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古代進入關中爲什麼要走函谷關潼關一道 沿黃河直接打不過不行嗎

古代進入關中爲什麼要走函谷關潼關一道 沿黃河直接打不過不行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古代關中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與現代戰爭的高效快捷相比,古代戰爭更像是戴着鐐銬跳舞。將軍在規劃行軍路線的時候必須要考慮到大軍行動的路線是否適合行軍?是否方便後勤補給?部隊在行軍的時候是否容易遭到伏擊或者是意外事件?能否保持陣型和隊列?行軍路線會不會太長?會對後勤造成多大的壓力?等等一系列問題。因此古代戰爭中軍事地理學的應用,無論是對於進攻方選擇決戰地點或行軍還是對於防禦方建設要塞堡壘,都是至關重要的。

古代進入關中爲什麼要走函谷關潼關一道 沿黃河直接打不過不行嗎

在古代缺乏有效可靠的高速信息傳遞手段的情況下,兵貴神速就成了永不磨滅的真理,因爲一支部隊遠離故土,進行作戰的時候永遠要比在國內接受訓練以及負責邊境安全的時候消耗的物資要多的多。只有一支部隊迅速地向前推進,不予以敵人任何的反應時間,拿下戰略目標並在敵人反應過來之前就擊潰敵軍主力,纔是軍隊最有效的使用方式。這樣不僅減少了物資的消耗後勤壓力,而且還能夠以最少的損失獲得最大的利益。在古代,儘管不同的部隊行軍速度不同,但是部隊的行軍速度普遍嚴重受到了落後的道路條件以及低效的運輸條件的限制。一支吃不飽穿不暖的軍隊是不能有效向前推進的,只有保障了基本的後勤,軍隊才能向前。

古代進入關中爲什麼要走函谷關潼關一道 沿黃河直接打不過不行嗎 第2張

我們在此以拜占庭帝國皇帝莫里斯的《戰略》一書中的後勤補給速度爲參考,根據估計如果地形平坦,一頭騾子每小時可以行進5.2km,但是它僅僅能承擔69公斤左右的負擔,而一頭牛則可以在理論上負擔接近一噸重的東西,從這個角度來看,軍隊中大量使用牛來承擔運輸任務可能是更爲划算的。但是牛的行軍速度較慢,每小時最多隻有兩公里左右,同時皇帝本人建議每天牛的行進距離不要超過32km,因爲一旦超過這個數字,理論上會加速牛的死亡。同時更爲崎嶇的地形不僅會嚴重阻礙部隊的行進,而且也會更容易導致部隊的非戰鬥減員。因此選擇平坦的道路進行運輸和行進是對於進攻方更爲有利的。

古代進入關中爲什麼要走函谷關潼關一道 沿黃河直接打不過不行嗎 第3張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中國自古以來想要進入關中往往是走函谷關潼關一道,因爲華北平原更容易運輸。而即便是不走含谷關潼關也就是自東向西的路線,那也走的是以四川爲根據地,依託漢中向北進攻關中平原,也就是說都是以平原向平原推進。那麼在這個時候就有人問爲什麼不通過河運來達到目的?我們都知道與陸地運輸條件相比河運速度更快,運載量也更大。但是我們也需要認識到河運本身是一個受到嚴重限制的運輸方式。崎嶇的河道、水深太淺、河流寬度不足等因素都會嚴重限制河流的運輸能力,我們需要明確我國的地形基本特徵是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的態勢,也就是越往西海拔越高,而越往東則海拔越低。

古代進入關中爲什麼要走函谷關潼關一道 沿黃河直接打不過不行嗎 第4張

我們都知道一個生活常識“水往低處流處”,水是從高的地方向低的地方流動。因此我國的河流普遍流向是自西向東,最後匯入大海。在古代的生產力條件下,人類是無法徹底戰勝自然的,僅憑人力縴夫的拉動和河流的自然力以及風力的情況下,船隻是很難做到逆着河流的流向行動。因此在古代如果想要進攻關中憑藉河流,是完全不可能的,因爲在古代我們根本無法逆着黃河流向自下游向上遊行動。同一個道理這也是爲什麼得到了四川以後就可以順流而下拿下荊州,但是從荊州卻很難逆着河流向上拿下四川。

古代進入關中爲什麼要走函谷關潼關一道 沿黃河直接打不過不行嗎 第5張

同時,自漢朝以來,關中地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日益加劇。這就導致了黃河的河牀擡高,嚴重影響了船隻吃水,使得大型船隻無法在黃河內行動,吃水過淺的船隻很容易擱淺。而且由於水土流失導致黃河水體渾濁,越渾濁的水體就越不利於船隻,尤其是木質船隻的航行。

因此,如果使用水路進攻關中地區,那就是要求木質船隻在失水很淺的情況下逆流而上,這實際上是已經違反了自然科學的。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