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古代鬧饑荒的時候 古人爲什麼不去捕撈魚蝦充飢

古代鬧饑荒的時候 古人爲什麼不去捕撈魚蝦充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古代饑荒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古代河裏魚蝦很多,古代在鬧饑荒的時候,古人爲什麼不去捕撈魚蝦充飢?

中國古代出現過很多盛世王朝,但在其繁華的背景下,仍會有天災人禍。以前,農業生產水平低下,就算沒有天災,尋常百姓家裏也不會有多餘的糧食儲存下來,但是自然災害不會因爲人民生活困苦而減少。

古代鬧饑荒的時候 古人爲什麼不去捕撈魚蝦充飢

大饑荒的出現並非世所罕見,那麼經歷過天災的災民沒有給後世留下什麼寶貴的經驗教訓嗎?且百姓們在缺衣少糧時爲什麼寧可去啃樹皮,也不下水捕魚呢?畢竟在古代,沒有工業污染和重金屬排放,河水清透見底,其中的魚蝦也並不少見,人們還會下水游泳。

現代的我們對此疑惑不解,古代的人們又會有什麼見解呢?在西晉時期就有一位皇帝,因爲一句“何不食肉糜”呢而貽笑大方。古時,統治者站在權力的頂峯並不知道民生疾苦,因此就有“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悲劇。

聽到皇帝這麼回答,現在的我們可能會對其智商產生懷疑,一個如此昏庸的皇帝怎麼能管理好國家是百姓豐衣足食,在天災來臨前爲災民遮風擋雨呢。

古代出現災荒,一般都是乾旱所導致的糧食絕收,且那個年代糧食產量並不高,可沒有袁隆平爺爺給他們研究一年多熟的高產量雜交水稻,讓家家戶戶都能有餘糧。如果遇到重大幹旱,內陸的一些湖泊便會全部乾涸,如商朝成湯十八年至二十四年,連續七年大旱,河道乾涸,井水枯竭,千里之地,民無死所,白骨遍野;再如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河南地區“大旱遍及全省,禾草皆枯,洛水深不盈尺,草木獸皮蟲蠅皆食盡,人多飢死,餓殍載道,地大荒”。所以也根本沒有捕魚這麼一說。

古代鬧饑荒的時候 古人爲什麼不去捕撈魚蝦充飢 第2張

洪澇災害和乾旱往往一同出現,水資源儲量一共就麼多,一個地方少了,另一個地方肯定氾濫成災。洪災之後,或許會有大魚被衝上岸,但是這些魚有極大可能被污染。

中國各朝爲了加強對邊塞的控制力,首都大多定在大陸內部,而在沿海地區是沒有居民的。且那時的人們早就脫離了捕魚這種原始的方式,更多的出現了農耕,並且如果出現了饑荒,那些生存能力比人類更差的魚類或者可供打獵的物種一定也受到了侵害,所以供人抓捕的魚類也少之又少。

中國作爲農業國家,海里打魚的技術不夠發達,並且唐朝時期經濟繁榮、政治穩定官道才漸漸興建,在這之前交通並不便利,所以沿海地帶並不繁華,相比內陸更是荒涼。如果災民從內陸爲知道決溫飽遷移到沿海地區,長途跋涉最少也需要幾個月,飢餓貧困的難民是沒有能力走這麼遠的路的。

蝗災也是造成饑荒的重要原因,就算生活在水資源富饒的地區,且江河中盛產魚蝦,人們靠着魚蝦也只能短暫地維持生活。中國主要農作物仍以大米和小麥爲主,主食不是魚蝦。

古代鬧饑荒的時候 古人爲什麼不去捕撈魚蝦充飢 第3張

據史料記載:春秋戰國時期,楚地盛產魚鱉,但是漁民們撈起來主要還是供給官員食用。飢餓的災民或許會在蝗災來臨之際,因缺乏主要農產品會把現有的魚蝦吃掉。但是動物生長也需要時間,且饑荒往往都是大面積出現,受災羣衆數以萬計,平時只夠供應貴族的魚蝦是不足夠長時間解決溫飽問題的。

魚捕完了就沒了,近現代都如此,更何況是在生產機器以及各方面條件都低下的古代。只有米、面是提供人體正常活動能量的主要來源,水產品並不能很好地起到一個代替的作用,因此當饑荒發生捕魚飽腹是不現實的。

古代鬧饑荒的時候 古人爲什麼不去捕撈魚蝦充飢 第4張

地震瘟疫亦能造成饑荒。但是在地震來臨之前,地下溫度會升高,水底的魚兒提前感知到後會浮出水面換氣,貧困的百姓早已將浮上岸的魚兒撈光吃光了。地震之後,房屋倒塌,居民可能死傷慘重,古時候,沒有完善的醫療意識和體系,家園破壞導致的環境問題,可能引發瘟疫,而瘟疫的往往傳播往往通過水源,就算河裏魚蝦氾濫,百姓也不敢捕而食之。因此啃樹皮比捕魚更加現實,也更能增加生存機率。

綜上幾個原因,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在古代鬧饑荒時,災民啃樹皮比捕魚更加現實。古時候,因爲沒有裝備完善的捕魚工具,大多數百姓沒有捕魚能力;而在日新月異的現代,設施設備足夠完善了,卻因爲工業污染導致水資源破壞,人們再也不會下河游泳,除了一些農家樂的景點,也再不會隨便找一條小溪錘一個釣竿悠哉捕魚,現實真是諷刺至極。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