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揭祕:秦國、宋國、晉國的殉葬制度分別是怎樣的?

揭祕:秦國、宋國、晉國的殉葬制度分別是怎樣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3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揭祕:秦國、宋國、晉國的殉葬制度分別是怎樣的?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公元前621年夏,在秦穆公執政三十九年後,不幸去世了。

秦穆公執政之時,是秦國大發展時期。早期,在與晉國的競爭中,秦穆公充分利用晉國的內亂,多次佔得先機,一度將秦國領土擴張至黃河之東,並掌控了關中平原通往中原的崤函要道;後期,秦國在崤之戰後與晉國徹底決裂,東進之路被堵,秦穆公就專注於開拓西北,使得秦國“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

縱觀秦穆公一生,雖然沒能實現稱霸的願望,但其功績絕對算是秦國春秋時期最爲突出的國君。

這三十九年來,秦穆公因晉國而輝煌,也因晉國而跌倒。但在與晉國的對抗過程中,他先後熬死了晉獻公、晉惠公、晉懷公、晉文公,最後又迎來了晉景公。一人迎戰了晉獻公祖孫三代五位國君,堪與瑞典老將瓦爾德內爾對抗中國乒壇數代干將相媲美。

然而,無論秦穆公多麼長壽,人總難免一死。

揭祕:秦國、宋國、晉國的殉葬制度分別是怎樣的?

秦穆公一生既然如此轟轟烈烈,那麼他死時也不能一人孤零零地走向另一個世界。於是,秦穆公臨終前,下令恢復殉葬制度!

殉葬文化,在殷商時期極爲盛行。商王死後,爲他殉葬之人少則數十,多達數百。而且殉葬之人還分等級:身份高貴的稱爲“殉人”,身份低賤的稱爲“人牲”——也就是把人當牲畜一樣陪葬。但自周人推翻殷商之後,在周人“尊天、敬德、保民”思想薰陶下,殉葬文化在周王國範圍內幾乎已絕跡數百年。

秦人是殷商遺族,西周初被周人從山東半島遷徙至甘肅天水一帶。數百年以來,作爲周人附庸,長期替周王國駐守西部邊境。與此同時,秦人也接受周人文化,長期放棄了殉葬制度。

可秦穆公上臺以來,親眼目睹了周王室的腐化墮落,對於周文化已不再是仰視心態:周王室的實力,現在甚至還不如秦國,其文化又有何了不起?此時深埋於秦人血液裏的殷商文化,逐漸又佔據了上風。所以,秦穆公臨終前才突然起意,要恢復殉葬制度。

史料記載,爲秦穆公殉葬之人多達一百七十人,其中還包括秦國子車氏三位大夫奄息、仲行和鍼虎。這三位大夫,都是秦國賢良大夫。既然號稱“賢良”之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三人爲秦穆公殉葬,應該是義無反顧纔對。

然而,《詩經·國風·秦風》中“黃鳥”一詩,卻記載下三人殉葬時真實而殘忍的一幕:

交交黃鳥, 黃鳥交交聲悽慘,

止於棘。 飛來落在酸棗上。

誰從穆公, 誰從穆公去殉葬?

子車奄息。 子車奄息好兒郎。

維此奄息, 說到奄息好兒郎,

百夫之特。 百裏挑一數他強。

臨其穴, 看他走近墓穴時,

惴惴其慄。 全身發抖心驚慌。

……

(譯文參考《新注今譯中國古典名著 詩經》陳節 譯註)

無辜的大夫殉葬之時都戰戰慄慄,就更不用說那些沒有留下姓名的那些殉葬“人牲”了!正是因爲殉葬制度過於殘忍,《左傳》才爲此而批判他:“秦穆公之所以成不了盟主,這是理所當然。……他沒有良好法度遺留後世,卻讓國之賢良爲之陪葬,這是秦國國君作難了。有識之士因而知道,秦國將不會再向東進軍了!”

自秦穆公之後,秦國數代國君都碌碌無爲,恐怕就與秦穆公此次殉葬有關:誰得到國君喜愛,國君去世時就可能陪同他共赴黃泉,還有誰願意替國君盡心盡力呢?

秦穆公恢復殉葬制度後三十二年,在東周諸侯國中又發生了第二起殉葬事件。

公元前589年8月,宋文公去世。

宋文公是位大帥哥,深得祖母宋襄公夫人喜愛。可宋文公雖然長得帥,奈何投胎時機不對,沒能成爲嫡長子,因此也就沒能繼承宋國君位。宋成公死後,嫡子公子杵臼繼位爲君,是爲宋昭公。

可宋昭公繼位之後,卻一心想清洗宋國公族,這引發了宋國公室與公族之間長達十年的明爭暗鬥。也因爲如此,在公族勢力龐大的宋國,宋昭公一直不得人心。

眼看宋昭公君位不穩,宋文公便暗暗生了異心。他趁機在宋國大勢收買人心:宋國饑荒之時,將家中糧食全部拿出來賑濟災民;年齡七十歲以上的老人,無不饋贈禮品,換季之時還增加珍饈美味;每天數次到宋國六卿家中拜訪,與衆卿聯絡感情;宋國有才之人,無不交往;公族中自宋桓公之族以下,無不撫卹。數年之後,宋文公就得到了宋國上上下下的集體擁戴,名望直逼宋昭公。

公元前611年,想討好“孫子帥哥”的宋襄公夫人,趁宋昭公打獵時殺死了他,然後就把宋文公送上了國君寶座。

自從弒君篡位以來,宋文公穩穩當當地做了二十二年國君,終於迎來了死神。

宋文公死後,宋國人爲他舉行了隆重的厚葬:用蚌殼燒成灰撒在墓內以防潮,增加了車馬,棺槨四周增加了四面坡,提高隨葬品規格,棺木上都增加了各種紋飾;最爲關鍵的,宋文公死後,宋國也恢復了殉葬!

《左傳》爲此而批評宋國兩位執政卿華元和樂舉,稱他們有失臣道:他們二位在國君生前縱容他越軌,去世後又爲他厚葬,讓國君陷入惡行之中,這算什麼臣子?

宋國是殷商正宗後裔,對於殷商文化,宋國人應該是繼承最徹底的。但自殷商覆滅之後,殷商後裔對商文化的反思也最爲徹底。因此,在宋國內部一直存在着揚棄殷商文化的爭議。要說殉人,宋文公還不算是始作俑者。

宋文公爺爺,就是著名的宋襄公。因爲夢想稱霸江湖,在齊桓公去世後,宋襄公四處聯繫諸侯參與盟會。可是,當鄫國國君主動前來參加盟會之時,因爲怕得罪東夷人,宋襄公卻讓邾國人將鄫國國君抓了起來。爲討好東夷人,宋襄公還以鄫國國君爲人牲,來祭祀次睢之神!

因此,宋襄公沒有用人來殉葬,他卻是第一個在宋國恢復殉人的國君。

宋襄公此舉,遭到了庶兄子目夷的堅決反對:“……民,神之主也。用人,其誰饗之?”在深刻反思了商人殘酷的祭祀文化後,子目夷堅決反對在宋國恢復殉人文化。他提出,“民”纔是“神”的主人;用“民”來祭祀神仙,哪個神仙敢享用?子目夷之說,在當時無疑是極爲先進的思想!

這究竟是宋國文化的復古,還是宋國文化的倒退?

《左傳》中第三次記載殉葬,非常令人吃驚。因爲這次進行殉葬的諸侯國,不是傳統殷商遺族的諸侯國,而是正統周人後裔的諸侯國。

公元前589年,晉景公突然得了重病,臥牀不起。鑑於此時晉、楚爭霸正陷入白熱化,時刻都離不開國君,無奈之下晉景公只得將君位禪讓給兒子州蒲(即晉厲公),自己則專心養病。

揭祕:秦國、宋國、晉國的殉葬制度分別是怎樣的? 第2張

某天夜晚,晉景公正在熟睡中,突然夢到一隻厲鬼,長髮及地,一邊敲打着胸脯一邊跳躍不停。一見到晉景公,厲鬼就開口說道:“殺我子孫,太不講道義了!我已請示了上帝,要爲他們報仇!”說完,就搗毀大門和寢門直衝了進來。晉景公害怕了,趕緊躲到了內室。可是,普通屋門再堅固,又怎麼能擋得住厲鬼!只見厲鬼猛地搗毀了內室之門,直衝了進來!

晉景公驚出了一身冷汗,頓時醒了過來。

被嚇得六神無主的晉景公立刻讓人從桑田(河南靈寶的稠桑驛)請來了巫師,進行問卜。結果,巫師一開口,說的情形就與晉厲公夢中情形一模一樣。巫師告訴晉景公,這是功臣後裔不得意者作祟。

一說這話,晉景公心裏頓時明白了:兩年前,他幾乎將晉國趙氏滅族,這是趙氏祖先來索命了!他趕忙問巫師:“該怎麼辦?”

巫師無能爲力地答道:“恐怕您再也吃不到新出的麥子了!”

聽到這話後,晉景公也絕望了。心情絕望之下,他的病情也就越來越重。晉人聽說秦國有位良醫,便向秦桓公發出了請求。雖然秦國與晉國早已反目成仇,但聽說晉景公重病,秦桓公還是不計前嫌,將秦國名醫派來了晉國。

就在醫生還沒到時,晉景公又作了一個奇怪的夢。他夢到疾病化成了兩位小孩,其中一人害怕地說:“這是一位良醫,恐怕會傷害到我們,怎麼逃命纔好?”另一位答道:“我們躲在胸腹橫膈膜的上面和心尖脂肪的下邊,看他能把我們怎麼樣!”

當秦國醫生來到晉國,一番望聞問切之後,就診斷出疾病在“膏肓”之間,已無法醫治。

晉景公最後的希望也破滅了,冷靜地對下人說:“這真是一位良醫!”然後,厚送禮物把他遣送回了秦國。從此,晉景公就死心塌地地等待死神降臨了。

等到6月,地裏麥子已成熟,晉景公便讓掌管田地之官獻來新麥。廚師做熟了後,就把新麥端了上來。但這時晉景公反倒是不着急吃了,卻先派人將桑田之巫叫了過來,端着做熟的新麥給他看,然後就殺了他!

殺掉巫師後,晉景公心頭之恨才得以消除,準備安安心心地來吃麥子飯。可就在此時,他卻覺得肚子脹得慌,突然就要拉肚子。他急匆匆地跑到廁所裏,結果手忙腳亂之下,一個不注意,居然掉入了糞坑,不幸溺亡!直到死,他都沒能吃上一口新鮮的麥子!

這時,另一位倒黴蛋出現了。

在服侍晉景公的小臣中,有一位這天早晨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居然揹着晉景公升天了!這天中午,剛好就是他將晉景公從廁所之內背了出來。周時所謂“臣”、“妾”,其實都是奴隸,性命毫不值錢。聽說這位小臣夢到背晉景公升天,晉人便遂了他的心願,讓他給晉景公殉葬了!

別人殉葬都是迫於文化或是制度,不得不殉葬。唯獨晉國這位小臣,卻是無端端因爲一場夢而被殉葬,所以他纔是最倒黴的殉葬者!這樣的殉葬,真是令人哭笑不得了!

殉葬文化,在殷商時代頗爲盛行。但在周人推翻了商人統治之後,殉葬現象已極爲少見。從現有已發掘的周代墓葬來看,周人殉葬最多爲四人,而且集中在西周早期。(《商周文化比較研究》王暉 著)可見,殉葬這一落後的文化,已基本被周人拋棄。

然而,進入春秋以後,以宋國、秦國爲代表的殷商後裔國家,先後重拾殉葬文化。這是因爲周王室日漸沒落,讓曾經代表社會先進性的周人文化失去了號召力。因此以宋、秦爲代表的殷商後裔國家,便試圖從殷商文化中找到自信,來重拾舊日的輝煌。對他們來說,殉葬是否野蠻、殘忍都無關緊要;最爲關鍵的是,祖宗當年流行殉葬之時,連周人都是商人的臣僕——這足以證明殉葬的必要性。

然而,商人當年統領天下,真是因爲他們以人殉葬贏得了神仙歡心嗎?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