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清朝大臣在跪拜皇帝之前 他們爲什麼要甩幾下袖子

清朝大臣在跪拜皇帝之前 他們爲什麼要甩幾下袖子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7.3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真的瞭解古代大臣甩袖子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導讀:在咱們今日看到的影視劇中,不乏演繹清朝的大劇,像最近熱播的《延禧攻略》、《如懿傳》等,還有咱們小時分看過的《康熙微服私訪記》等劇,從這些劇中咱們看到了很多滿族人特有的禮儀,究竟咱們不是身處於那個年代的人,所以電視劇是咱們獲取信息的最快途徑,像滿族人的髮式還有耳飾都是與漢人是大不相同的,而小編今日要講的也是滿族人創始的也是僅有的朝拜帝王之法。我們都知道,皇帝作爲九五之尊最登峯造極的地點,是不容褻瀆和蔑視的,所以各朝各代關於自己國家的皇帝是都需求進行跪拜的,只不過這個跪拜的詳細方法就各不相同了。這裏邊又以清朝的跪拜方法最爲獨特,我們想必在電視劇中都會看到,各位大臣們在見到皇帝是都要先折腰將自己的朝服袖子“啪啪”甩兩下,纔會跪下給皇帝行李,那麼這個做法的由來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正史上又是否真如電視劇中所演的這般甩袖呢?小面小編爲我們逐個解開謎底。

清朝大臣在跪拜皇帝之前 他們爲什麼要甩幾下袖子

一、由來

衆所周知,清朝的前身是努爾哈赤在公元1616年(後金天命元年)赫圖阿拉樹立的後金政權,滿族源於女真族,而努爾哈赤未做大汗前是建州女真的一份子,在自己父親塔克世和祖父覺昌安不幸被明朝李成樑帶領的明軍誤殺後,便以父祖留下的13副甲冑起兵反明。一向居住在東北的滿族人爲了反抗冰冷之地的寒氣,便對自己民族的伺候做了修改,它們學習了明朝箭袖的做法,做出了兼具無領、箭袖、左衽、四開衩、束腰,窄袖口等特色的服裝,也就是咱們現在所說的旗袍的前身。

清朝大臣在跪拜皇帝之前 他們爲什麼要甩幾下袖子 第2張

馬蹄袖

和明朝箭袖略有不同的是,滿族人將旗袍袖口本就狹窄的最前端再接一個半圓形狀的袖頭,整體袖口形狀看起來就像是馬蹄一般,所以後世稱爲“馬蹄袖”,而滿族自己族羣裏則稱其爲“哇哈”(這可不是哇哈哈,我們千萬不要記錯)。這種馬蹄袖一開始的意圖很單一,就是爲了禦寒。在東北極寒之地,特別到了冬天更爲受不了,而馬蹄袖在此刻也派上了用場,能夠將手裹住禦寒,在冬天可謂是全能之地點,不管引弓騎射仍是競逐奔馳,馬蹄袖都能夠做到維護手背不至於被凍壞的效果。

清朝大臣在跪拜皇帝之前 他們爲什麼要甩幾下袖子 第3張

八旗軍裝上的馬蹄袖

二、意圖

公元1636年(清崇德元年),清太宗皇太極改國號爲清。爲了不讓族內子孫忘本,不讓他們忘掉自己是馬上英豪的過往,所以專門着重百官不管文武其官服都有必要要配有改版後的箭袖(實際上就是滿族獨有的馬蹄袖)。在平常,官員們將袖口挽起來便利作業,而面見皇帝的時分,就不敢這樣了,他們有必要以最快的速度折腰將袖子再恢復原狀,然後對皇帝行跪拜之禮。這個朝拜動作也是有專門的名號的,叫做“放哇哈”。

清朝大臣在跪拜皇帝之前 他們爲什麼要甩幾下袖子 第4張

箭袖

歸納看來,大臣們面見皇帝時放哇哈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一、放哇哈的做法首先是讓皇上能夠清楚得看到自己廣大的袖口中並未私藏兇器等大不敬的物件;二、古人云:“兩袖清風”,用在此處同樣適用,撣兩下袖子代表自己爲官一身清;三、把馬蹄袖放下恢復原狀,這樣官服就是一個整體,既漂亮又得當;四、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此舉在於除掉自己身上的塵埃,以此表示對皇帝的尊重。

清朝大臣在跪拜皇帝之前 他們爲什麼要甩幾下袖子 第5張

馬蹄袖

三、影響

因“放哇哈”這一動作通過每日使用,日積月累下動作自然是越發快速純熟,所以在外人看來就像是拍了兩下袖子的姿態,因而在現代咱們看到的電視劇中,也就成了“啪啪”甩兩下袖子這麼簡略了,實際上壓根不是這樣的。我們現在都理解了嗎?

清朝大臣在跪拜皇帝之前 他們爲什麼要甩幾下袖子 第6張

馬蹄袖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