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清朝其實顧命八大臣爲何會鬥不過慈禧?真相是什麼

清朝其實顧命八大臣爲何會鬥不過慈禧?真相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8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咸豐帝臨終之前特意指定了八位深受其信任的朝廷重臣輔佐載淳,對此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古代皇權社會的一個典型特徵就是“家天下”,咸豐皇帝去世時,由於新君年幼,咸豐帝對身後事進行了縝密安排,但這種安排卻充分體現出了“家天下”的特點,顧命八大臣實際上是受到兩宮太后制約的。再加上八大臣的優柔寡斷,使得慈禧成功利用時間差,一舉將其摧毀。

清朝其實顧命八大臣爲何會鬥不過慈禧?真相是什麼

咸豐十年(1860年),當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英法聯軍逼近北京時,咸豐帝急忙帶着皇后和懿貴妃,以及部分親信大臣逃至熱河。次年8月22日,在簽訂《北京條約》後不久,咸豐帝因病在熱河行宮去世,而在彌留之際,他曾對身後事進行了縝密安排。

在咸豐帝的遺命中,皇長子載淳被立爲皇太子,由於載淳年僅六歲,於是又以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大學士肅順,額駙景壽,以及原來五個軍機大臣的其中四人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爲輔政大臣,“贊襄一切政務”,這便是著名的“顧命八大臣”。同時又授予皇后鈕鈷祿氏“御賞”印章,授予皇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皇帝生母懿貴妃掌管),且明確規定,顧命八大臣擬定的聖旨必須加蓋“御賞”和“同道堂”兩枚印章後才能生效。

從咸豐帝的遺命不難看出,“御賞”和“同道堂”兩枚印章的權力幾乎完全凌駕於顧命大臣之上,尤其是在皇位尚未順利移交,新朝格局尚未形成的情況下,這兩枚印章的威力可想而知。只要兩宮太后願意,那麼顧命大臣的作用根本無法發揮。

其實,咸豐帝的這項遺命完全體現了“家天下”的特點,顧命八大臣雖然受命輔政,是朝政大權的實際掌控者,但皇后和懿貴妃掌握的“御賞”和“同道堂”兩枚印章卻完全對他們形成了制約。咸豐帝這麼做無可否非,這種制約關係可以確保少年天子皇位的穩固,但這種制約關係卻爲顧命八大臣的覆滅埋下了伏筆。

後宮與外廷矛盾爆發,雙方迅速撕破臉皮

咸豐帝的遺命,導致兩宮太后與外廷之間存在天然的矛盾,尤其是慈禧本就擁有較強的權力慾,導致這種矛盾基本不可調和。而事實上,就在咸豐帝去世後不久,這種矛盾便迅速爆發了。

清朝其實顧命八大臣爲何會鬥不過慈禧?真相是什麼 第2張

咸豐帝去世還不到十天,留守京城的恭親王奕訢便來到了承德避暑山莊(即熱河行宮),奕訢此來有兩個目的:一方面是爲了叩謁咸豐皇帝的梓宮,另一方面則是爲自己謀取出路。奕訢雖是秦王,但卻長期受到咸豐帝的猜忌,更是備受肅順等人排擠,與自己交好的軍機大臣文祥沒能入選顧命大臣(五位軍機大臣四人入選),這不得不令奕訢擔心自己的未來。

恭親王奕訢在行宮與兩宮太后密議多日後,率先返回京城,開始祕密謀劃。奕訢離開之後,於是董元醇上書,以皇帝年幼無法親政爲由,請求太后權理朝政,另選親王一、二人輔政。如果沒有輔政大臣,在皇帝年幼的情況下,太后權理朝政乃是常理,可咸豐帝早已留下了八位輔政大臣,如今想要太后垂簾聽政,輔政大臣自然無法接受。

兩宮太后先是針對這封奏章召見八大臣,試探八大臣關於此事的態度,卻沒想到遭到八大臣的強烈牴觸。在肅順等人看來,皇帝既然已經任命我們爲輔政大臣,且給了你們限制外廷的印章,那麼朝政就應該由我們來負責,我們有事前去奏請就完了,你們站到臺前,豈不是想要架空我們?而兩宮太后的態度也很明確,想將我們限制在後宮?門都沒有。

於是,兩宮太后與八大臣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爭辯,八大臣“嘵嘵置辯,已無人臣禮”,而在《越縵堂國事日記》中則有“肅順等人恣意咆哮,‘聲震殿陛,天子驚怖,至於涕泣,遺溺後衣’”的記載,連小皇帝當時都被嚇尿了,足見這次交鋒之激烈。

雙方的激烈爭辯最終無疾而終、不歡而散,但雙方卻都不死心。不過,顧命八大臣想的是先回到北京,憑藉手中的遺詔先行掌握朝政,等待朝局穩定之後再從長計議。而兩宮太后卻明白,根本不能讓八大臣順利返京,否則一旦任由他們掌握朝政,那麼就很難再翻身了,因而決定在返京之前便將八大臣除掉。

清朝其實顧命八大臣爲何會鬥不過慈禧?真相是什麼 第3張

兩宮太后雖然留在熱河行宮,但與他們密議數日的恭親王奕訢卻早已經在京城行動了起來,他先是籠絡了掌握京津兵權的兵部侍郎勝保,以及握有直魯重兵的僧格林沁。與此同時,兩宮太后以職權過多爲由,意圖奪其兵權,而端華爲了自己八人的安全,便表示自己只做行宮的步軍統領,兩宮太后逐趁機將京城步軍統領的職位給了奕譞,進一步將京師兵權握在了手中。

在全面掌握了京師的兵權之後,兩宮太后逐將政變地點選在了京師。在皇帝梓宮從行宮起駕之後,兩宮太后和同治皇帝只陪了靈駕一天,便以皇帝幼小、自己又是年輕婦人爲藉口,帶着載垣、端華等七大臣從小道趕往

到達北京之後,慈禧立即召見了恭親王奕訢和軍機大臣文祥等人,在詳細瞭解京中形勢之後,逐心中大定。次日一早,奕訢手捧蓋有玉璽和“御賞”、“同道堂”印章的聖旨,宣佈解除肅順等人職務,並當場逮捕了載垣和端華,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等則被撤職查辦,醇郡王奕譞則前往京郊密雲逮捕了跟隨梓宮回京的肅順,八大臣至此被全面摧毀。

綜上所述,肅順等人的敗北,一方面源於內廷掌握的“御賞”、“同道堂”兩枚印章對外廷的制約,另一方面則源於肅順等人對形勢的估計不足和優柔寡斷,不僅被兩宮太后順利掌握了兵權,而且被對方打了一個時間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