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咸豐臨死前留下的顧命八大臣 他們爲何鬥不過慈禧

咸豐臨死前留下的顧命八大臣 他們爲何鬥不過慈禧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八大臣和慈禧,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咸豐十一年1861年7月15日,咸豐皇帝病重,7月16日病危,7月17日駕崩。死前他召集八大臣,讓他們做顧命大臣,也記載叫做贊襄政務大臣。

這八個人分別是:和碩怡親王,時任宗人府宗令、領侍衛內大臣愛新覺羅·載垣;和碩鄭親王,時任總理行營事務大臣、步軍統領、御前大臣愛新覺羅·端華;協辦大學士、署領侍衛內大臣、管理理藩院事愛新覺羅·肅順(鄭親王之弟);道光皇帝第六女壽恩固倫公主額駙,時任領侍衛內大臣富察·景壽;軍機大臣、兵部尚書託和絡·穆蔭;軍機大臣、吏部侍郎匡源;咸豐皇帝老師杜受田之子,任軍機大臣、工部侍郎杜翰;軍機處學習行走大臣、太常寺少卿焦祐瀛。從這八人的組成來看,其中有親、有貴、有滿、有漢、有內臣、有外官,堪稱完美的班子。

咸豐臨死前留下的顧命八大臣 他們爲何鬥不過慈禧

據傳聞,咸豐皇帝生前,肅順等建議他仿照漢武帝殺其母留其子的"鉤弋夫人"故事,免得日後皇太后專權。《漢書·外戚傳上》記載:漢武帝寵幸鉤弋夫人趙婕妤,欲立其子,以"年稚母少,恐女主顓恣亂國家"。趙婕妤遭漢武帝譴責而死。漢武帝臨終前,立趙婕妤子爲皇太子,以大司馬、大將軍霍光輔少主,是爲漢昭帝。

但是,咸豐皇帝沒有像漢武帝那樣做,而是用"御賞"和"同道堂"兩枚印章來平衡顧命大臣、兩宮太后之間的關係,並加以控制。看得出咸豐皇帝臨死前的確下了一番苦心,希望構建一個完整的輔政班子,來鞏固皇太子載淳的統治。

咸豐臨死前留下的顧命八大臣 他們爲何鬥不過慈禧 第2張

咸豐皇帝,1860年10月13日《倫敦新聞畫報》

然而,世事難料,咸豐萬萬想不到自己看似完美的方法,卻埋下了不可調和的災難。

八月初二,由欽差大臣、督辦直隸山東軍務的勝保給嗣皇帝上的一封奏摺,正式拉開了兩宮皇太后和顧命八大臣之間的鬥爭序幕。

勝保給嗣皇帝載淳上奏摺稱:自己深受先皇恩典,且直隸和山東的亂黨、賊匪已經肅清,希望能前往避暑山莊拜謁皇帝的梓宮,請求恩准。這封奏摺上報沒多久,八月初七,皇帝就下諭旨同意勝保前來拜謁,並且“將此四百里諭令知之”。

可就在同一天內閣又“奉上諭”申斥了勝保違反規定,私自向皇太后上請安摺子一事,要求將勝保“交部議處”。這樣一來作爲兩宮皇太后奪權的急先鋒,勝保自然沒有機會再前往避暑山莊,也就沒有機會接觸到兩宮皇太后和嗣皇帝了,而僧格林沁也被顧命八大臣用同樣的法子打消了拜謁大行皇帝梓宮的想法。

就在勝保被斥責的前一天,即八月初六日,山東道監察御史董元醇也向嗣皇帝上奏,懇請“皇太后權理朝政並另簡親王輔政”。

就這樣顧命八大臣與兩宮皇太后雙方開始交上火了。

咸豐臨死前留下的顧命八大臣 他們爲何鬥不過慈禧 第3張

咸豐帝臨終時賜給同治帝一枚“同道堂”印章(右),慈安一枚“御賞”(左)

兩宮皇太后和恭親王奕訢,清楚地意識到並預感到,這是他們生死存亡的歷史關鍵時刻,惟一的出路就是拼個魚死網破。

在皇帝梓宮由避暑山莊起駕一天之後,兩宮太后便以“皇帝幼小、兩宮太后爲年輕婦道人家”爲由,帶着載垣、端華等七大臣從小道趕往北京,只留肅順率領人馬跟隨梓宮慢行。慈禧回京之後,驪姬召見恭親王奕訢和軍機大臣文祥等人。次日一早,奕訢手捧蓋有玉璽和先帝兩枚印章的聖旨,宣佈解除肅順等人的職務,當場逮捕了載垣和端華,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等則被撤職查辦,而醇郡王奕譞則在京郊密雲逮捕了還在護送梓宮的肅順,八大臣徹底失敗,史稱“辛酉政變”。

咸豐帝臨死前任命的“顧命八大臣”爲什麼鬥不贏慈禧?

咸豐臨死前留下的顧命八大臣 他們爲何鬥不過慈禧 第4張

兩宮皇太后和恭親王奕訢,抓住並利用官民對英法聯軍入侵北京、火燒圓明園的強烈憤怒,對"承德集團"不顧民族、國家危亡而逃到避暑山莊的極大不滿,把全部歷史責任都加到顧命八大臣頭上。也把咸豐皇帝到承德的責任加到他們頭上。從而兩宮皇太后和恭親王奕訢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動,爭取了官心、軍心、旗心、民心,顧命八大臣則成了替罪羊。

兩宮皇太后和恭親王奕訢,利用了顧命大臣對慈禧與奕訢的力量估計過低而產生的麻痹思想,又利用了帝后雖是孤兒寡母,卻掌握"御賞"、"同道堂"兩枚印章,顧命大臣雖可擬旨不加蓋這兩枚印章卻不能生效,兩宮太后與奕訢可由大臣擬旨加蓋這兩枚印章便能生效的有利條件。

兩宮皇太后和恭親王奕訢,搶佔先機,先發制人,沒有隨大行皇帝靈柩同行,擺脫了顧命大臣的控制與監視,並從間道提前返回,利用自農曆7月17日咸豐皇帝逝世,到咸豐皇帝靈柩運到皇宮,其間有七十四天的充分時間,進行政變準備。原定農曆9月23日起靈駕,29日到京,因下雨道路泥濘,而遲至10月3 日到京,比原計劃晚了四天。而兩宮太后於29日到京,30日政變,時間整整差了三天。這爲她們準備政變提供了時間與空間,打了一個時間差與空間差。

咸豐臨死前留下的顧命八大臣 他們爲何鬥不過慈禧 第5張

經宗人府、大學士、六部、九卿、翰詹、科、道的會議,擬定載垣、端華、肅順三人的罪行應比照:大逆不但共謀者,不分首從,皆凌遲處死律,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五人隨聲附和,擬“杖一百,流三千里,發往新疆效力贖罪”。隨後請旨定奪。

當天,兩宮皇太后和皇帝就傳諭:載垣、端華是宗室親王,按照議親、議貴的條例,免於凌遲,命肅親王、刑部尚書前往宗人府傳旨,令載垣、端華在宗人府內自盡。肅順加恩改凌遲爲斬立決,派睿親王、刑部右侍郎前往監斬。景壽因是皇親,則只革去御前大臣的職務,依舊保留公爵和額駙的身份。穆蔭在軍機處年深日久,班次在前,情節嚴重,所以革職後發往軍臺效力。匡源、杜翰、焦祐瀛三人則革去一切職務,免於發配。

同治皇帝在“辛酉政變”後,內有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外有議政王奕訢主政,從而開始了"同治中興"。但與此同時,清朝體制從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議政王攬政的皇權二元,到慈禧獨攬朝政的一元獨大的局面也出現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