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世界史 > 拖垮歐洲的軍備競賽:一戰前英德比拼海軍裝備

拖垮歐洲的軍備競賽:一戰前英德比拼海軍裝備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各個國家秣馬厲兵,不斷地升級自己的武器裝備,等着在戰爭中大顯身手。於是,一場聲勢浩大的軍備競賽不可避免地拉開了序幕。英國長期以來都穩坐海上霸主的位置,德國興起之後便對海上霸權虎視眈眈。爲了能夠從英國那裏奪取海上霸主的位置,德國開始組建海軍,開發新的巨型戰艦。歷史上著名的無畏級戰艦就是在這個時候誕生在英國,也引發了後來諸多國家無畏級戰艦的產生。德國在此期間改革了軍隊,並製造了不少無畏級戰艦,爲後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奠定了不錯的基礎。這個時候的德國,軍事實力已經可以跟俄國相媲美。

這場戰爭正如同戰略家所說的那樣,有個太長時間的潛伏期。在1914年之前的幾十年,歐洲都處在一觸即發的危險之中。從各國開始爭奪海外領地開始,從大家有了圖謀全球的野心開始,就爲這場戰爭埋下了伏筆。各大國爲了殖民地爭得面紅耳赤,一直能持續到1914年才爆發,已經算是個奇蹟。到了20世紀初,英國也擺脫了“光榮孤立”,開始迴歸歐洲。於是,歐洲衝突迅速升溫。

在危機感的迫使下,各國放棄了孤軍奮戰的打算,開始尋找志同道合的夥伴。於是,俄、法、英組成的協約國和德、奧組成的同盟國正式誕生。德國與法國從普法戰爭以來就一直相互敵視,俄國又對後來者居上的德國十分忌憚,而英國則對德國的囂張感到不滿,於是,這三個國家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

拖垮歐洲的軍備競賽:一戰前英德比拼海軍裝備

奧匈帝國和意大利是個不錯的考慮對象,不能說兩國在世界觀上有着高度的一致,但起碼不是敵對關係。本來沙皇和德皇曾經有過盟約,也包括奧匈帝國,但是兩個強者在一起終究會有所傷害。意大利曾經是德國積極拉攏的對象,只可惜,當時的奧匈帝國還佔着意大利的一些領土,致使意大利無法釋懷與之合作。但鑑於德國與之聯盟的意向強烈,而且協約國也有諸多宿敵,意大利也只好暫時呆在了同盟國內。不過其態度一直是不溫不火,既不堅定地維護同盟國,也不甚積極攻擊協約國。戰爭打響後沒多久,意大利就背棄德、奧,成了協約國的一員。

如此看來,各個聯盟內部之間的關係也是錯綜複雜,各自心裏都有一個小算盤,時時刻刻防備着別人也被他人所提防。在歐洲,有點實力的國家就想建立一個海外帝國。於是,在他們之間展開了一場競賽,海外殖民地的競賽。很多國家都參與了進來,瘋狂地展開了對外擴張和侵略。

20世紀一開始,世界上部分地區都已經淪落爲競賽的犧牲品,成爲歐洲列強的殖民地。英國是這場競賽中的大贏家,其他國家基本上都跟在它後邊撿些剩下的殘羹剩飯。這樣一來,歐洲局勢就變得異常緊張。

在歐洲各國進行競賽的同時,也激發了很多被侵犯國家的民族情感。於是,在一戰之前的混戰,就包括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競賽和被侵略國家與帝國主義之間不成規模的鬥爭。20世紀開篇,就被複雜的爭鬥包圍着。那些征服者們紅着眼睛,四處尋找可掠奪的地方,只要能佔領,犧牲國家利益也在所不惜。

各個國家秣馬厲兵,不斷地升級自己的武器裝備,等着在戰爭中大顯身手。於是,一場聲勢浩大的軍備競賽不可避免地拉開了序幕。英國長期以來都穩坐海上霸主的位置,德國興起之後便對海上霸權虎視眈眈。爲了能夠從英國那裏奪取海上霸主的位置,德國開始組建海軍,開發新的巨型戰艦。歷史上著名的無畏級戰艦就是在這個時候誕生在英國,也引發了後來諸多國家無畏級戰艦的產生。德國在此期間改革了軍隊,並製造了不少無畏級戰艦,爲後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奠定了不錯的基礎。這個時候的德國,軍事實力已經可以跟俄國相媲美。

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歐洲各國之間的矛盾終於來了一次小型的序幕戰爭。巴爾幹成了這次大戰前最具影響力的一次戰爭。

巴爾幹所體現的,不單純是帝國主義的競賽,還有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民族問題。這也是影響歐洲秩序的一大隱患,如果處理不好就是顆定時炸彈,隨時可能爆發。1914年,民族問題終於成了導火索,引爆了這場曠日持久的世界大戰。

1914年,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夫婦在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殺害。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開始了對塞爾維亞的報復。塞爾維亞一直以來都反對奧匈帝國在巴爾幹地區的統治,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十分強烈,受到壓迫的往往都能激發出無限潛力來保衛尊嚴,哪怕對手比自己強大數倍。

奧匈帝國第一個發出了戰書,同盟國立即投身進來。而塞爾維亞也得到過俄國的許諾,一旦發生戰爭,俄國將鼎力相助。於是,這場戰爭就這樣因爲一起刺殺事件徹底爆發了。短短几個月,兩個集團聯盟就在巴爾幹地區拉開了戰爭,隨後戰事蔓延到整個歐洲。此時,任何外交手段都不起作用了,大家都在發泄,這幾十年來的隱忍要在一瞬間宣泄出來。1914年末,各國開始參戰前的準備,他們大概不會想到,這團戰火竟然會越燒越旺,點燃了整個地球。

戰爭動員,德國比任何一個國家都要來的猛烈。爲了能夠解決西線法國和東線俄國,德國制定了一個詳細而又複雜的政策。戰爭開始之後,俄國先於德國宣戰。但是德國的政策是先消滅法國,再回頭收拾俄國。在俄國向德國下了戰書後,德國的大部分火力集中在了比利時,準備從比利時進入,襲擊法國。其實,這三個國家一旦宣戰,就等於兩個軍事聯盟彼此宣戰。英國答應過比利時,在戰爭開始之後保護比利時,英國也捲入進來。

緊隨英國之後的是其盟友日本,接着,被英國佔領的殖民地都被迫參加了戰爭。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積聚了幾十年的怨恨在一瞬間爆發,而後從歐洲遍佈全球。在此期間,不少殖民地趁機向自己的宗主國發難,試圖獲得獨立。民族運動也成爲這次大戰的一個部分。而美國,則守在一旁得漁翁之利,靠武器交易來大發橫財。

火力越兇猛,戰爭就越殘酷,各國之間的仇恨越深,人民受傷害的程度也就越悲慘。第一次世界大戰,因爲仇恨而變得災難深重,因爲災難而加劇了仇恨。這就是戰爭帶給人們長期的痛苦經歷,不僅僅是4年,甚至更久遠。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