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明朝內閣的發展歷史又是什麼樣的 他們最後爲何會成爲宦官的工具

明朝內閣的發展歷史又是什麼樣的 他們最後爲何會成爲宦官的工具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明朝內閣制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明朝是歷代封建皇權制度最爲完善的朝代,它將皇帝的集權達到了頂峯,明朝廢黜了相權,沒有了與帝王分權的丞相制度,不過因此又產生了內閣、宦官以及皇權這三種權力。明朝最初沿襲元朝制度,設立中書省,置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之後,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了中書省和宰相,分中書省之權歸於六部。原中書省官屬盡革,惟存中書舍人。同年九月,朱元璋設置四輔官,以儒士王本等爲之。從明代起,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百司的政務,實際上等於兼任宰相,把君主獨斷專行擴大到了頂峯。洪武十五年(1382年),再次撤銷,而仿照宋朝制度,設置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其中禮部尚書邵質、檢討吳伯宗、翰林學士宋訥、典籍吳沉分別爲四處大學士。之後,又置文華殿大學士,徵耆儒鮑恂、餘詮、張長年等人擔任,以輔導太子,品秩爲正五品,其主要權力只是顧問。這就是內閣的雛形。

明朝內閣的發展歷史又是什麼樣的 他們最後爲何會成爲宦官的工具

建文年間,改大學士爲學士,悉數罷免大學士,各設學士一人。此後改謹身殿爲正心殿,設正心殿學士。明成祖朱棣雖有朱元璋一樣獨攬大權的雄才偉略,但一次又一次的御駕親征讓他不能真正意

義上地總攬政事,於是一個幫助皇帝的“助手”機構——內閣應運而生。明成祖即位後,特派解縉、胡廣、楊榮等入午門值文淵閣,參預機務,稱爲內閣。

明朝內閣的發展

永樂中期以後,內閣職權漸重,兼管六部尚書,成爲皇帝的最高幕僚和決策機構。後明宣宗朱瞻基時期,權力開始上升(三楊輔政),形成了更爲完善的政務流程:全國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給皇帝提出的建議,都由通政使司彙總,司禮監呈報皇帝過目,再交到內閣,內閣負責草擬處理意見,再由司禮監把意見呈報皇上批准,最後由六科校對下發。

明朝內閣的發展歷史又是什麼樣的 他們最後爲何會成爲宦官的工具 第2張

仁宗朱高熾時,明仁宗因楊士奇、楊榮等爲東宮舊臣,升楊士奇爲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楊榮爲太常卿兼謹身殿大學士,之後楊士奇、楊榮等人均兼有尚書職位,雖然身居內閣,其頭銜均以尚書爲尊。自此,內閣權力加重,逐漸受到重視。

明代宗朱祁鈺的景泰年間,王文以左都御史進吏部尚書後進入內閣,自此之後,誥敕房、制敕房俱設中書舍人,六部承奉意旨,內閣權力更大。雖有明英宗朱祁鎮的正統末年的反覆,可到成化年、弘治之際,內閣在已經成爲足以對抗皇權的文官政府代表。

正德年間,明武宗朱厚照所行之事被認爲多荒謬不經。可也有有楊廷和等閣老撐着,未成大亂。明世宗朱厚璁的嘉靖時,改華蓋殿爲中極殿,謹身殿爲建極殿,將大學士的朝位班次,列在六部尚書之前,地位大大提高。明代之內閣大學士雖無宰相之名,實有宰相之權。到嘉靖二十一年,權臣嚴嵩任武英殿大學士後,專擅朝政二十餘年,內閣的權力已經完全與從前的宰相一樣了。

明朝內閣的發展歷史又是什麼樣的 他們最後爲何會成爲宦官的工具 第3張

經過嘉靖、隆慶的發展,萬曆早期應該是內閣權力極盛的時期,張居正改革讓內閣成爲政府運轉的中樞,張居正的實際上已經接近於現代首相的地位。

明朝內閣強化了君主專制。內閣制度隨着皇權的高度強化而建立,權利的來源,由君主所授予,對君權的制約作用有限。事無大小,內閣都要秉承君主的旨意行事,遂成爲君主加強專制的工具,因此明代的君主專制比前代尤甚,助長了君主專制。

爲何形成了明代宦官的專權

明代內閣因缺乏法定的地位和權力,只是政務的輔助機構,通過票擬、修旨來輔政,但大學士的票擬最終要通過皇帝的硃批,而明代的司禮監秉筆太監掌章奏文書,宣宗時大臣章奏除皇帝親批數本外,皆由司禮監秉筆太監參照內閣的票擬批紅。宣宗以後,人主怠荒,深居內宮,不親政事,不見大臣,又把太監當作心腹委以重任,硃批便由秉筆太監處理。司禮監便凌駕於內閣之上,內閣權力僅止於票擬。

無論皇帝親自掌權或者是假手於司禮監代批,大學士只能承旨辦事,由是司禮監便趁機竊柄專權。明之閣臣即使有理想,有主張者,也必須先勾結宦官不可,否則一切政事都受到宦官阻梗,不能上達皇帝,如張居正爲有明一代能臣,其任首輔時亦要密結司禮太監馮保,才能策動當時的政事。至於閣臣之不肖者,更爭相諂媚逄迎宦官,助閹爲虐,狼狽爲奸,助長宦官的氣焰。綜觀明代宦官爲禍之烈,實與廢相後,內閣無實權,加上君主過於寵信宦官,使宦官得以居中用事所使然。

明朝內閣的發展歷史又是什麼樣的 他們最後爲何會成爲宦官的工具 第4張

明之內閣上受君主箝制,內受宦官操縱,閣臣之慾握權柄者,皆不免以不光明之手段得之:一方面要交結內監;另一方面則又須傾軋同列之大學士,遂演成朋黨之禍。

導致政風因循。明代閣臣絕大多數是由進士而翰林,而拜命入閣,他們大都是十年窗下,久在翰林苑,舞文弄墨之士,並無實際的政治經驗,一旦入閣,大都昏庸而無識見,閣臣爲保官秩,大都庸庸碌碌,而很少勇於任事,敢作敢爲。

因爲沒有宰相,令皇權失卻制衡;加上內閣無合法性;故無實權;事事聽命於皇帝,造成君主獨裁。如遇上昏庸之主,又會導致宦官爲禍。而且內閣首輔爲求爭取權力,往往依附宦官,排擠異己,更助長了宦官的氣焰。由此可見,明內閣的出現與其政局的發展有着密切的關係,而且影響深遠 。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