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朱棣在發動靖難之役時 蒙古政權爲什麼不趁機南下

朱棣在發動靖難之役時 蒙古政權爲什麼不趁機南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靖難之役時蒙古在做什麼,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公元1399年,不甘心被撤藩的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跟建文帝苦戰了3年後,最終在1402年攻入南京,建文帝失蹤,朱棣篡位成功當了皇上。

朱棣在發動靖難之役時 蒙古政權爲什麼不趁機南下

這3年的內鬥,幾乎席捲了大明全境。建文帝爲剿滅朱棣,派遣上了全國的精銳,朱棣也是使出了渾身解數,不惜以命相搏。可見這3年時間內,大明根本沒有多餘的力氣,管其他事了。

自然此刻,問題也就來了,元朝雖被朱元璋驅逐而出,卻並沒有滅亡,依然存在於北方草原上。且各蒙古部落也都擁有不俗的實力。卻爲何都瞪着眼,看了3年大明內鬥,卻不趁機南下,捲土重來,重奪中原呢?

朱棣在發動靖難之役時 蒙古政權爲什麼不趁機南下 第2張

一、朱棣多年經營的結果

從地理位置上就可以看出,朱棣受封的燕王,是以北京城爲核心。其目的就是看守大明的北大門,抵禦蒙古勢力。朱棣這一駐紮,就是近二十年的時間。而靖難之役中,一旦蒙古勢力南下,朱棣被兩面夾擊,保證是第一個被滅的。

對這個結果,朱棣最恐懼的,自然在發動靖難之役前,他就必然要全面評估風險。從評估結果來看,顯然朱棣是非常樂觀的。因爲這條歷史記載,便說明了這個問題。

朱棣在發動靖難之役時 蒙古政權爲什麼不趁機南下 第3張

在朱元璋時期,就設置了“兀良哈三衛”,受寧王朱權統帥。朱棣起兵後輕易打敗了“帶甲八萬, 革車六千”的寧王。於是史書上就出現了這樣一句話“自是衝鋒陷陣多(兀良哈)三衛兵, 成祖取天下,自克大寧始”。

朱棣在發動靖難之役時 蒙古政權爲什麼不趁機南下 第4張

即,蒙古的兀良哈部,非但沒有趁機造反,反而卻成了朱棣手中最精銳的騎兵,爲朱棣立下了赫赫戰功。所以這個記載就證明了,蒙古諸部非但沒有趁朱棣病,要他命,反而成了朱棣的外援!

這就是朱棣多年經營北疆的結果,所以他纔有膽量,敢以一地之力,挑戰整個大明,不但支持住了,反而還敢長途奇襲南京,佔領南京。

朱棣在發動靖難之役時 蒙古政權爲什麼不趁機南下 第5張

二、朱元璋打的底子太好

朱元璋自把元順帝趕出中原後,並沒有馬放南山。而是發動了八次攻伐蒙元之戰。統帥有常遇春、徐達、藍玉,這些大明悍將都曾深入漠北,對北元實施不間斷的打擊。其中尤其是公元1388年的“捕魚兒海之役”最具決定性。

這一戰,主帥是藍玉,據史載:烏薩哈爾汗的次子地保奴、嬪妃公主一百二十三人、官員三千餘、人口七萬七千多、馬駝牛羊十五萬多頭,以及大量印章、圖書、兵器、車輛等等,都被明軍俘獲!

朱棣在發動靖難之役時 蒙古政權爲什麼不趁機南下 第6張

此戰不但打掉了北元在蒙古各部落中,至高無上的地位。也使得蒙古各部落紛紛脫離北元統治,或根本不再受北元號令,開始各自爲政。

這其實也是爲啥朱棣,能把北疆經營得那麼好的基礎。以至於出現了“韃靼國公趙脫列幹、司徒趙灰鄰帖木兒、司徒劉哈剌帖木兒自沙漠率衆來歸”的局面。

朱棣在發動靖難之役時 蒙古政權爲什麼不趁機南下 第7張

所以,當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時,蒙古各部四分五裂,實力都弱小,就算想趁火打劫,也沒那實力。只能搞一些小動作,或趁機得到了修養和調整的機會

比如,阿魯臺部就趁靖難之役,纔開始悄悄南下。而在靖難之役剛結束時,韃靼騎兵也出現在了遼東,開始進行小規模騷擾。這纔有了朱棣連忙掉回頭來,開始對遼東用兵。隨後便是朱棣的北伐之戰。

朱棣在發動靖難之役時 蒙古政權爲什麼不趁機南下 第8張

結論:靖難之役,雖蒙古各部沒有趁火打劫,但卻造成了遠在漠北的蒙古各部落,趁機南遷,朱棣不得不北伐,消除這種威脅,從此奠定了大明“仁宣之治”的外部環境。可惜一個朱祁鎮的土木堡之變,最終讓三代明朝帝王的努力,灰飛煙滅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