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咸豐留了八位顧命大臣,爲何卻鬥不過一個慈禧?

咸豐留了八位顧命大臣,爲何卻鬥不過一個慈禧?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7.6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1861年,咸豐帝病死於熱河避暑山莊行宮,御前大臣載垣、肅順等八大臣與新皇帝載淳的生母皇太后葉赫那拉氏(即慈禧太后)產生嚴重矛盾,葉赫那拉氏乃鼓動咸豐帝皇后鈕祜祿氏(即慈安太后)與八大臣爭權,授意御史董元醇上朝奏請由皇太后垂簾聽政,隨即遭到八大臣抵制。另一方面,宗族中比較最近的恭親王奕訢與咸豐朝顧命大臣僧格林沁和軍機大臣文祥等人被排斥在最高權力之外,亦極爲不滿。於是葉赫那拉氏與奕訢等人聯合,發動政變。從此,慈禧、慈安兩太后開始垂簾聽政。

公元1861年,清朝的第九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的第七位皇帝咸豐,在熱河行宮駕崩。那一年,咸豐才30歲,在20年的執政期間,他儘管一心想要治理好國家,勤勤勉勉,可是卻能力不足,實在是令人遺憾。在咸豐去世前兩天,咸豐召集隨行大臣,冊封皇長子爲太子,由於當時咸豐的兒子才6歲(他僅有一個兒子),所以他還找來了“贊襄政務大臣”,也就是俗稱的八大顧命大臣。分別是鄭親王端華、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異母弟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肅順,一等誠嘉毅勇公御前大臣富察-景壽以及軍機大臣託和絡-穆蔭與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

爲了保證這八個顧命大臣能夠切實輔佐自己的兒子,免生異端,咸豐決定寫下聖諭,可是又由於自己已經奄奄一息了,所以只得讓杜翰代筆。當然,不管是誰寫的,只要有皇帝玉璽蓋章,那麼就等同於皇帝親手所寫。所謂“贊襄政務大臣”就是可以代替皇上決斷一切朝政的權力,可想而知,這個權力是很大的。

所以,爲了防止顧命大臣串通一氣欺壓幼主,所以咸豐想到了一個計策,那就是權力牽制。具體做法便是授予皇后鈕祜祿氏“御賞”印章,授予皇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貴妃掌管),凡是諭旨起首蓋“御賞”章,末尾蓋“同道堂”章。當然,兩宮太后十分清楚咸豐這樣做的目的。

隨着咸豐的去世,關於“贊襄一切政務”的遺詔也就隨之昭告天下。可是,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看似順理成章、毫無懸念的八大託孤之臣,在不久之後就要面臨被粉碎的命運。這恐怕是八大顧命大臣始料未及的。權力的鬥爭,往往都是那麼風雲詭譎,在八大顧命大臣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危機已經向他們步步緊逼了。

在咸豐剛剛去世,屍骨未寒之際,清朝內部已經形成了三股勢力,他們都有着獨掌朝政大權的野心,他們分別是:第一,以肅順爲首的“顧命八大臣”及其支持者,稱爲託孤派;第二,以兩宮太后(慈安與慈禧團結一致)爲首的後宮黨,稱爲垂簾派;第三,以恭親王奕訢爲首的近支親王派,簡稱爲親王派。

這三股勢力的力量強弱不一,我們暫且通過天時、地利、人和來逐一進行分析。

託孤派:這是咸豐皇帝親自授命的,可見他們的忠心是絕對不用懷疑的。可是,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只要咸豐不在了,就沒有人願意承認他們的合法性。在天時上,託孤派絕對是有絕對優勢的,他們直接從前代皇帝手中接過大權。這一點,是其他兩派所不能比的。不過,在地利和人和兩方面,他們就不如其他兩派了。比如在地利上,他們在清朝的樞紐北京並沒有可靠的人在,所以他們對北京就失去了控制,這可以說是很致命的地方。

而在人事方面也沒有優勢,所以,看似是受先皇囑託,然而卻缺少保障。再加上託孤派的首領肅順對於旗人的治國理政的能力不太認可,所以對於旗人的各方面福利有所限制。這樣的舉動無疑是觸動了朝中旗人的利益,所以他這一派的支持者就很少了。

不過,肅順確實是爲數不多的既能慧眼識人,又有治理國家才能的大臣。其實,要是真的能像咸豐所期望的一樣,同治登基後能夠得到顧命大臣的全力輔佐,那麼或許清朝也不會那麼容易亡國。而再加上缺乏兵力,所以,他們掌權的可能性就更加大大減少了。

垂簾派:看似垂簾派力量薄弱,孤兒寡母的,可是,她們正是將這個弱勢轉化成了優勢。她們以孤兒寡母的形象來獲取別人同情,打出了感情牌。當然,她們也不是全無實力,因爲年幼的皇帝同治在他手上,這絕對是一張王牌。而只要她們發難,就完全可以將別人(主要是八大託孤大臣)看做是欺君罔上,從而以清君側的名義去實現自己的野心。這便是垂簾派在人和上的優勢。

咸豐留了八位顧命大臣,爲何卻鬥不過一個慈禧?

而在地利上,兩宮太后雖然都在熱河行宮,但是她們在京城卻有着十分可靠的情報專員,就是她們的姐妹。尤其是慈禧的妹妹——醇郡王的福晉,常常會三天兩頭去看慈禧,這就爲慈禧掌握北京情況提供了便利。而在天時上,她們雖然不及八大顧命大臣,但是卻有“硃批”的權力,這在後來給八大顧命大臣致命打擊的時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過,從慈禧以後的執政情況來看,其實她的有幸恰是大清的不幸。

親王派:這一派在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其實都是沒有明顯優勢的,只不過他們都集中在京城中樞。不過,親王派也沒有明顯的劣勢,況且在咸豐朝,恭親王奕訢已經在外交方面做出了很出色的成績,這是朝中大臣都有目共睹的。而且,要不是後期咸豐不太喜歡這個弟弟,恐怕朝中大臣交口稱讚最多的便是恭親王了。

其實,對於咸豐的做法,他是有很多不滿的,比如從前面的奪取皇位,但後來咸豐託孤的時候都沒有叫上自己。所以在得知咸豐駕崩之後,那些擁護奕訢的大臣便立馬團結在他周圍。不過,這三股勢力,並沒有這樣一直保持着,而是變爲了兩股勢力的鬥爭。這是因爲親王派和垂簾派爲了共同的利益而團結在一起,這樣他們就有了一個共同的敵人“八大顧命大臣。”要是這八大顧命大臣能夠意識到危機的話,恐怕親王派和後宮派也沒有那麼容易得逞,問題是託孤派完全沒有覺察。

政變的導火索是御史董元醇的一份奏摺引發的,這封奏摺的內容是要恭請慈禧慈安太后主持朝政。在先王遺詔剛剛發佈不久,就出這一招,很顯然是有人蓄意爲之的。當然背後的操刀手就是已經合併的親王派和後宮派。可是,這不算高明的手段卻騙過了託孤派,託孤派很顯然將這次奏請給八大臣“輕易”地拍死,而慈禧方面又以一副可憐兮兮的樣子出現在大衆面前。所以,在後來的權力鬥爭中他們的失敗是可以想見的。

緊接着,恭親王奕訢便去熱河弔唁咸豐,這是他多次申請的情況下,纔得到的機會。之前的申請都被八大臣給拒絕了。來到熱河之後,他在兄長靈前大聲哭聲震天,在場的人無不動容。正是由於前面障眼法做得足夠到位,所以在奕訢去拜見兩宮太后的時候,託孤派完全沒有阻攔。於是,北京和熱河兩方面意見交換之後,行動方針就被確定下來了。

就這樣,在同年九月二十三日,大行皇帝梓宮由熱河出發回京,政變就在這路上動起手來。這次回京被分成兩撥,帝、後及端華、載垣先行回京,肅順護送先帝梓宮慢行在後。很顯然這是有意安排的,這是爲了現將端華、載垣現行處置。而計劃也正是這樣進行的。

而最後要對付的便是肅順了,首先由慈禧向衆大臣告狀說八大臣欺負自己孤兒寡母,於是賈楨和周祖培等人將早就準備好的“廢除贊襄政務八大臣”呈給太后。不過這只是爲了做給別人看而已,真正有用的是後來的勝保上奏摺直接否定了咸豐的遺詔的合法性。

而這正是用了杜翰代筆的事情來做文章,將八大臣比成了曹操,就這樣栽贓陷害八大臣,將他們都紛紛下獄。至於罪名,有也罷,沒也罷,肅順已經沒有任何說話的餘地了。就這樣,八大臣就這樣被一鍋端了。權力的鬥爭往往就是這樣殘酷,慈禧就是踏在那些忠心耿耿的大臣的屍體上位。

咸豐留了八位顧命大臣,爲何卻鬥不過一個慈禧? 第2張

咸豐帝的顧命八大臣爲何鬥不過一個慈禧?

首先,根本上是咸豐遺留的問題所致。咸豐當年一直生病,在臨終前早就安排好了八大顧命大臣負責大清朝的一切朝政問題,但是偏偏咸豐又是一個小心眼的人,古人講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說的就是既然把權力下放了,就應該信任放開手腳讓下面人去幹,但是咸豐想着這八個大臣在他百年之後會篡奪朝政,於是在八大顧命大臣輔政之外,又單獨加了一條,那就是所有命令必須經過兩個皇太后的確認纔可以正式生效。這樣看似是八大顧命大臣下命令,實際上將最後的決策權是給了兩宮太后,也等於說是一開始就將權力過渡給了慈禧。

滿清雖然是少數民族,但是經歷康雍乾三朝的漢化,到了咸豐時期,整個大清朝的制度其實已經是跟漢族無異了,在國家治理的倫理原則上,遵從君臣有別。兩宮太后的慈安太后爲正宮皇太后,從法理上來說,慈安在咸豐死後,擁有全國最尊崇的地位,在權力繼承上慈安也是有很大優勢的。但是問題就出在慈安並不是一個熱衷政治或者善於搞政治的人,政治能力缺乏,最終只能是天下第二大貴人慈禧接手。所以,從一開始,慈禧就擁有和八大顧命大臣不對等的權力。

再者,慈禧日後發動辛酉政變正是打了八大顧命大臣一個措手不及。八大顧命大臣在咸豐死後,以爲自己終於可以揚眉吐氣了,皇帝剛死,太后缺乏從政的經驗,小皇帝又年齡小,所以最終還是他們說了算。哪知道慈禧不按常理出牌,不僅精於政治,還洞察人心。慈禧料到這些人此時疏於防範,於是來了個先下手爲強,於是莫名其妙的就被慈禧抄了家。等到他們反應過來時,已經大勢已去身陷囹圄了。再想回天已無可能,慈禧最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這場權力爭奪戰中全勝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