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函谷關和潼關相比勝在哪裏?爲什麼潼關易破?

函谷關和潼關相比勝在哪裏?爲什麼潼關易破?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9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函谷關和潼關相比勝在哪裏?爲什麼潼關易破?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俗話說的好:得關中者王天下!這在宋朝之前可謂顛撲不破的真理。無論是兼併六國的暴秦,還是前後稱雄四百多年的兩漢,再到盛極一時的隋唐,都是從關中地區真正起家。作爲這片區域的門戶,函谷關與潼關也先後拱衛着無數帝國的京畿要地。

然而,細心的人可能已經發現:函谷關雖然難以攻克,卻在很早就被帝國的主人所放棄。但取而代之的潼關又在歷史上屢屢遭到攻陷。那麼,後者究竟靠什麼取代前者,而自身又存在怎樣的命門呢?

函谷關的成功祕訣

函谷關和潼關相比勝在哪裏?爲什麼潼關易破?

關中平原本身就是相對封閉的地形

關中之所以成爲龍興之地,跟其易守難攻的地理形勢有很大關係。這裏的北面有黃河阻隔、南部靠近秦巴山脈,向東連接崤山、往西又是綿延不絕的祁連山脈,可謂四面都有地形阻隔。

早在先秦時期,秦國就依靠函谷關佔盡了地利優勢。這個關隘就位於今日河南靈寶縣以北約15公里處。在河南以西與陝西東部的崤山山脈,因呈現南北走向,幾乎隔絕了中原和關中之間的所有通路。僅僅是在這裏留下了一道極爲狹窄的谷地。

函谷關和潼關相比勝在哪裏?爲什麼潼關易破? 第2張

古代的函谷關復原圖

因此,就有人覺得陝西的“陝”字,古意爲“夾方”,特指這條長約15公里的山間小路。所謂陝西,意即函谷關以西。至於關中,也必須從函谷開始往西算起。此外,函谷關南面的崤山多是險峻峭壁,讓大軍無法穿越。北面緊鄰的黃河河道,因地勢傾斜而造成順流湍急,讓逆流船隻很難前進。所以,想要從東面進入關中平原,非得從函谷關經過不可。

秦國人很早就意識到函谷關的重要性。他們將關口設在這一段只能容數人並排經過的最狹窄處位置,從而完全控制了整段谷地。無論前來攻打的六國聯軍有多少兵力優勢,都無法在這樣的地形上發揮出來。甚至在正式觸及關隘之前,還要當着強敵面橫渡非常湍急的弘農河。

函谷關和潼關相比勝在哪裏?爲什麼潼關易破? 第3張

秦人很早就意識到函谷關的防禦優勢

相比之下,秦人只需要躲在關內據守,慢慢玩消耗戰即可。無怪乎到東漢初年還有人評論:用一丸泥土阻塞住函谷關,也能阻止中原大軍向關中進攻。

何況,即便函谷關被敵人暫時控制,本身也立刻成爲卡住後勤運輸的障礙。縱然聚集再多物資,也無法以最快速度交到前線大軍手中。這也方便秦人在本土聚集更多補給,繼續同過度深入的對手進行不對等消耗。

函谷關和潼關相比勝在哪裏?爲什麼潼關易破? 第4張

函谷關是秦國的門戶 也最好的前進基地

潼關上位

函谷關和潼關相比勝在哪裏?爲什麼潼關易破? 第5張

今日的函谷關與古代地貌已有很大區別

然而,任何地理要素都會隨着時間推移而發生質的變化。到了幾百年後的唐朝,函谷關已喪失了大部分軍事扼守價值。

這是因爲黃河不斷帶來的大量泥沙,逐漸在函谷關以北的峭壁腳下堆積,終於成了一段不短的河岸。也就是說,來自中原的大軍可以不必搶奪危險的關口,直接從北面的河岸繞道即可。雖然守軍依然能夠獲得一定優勢,但要負擔的防線長度加大。這樣一來,秦朝時所設的函谷關就變成了虛有其表的“天險”。

函谷關和潼關相比勝在哪裏?爲什麼潼關易破? 第6張

黃河的大量泥沙 讓函谷關以北出現了大片淺灘

既然函谷關道喪失了它的防禦能力,那麼對手可以很快深入並不寬廣的崤山山區。只要向西走約70公里的山路,就能進入平坦寬闊的關中。因此,唐朝的帝王就將總閘門換到這段山路的最西端,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熟知的潼關。在那裏,他們大體上能重溫古代函谷關所給予先民的天然安全感。

表面上,潼關與函谷關都是北靠黃河、南鄰秦嶺。有山河的險要可以依託,而能通過的空間則非常狹窄。關口的東側緊靠着一條深溝道路,名叫“黃巷阪”。這裏連一輛戰車都難以通行,前後全長約有5裏,是不亞於古代函谷關道的天然防禦陣地。

函谷關和潼關相比勝在哪裏?爲什麼潼關易破? 第7張

潼關就位於函谷關以西70公里處

防禦缺陷

函谷關和潼關相比勝在哪裏?爲什麼潼關易破? 第8張

潼關在表面上繼承了函谷關的所有優勢

但和秦國的函谷關不同,潼關雖然也稱得上天險,也並非全沒有顯而易見的破綻。原來,在關隘的東側還有兩條深溝,溝底都有流水經過。如果作爲防禦進攻的輔助地形,這兩道深溝的存在算得上如虎添翼。地形是死的,軍隊卻是隨時移動的。覬覦關中的敵人,完全可以捨棄潼關本身於不顧。先是南下繞道秦嶺,然後沿山麓前進到深溝南側,向北實施強攻。如此一來,潼關就變得沒有任何地形優勢可言。

歷史上的黃巢流民大軍,就曾以部分兵力在正面牽制住潼關的唐軍,再派遣精銳部隊抵達南面的深溝溝底。最終,關隘處的唐軍因遭遇夾擊而孤立無援,被流寇一舉擊潰。整個關中的防禦也瞬間瓦解,長安便自然而然的落入黃巢之手。

函谷關和潼關相比勝在哪裏?爲什麼潼關易破? 第9張

黃巢的流寇大軍就曾突破潼關防禦

其實,古人對於從深溝進攻潼關的危害性有很清楚的認識。因此,李唐王朝不但禁止一般商旅行人在深溝通行,甚至還在深溝底部前後都設置了多座小型關隘。爲的就是有敵人進入這條後門時,用守備部隊進行層層阻截。但這樣的次級防禦工事,往往經不起對方主力的猛攻。守軍自然也必須有充足的兵力和物資,才能在兩線同時展開僵持。一旦國運衰微或是守將疏忽大意,深溝的防備就可能因鬆懈而發生結構性崩潰。

此外,除了軍事層面的策略取捨,還有兩個因素也註定了潼關無法複製古代函谷關的成功。其中既包括了氣候環境原因,也有天下大勢轉變後的格局變遷問題。

函谷關和潼關相比勝在哪裏?爲什麼潼關易破? 第10張

今日的潼關當地風貌

在漢朝以前,關中大體上是氣候溼潤、水草豐盈。雖然當時的氣溫已接近20世紀水準,但大面積植被保證了地區環境平衡。當時的關中先民很少擔心糧食收成問題,有充足的自然資源加以利用。

至少在漢朝時,當地都是能讓司馬遷直言不諱稱讚的天府之國。只用全國耕地面積的1/3,就能獲取每年糧產的60%。所以,無論秦始皇還是漢高祖,都可能用六成經濟總量壓制分散在各地的其餘四成規模。哪怕防線再向前推移70公里,也不擔心在物資供給方面掉鏈子。

函谷關和潼關相比勝在哪裏?爲什麼潼關易破? 第11張

從鎬京到西安的歷代城市位置和麪積變化

然而,經過南北朝戰亂和隋唐的終極開發,關中的田園牧歌還是走到了盡頭。隨着土地的持續退化和編戶齊民制度的深入,當地物產也是越來越趨於貧瘠。海量的皇親國戚、官宦人口和胡商番客,都以最大密度雲集在關中一點。爲了他們的各種所需,長安城外還有大批的城市打工仔、鄉村農民和近衛軍部隊。以至於傾關中全力,都不足以供養龐大人口。朝廷不得不花費巨大人力開鑿運河,將江淮的財賦轉運到西北。每年還要爲此付出鉅額的維護成本。

於是,隨着皇帝頻頻東顧洛陽,關中原有的封閉防禦優勢就已名存實亡。這並不是因爲洛陽有別的什麼特別之處,僅僅是因爲那裏距離江南更近。同時,軍事部署也不再強調雲集京畿,而是必須擴大部署到更外圍的多個區域。如果洛陽落入敵手,那麼維持關中的輸液管就被掐斷,本地持久戰能力蕩然無存。在這種情況下,要準備兩頭惡戰而預備隊充足,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

函谷關和潼關相比勝在哪裏?爲什麼潼關易破? 第12張

先秦時期的多邊牽制 在唐朝時已不復存在

最後,作爲帝國的唐朝也和諸侯國世界有本質性不同。先秦的中原集團難以繞道西南,主要是因爲那裏可能就屬於或鄰近某個第三方勢力。即便對方選擇嚴守中立,也不樂於看到邊界成爲他人的新戰場。這種外交戰略上的顧及,也或多或少的保護了函谷關的秦軍守衛力量。但在唐朝時,無論天南地北都是皇帝下屬的郡縣,挑戰者的自由度被大幅提升。結果就是各種繞道和縱橫都變得稀疏平常,單個關隘的作用被削弱到最低程度。

宋朝建立後,關中已徹底失去了往日地位。潼關依然是比較重要的路標性關卡,但大部分戰役都將以守軍的潰敗而告終。進攻者不僅擁有更多先進技巧,也在路線選擇上變得更爲天馬行動。防禦方則往往體現出必然弱勢,並一次次成爲對手克服雄關時的背景帝。再到近現代武器陸續登場的年代,潼關的價值也就徹底停留在口頭鼓舞士氣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