 第3張

三.表明清白、忠貞

古代皇帝被近臣刺殺的事例不少。因而規定朝堂之上不能帶武器,避免兵戎相見。

即使武將覲見皇帝時,往往得摘盔卸甲,否則就是大不敬,甚至還會被非議爲圖謀不軌。

如果是皇帝偶爾接見的人,會被侍衛搜身檢查。

中國漢族古人的袖口寬大,裏面可以放置奏摺、書本、扇子、銀兩、銀票、短劍。

清代官服也吸收了袖口寬大的這個特點,顯得休閒、飄逸。

因而,清代官員“面聖”時拍打袖口,再甩一下,是表明自己身上沒有藏匿銀兩、銀票、利器。

此舉表示自己清白、忠貞,既不會對皇帝構成人身安全威脅,也表明自己兩袖清風、廉政。

清朝官員在跪拜皇帝時 官員爲什麼要拍拍袖子 第4張

四. 清代統治者的觀念

上面說了,清代官服的上衣衣袖設計風格,與漢族的箭袖接近,但有明顯差異。

箭袖是直筒平口,而清代官服的袖口形狀如馬蹄,因而稱爲馬蹄袖。

這種設計,既與滿人的騎射生活傳統有關,也適合統治者的觀念心態。

在清代之前的中國曆朝歷代,臣民見到皇帝一般都是躬身或者單膝下跪行禮,而到了清代則是雙膝下跪、叩首。

甚至皇帝不在場,只要見到與皇帝有關的物品如聖旨、恩賜物時,也會如此。

清代官員“面聖”時拍打袖口,再甩一下,雙膝跪地、叩首,雙手撐地、形如馬蹄,做牛做馬、任皇帝驅使。

高高在上的皇帝,自然樂見其形,心情愉悅。偶爾惺惺作態說一聲“愛卿平身”,臣下得趕緊感激皇恩浩蕩。

古人有句話“跪天跪地跪父母”。而到了清代,給別人下跪成爲常態。其實這是一種奴役和奴才心態。

上級見上司,平民見官,都會膝蓋發軟,行跪拜大禮。

清朝官員在跪拜皇帝時 官員爲什麼要拍拍袖子 第5張

雙膝下跪、叩首,也就是五體投地,這是作爲高級動物的人類,最尊敬、最虔誠的禮節。

這種禮制,從開始就低人一等,人格尊嚴喪失。

清代統治者的畸形觀念心態,由此可見一斑。

這種心態和習慣,到晚清發揮到極致,官員見了洋大人也跪拜。

清朝官員在跪拜皇帝時 官員爲什麼要拍拍袖子 第6張

重視繁文縟節,降低人格尊嚴,顯示嚴格的等級禮法,維持封建專制統治。

這種觀念心態,也使得滿清統治必然走向腐朽沒落,被西方列強欺侮凌辱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