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魏晉風度”是什麼?“魏晉風度”是如何形成的?

“魏晉風度”是什麼?“魏晉風度”是如何形成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魏晉是指從三國至兩晉這段歷史時期,前後時間跨度長達兩百年。魏晉是個動盪不安的年代,戰亂是這一時期的主旋律。然而魏晉時期的名士們卻在此期間形成了一種與戰爭格格不入的生活方式,後世稱之爲“魏晉風度”。

“魏晉風度”是什麼?“魏晉風度”是如何形成的?

當時的名士們行事灑脫,不滯於物,不拘於禮。無論飲酒、清談,還是縱情山水,皆表現出一種風流超脫的氣度。“魏晉風度”的代表人物當屬“竹林七賢”,他們是: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王戎。此外,王羲之、謝靈運等人的藝術成就能達到巔峯,也與這一時期的時代背景息息相關。按理說,戰亂年代往往會暴露出人性中惡的一面,那麼灑脫倜儻的“魏晉風度”又是如何在亂世中形成的呢?這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曹操。

曹操雖出身於官宦之家,但以當時的社會標準來說,他還只能算是“寒門”,只有像袁紹那種四世三公出身的人才可以算作“高門”。(注:許多人誤以爲寒門是指貧困家庭,其實寒門又稱庶族,它的真正含義是門第勢力較低的世家。)

曹操通過他一手打造的軍事集團掌控了東漢朝局,那些門閥士族出身的貴族子弟雖然打心眼裏瞧不起這些“暴發戶”,但也無可奈何。曹操心裏清楚,光靠軍事實力和個人權威無法解決根深蒂固的門閥士族壟斷政治利益問題,要徹底解決只能想辦法打破這種壟斷,於是他便提出了“唯纔是舉”的主張,積極吸納有識之士,尤其是軍事和行政方面的人才到朝中任職而不看其出身。

在曹操主政期間,門閥士族勢力遭到不小的壓制。曹丕繼位後沿用了曹操主張的人才選拔機制,並在陳羣建議下進一步規範發展,形成了著名的“九品中正制”。

然而可能是出於曹丕個人的文學愛好,他將詩歌創作等文學素養也加入到官員選拔標準中,於是文風開始在北方士大夫集團中逐漸盛行。到了曹魏的第二任皇帝曹睿在位期間,“九品中正制”的官員選拔標準又擴展到對文化、學識、教養、文雅等方面品質的考量。因此,詩賦、清談等看上去與治國理政關係不大的能力開始盛行。

“魏晉風度”是什麼?“魏晉風度”是如何形成的? 第2張

值得一提的是,此時曹魏的人才選拔機制已嚴重偏離了曹操當時選拔人才的初衷。那些光有軍事和行政才能,但因爲出身普通,從小缺乏文化素養教育的人被排除到了圈外。而門閥士族因爲家族底蘊深厚,所以在培養子弟出仕方面擁有先天優勢。曹魏後來被門閥士族出身的司馬家族取代,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爲在這方面跑偏了。

司馬家族奪取大權後,爲了籠絡與其處在同個階層的門閥士族集團,更加重視通過文化修養方面選拔人才,因此朝野上下文風都進一步盛行,吟詩作畫,煮酒清談這些原本與務實無關的能力都成了攀登仕途或混跡高端社交圈的必修課,以至於醉生夢死反而成爲當時那些名士們自鳴得意的生活方式。“魏晉風度”便是在這樣一種氛圍中逐漸形成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