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東晉名將陶侃有哪些才能?爲何他能與孔明齊名呢?

東晉名將陶侃有哪些才能?爲何他能與孔明齊名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陶侃是東晉時期名將,後人評價其爲“機神明鑑似魏武,忠順勤勞似孔明”。假想一個人既有曹操那樣善於變通又識人斷事的才華,又如同諸葛亮一樣鞠躬盡瘁爲國爲民的忠義,那是多麼難得的一個人才啊!

東晉名將陶侃有哪些才能?爲何他能與孔明齊名呢?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在和平安寧的時代,“是龍你得盤着,是虎你得臥着”。即便是頭角崢嶸的英雄人物,也往往因“英雄無用武之地”,很難展露崢嶸,建功立業,大多寂寂無聞,終老山林。但是混亂的世道,恰恰是英雄如魚得水、大展拳腳的時候。魏晉南北朝近400多年的混亂,造就了數不勝數的英雄人物。其中,將曹操、諸葛亮視爲這些英雄中的佼佼者,估計大家不會有太多的爭議。

曹操的英明神武,用兵如神,在同輩英雄,如袁紹、袁術、孫堅、劉備等人中,似無人出其右;諸葛亮的計謀百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令後人仰慕稱羨。或許,很多後世的帝王,難免時常有前世諸多英雄合體,輔佐自己的奢望。或許,他們自己也知道,這不過是不切實際的幻想而已。畢竟,人都有優劣長短。然而,我們今天要說的一個兩晉之際的歷史人物,在當時即被譽爲“機神明鑑似魏武,忠順勤勞似孔明”。他是誰呢?

出身低微,仕途蹭蹬

陶侃,字士行。陶家本來居住在鄱陽郡梟陽縣,後來徙居廬江郡尋陽縣。陶侃家世低微,父親陶丹,在三國孫吳時曾任揚武將軍這樣一個普通的低級軍官。不過,他很早就去世了。西晉滅吳後,陶家更是迅速地衰落下去。陶侃年輕時,和母親相依爲命,孤兒寡母,家境貧窘。陶家窮到什麼程度呢?一次,陶家有客人來拜訪。可是家徒四壁,實在沒有像樣的飯菜,款待客人。陶侃的母親截斷了自己的長髮,賣給收頭髮的人,換來錢財,置辦了豐盛的筵席。爲維持家計,陶侃在尋陽縣做了職位卑微的魚梁吏。

儘管如此,陶侃的母親人窮志不短,始終以高尚的節操,嚴格要求自己和兒子。有一次,陶侃象其他同事們慣常做的那樣,將一坩鮓託人捎給母親。陶母接到後,沒有啓封,又讓這人把東西帶回去。同時,還託他捎給陶侃一封信。在信中責備兒子說:“你作官,卻私自拿官家的東西送給我,這對我來說,不但沒有什麼益處,反而使我更加憂慮啊。”後來,範逵將陶侃舉薦給友人廬江太守張夔。張夔命陶侃擔任廬江郡的督郵,兼任樅陽縣令。陶侃在任上,以才能著名。

後來,張夔推薦陶侃爲孝廉,至京師洛陽候選。陶侃多次去拜謁重臣張華。但位高權重的張華最初根本就不願搭理這個默默無聞的年輕人,故意多次冷落他。但令張華奇異的是,陶侃每次離開的時候,都神態安然,毫無惱怒、沮喪的神色。後來,張華與陶侃深談,被陶侃的才華和見識所折服。後來,陶侃不嫌棄伏波將軍孫秀地位卑下,做了他的舍人。楊晫、顧榮等名士很欣賞陶侃,推舉他爲武岡縣令。陶侃到任後,因與邵陵郡守呂嶽不和,於是棄官回家。

參與平定張昌、陳敏叛亂,嶄露頭角

早期仕途的不順,並沒有讓陶侃灰心喪氣。他一直在默默地等待機會。西晉末年的亂世,爲陶侃展現才幹,提供了難得的機遇。西晉末,秦、雍一帶的民衆,因天災、戰亂,大量流徙到樑、益地區。由於官府橫徵暴斂,虐待流民,導致民不聊生,民怨沸騰。太安二年,張昌聚集流民,發動起義,攻佔江夏郡,轉攻襄陽。

朝廷命劉弘爲南蠻校尉、荊州刺史,鎮壓起義。劉弘命陶侃爲南蠻校尉長史,領大都護,作爲先鋒,率軍前赴襄陽堅守。張昌率軍久攻襄陽不下,遂揮軍沿漢水進入長江。幾個月內,荊、江、揚州大部分地區,都被張昌奪佔。陶侃等多次與張昌交戰,屢敗張昌。張昌僅率少數親信逃竄,其餘部衆全部投降,荊州平定。陶侃因戰功卓著,頗受劉弘器重。

位居長江中游的荊州剛剛穩定下來,長江下游的揚州,又燃起了烽火。永興二年,時任揚州刺史陳敏見北方因異族入侵,戰亂頻仍,朝廷已無力顧及江東,於是起兵,佔據揚州。他又派弟弟陳恢率軍沿江西上,進攻武昌,意圖奪取荊州,進而割據江南。

劉弘命陶侃爲江夏太守、鷹揚將軍,率軍抵禦陳恢。有人在劉弘面前以陶侃與陳敏是同鄉爲由,詆譭陶侃。劉弘堅信陶侃忠勇可信,不爲所動。陶侃聽說後,急忙派兒子陶洪、侄子陶臻到劉弘處,充當人質,以表忠誠。劉弘任命他們爲參軍,給予賞賜,然後又派他們返回江夏。陶侃感激涕零,率軍與陳恢交戰,多次擊敗陳恢。

投靠司馬睿,屢立戰功

光熙元年,劉弘病故。不久,陶侃也因母親去世,遵禮離職服喪。服喪期滿後,陶侃被任命爲東海王司馬越參軍。時任江州刺史華軼推薦陶侃任揚武將軍,駐軍夏口。華軼與琅邪王司馬睿素來不和,司馬睿爲拉攏陶侃,命他爲奮威將軍,並賜他赤幢曲蓋軺車、鼓吹。陶侃於是和華軼斷絕來往。永嘉五年,司馬睿命王敦統軍,擊殺華軼。陶侃升任龍驤將軍、武昌太守。司馬睿派陶侃負責圍剿佔據荊、湘二州大部分地區的杜弢流民軍。

建興元年,荊州刺史周顗被杜弢圍困在潯水城。陶侃率軍援救,設伏大破杜弢。王敦上表,推薦陶侃爲使持節、寧遠將軍、南蠻校尉、荊州刺史。陶侃率軍,陸續消滅了荊州域內數處叛賊。後因部將叛變投敵,陶侃也被免職。不過,鑑於大敵當前,王敦還是上奏,命陶侃以布衣身份,暫領其所任各職。陶侃率軍繼續攻擊杜弢,攻克長沙,杜弢起義基本被平定。

東晉名將陶侃有哪些才能?爲何他能與孔明齊名呢? 第2張

王敦嫉妒,貶任廣州

杜弢起義被平定後,陶侃因功,得以官復原職。不過,由於王敦忌妒,加之垂涎荊州這一戰略要地,所以,王敦任命陶侃爲廣州刺史,而讓自己的堂弟王廙接任荊州刺史。荊州的部分僚屬請求王敦允許陶侃留任。王敦怒,不許。陶侃一些部將密謀武力抗拒王廙。王敦認爲,他們這樣做,是陶侃暗中唆使。王敦穿上鎧甲,手持兵器,想要殺死陶侃,以絕後患。但猶豫幾次,還是下不了狠手。

王敦的諮議參軍梅陶等人勸他說:“周訪和陶侃是姻親,如果殺了陶侃,恐怕周訪也會反叛。”王敦打消了殺死陶侃的念頭,設宴爲陶侃餞行。陶侃恐怕王敦改變主意,宴會結束後,從催促隨從,連夜上路。爲防止陶侃背叛自己,王敦將陶侃的兒子陶瞻留在手下,作爲人質。陶侃到任後,消滅了佔據交州的杜弢餘部杜弘、溫劭等。於太興元年進號平南將軍。不久,又加都督交州軍事。

蘇峻之亂中的陶侃

永昌元年,王敦第一次起兵叛亂。爲抵禦王敦,晉元帝詔令陶侃以本職領江州刺史。不久,轉任湘州刺史。不過,由於荊、湘等地乃王敦多年經營之地,遍佈黨羽,陶侃號令,基本沒人執行;加之王敦軍兵貴神速,迅速攻入建康。所以,在王敦第一次叛亂時,陶侃無所作爲。王敦控制朝政後,命陶侃恢復廣州刺史、督交州軍事本職。後來,因交州刺史王諒爲叛賊殺害,朝廷詔命陶侃又領交州刺史,進號徵南大將軍。因此,王敦第二次叛亂時,遠處嶺南邊陲的陶侃,依然鞭長莫及。

太寧三年,王敦第二次叛亂被平定後,晉明帝爲避免重蹈以往王氏一家獨大、專擅朝政的覆轍,他一方面重用庾亮及江東世族,制約王導及南遷來的北方門閥大族在中樞中的權力;另一方面調整荊、湘等四州刺史,使各方勢力互相牽制。五月,陶侃被任命爲都督荊、湘、雍、樑四州軍事、徵西大將軍、荊州刺史、領護南蠻校尉。

陶侃上任後,重視社會秩序的穩定,積極發展農業生產。“務勤稼穡,雖戎陣武士,皆勸勵之。……是以軍民勤於農稼,家給人足。”在他治理下,“自南陵迄於白帝數千裏中,路不拾遺”。太寧三年,晉明帝病死,五歲的成帝即位。由舅舅,同時也是潁川庾氏家族的領袖庾亮輔政。庾亮對手握重兵的陶侃頗爲顧忌,多有防範。

咸和三年,蘇峻因與庾亮矛盾激化,與祖約聯合發動叛亂。叛軍攻陷建康,挾持晉成帝、王導等。庾亮等逃奔溫嶠。陶侃的兒子陶瞻也死於亂軍之手。溫嶠邀請陶侃出兵勤王,並與庾亮等推舉他爲平叛諸軍的盟主。陶侃先派督護龔登率兵,與溫嶠等會合。可是不久,陶侃又改變主意,命龔登撤軍,返回荊州。溫嶠急忙給陶侃寫信,故意提及蘇峻叛軍殺害陶瞻事,激起陶侃同仇敵愾之心。陶侃的妻子也力勸丈夫他出兵。陶侃才穿戴戎服,親自率軍,登舟東下。

五月,陶侃與溫嶠、庾亮等人在石頭城下會師。諸軍與叛軍多次交戰,互有勝負,戰局陷入膠着。陶侃決定採取相持戰術,圍困叛軍。相持期間,平叛聯軍內部也矛盾不斷。陶侃甚至因溫嶠借糧,指責溫嶠等準備不足。一氣之下,便欲辭卸盟主,撤回荊州。賴溫嶠在各方之間周旋彌縫,才維繫平叛聯盟的存在。在諸軍共同努力下,加之蘇峻輕敵大意,醉酒上陣,墜馬被殺;蘇峻之亂最終被平定。

陶侃作爲一名出身寒微的小吏,終躋身公卿行列。這在門第觀念盛行、政局詭譎莫測,戰亂頻繁,無論帝王還是百姓,都可能朝不保夕的兩晉時期,實屬不易。當然,陶侃人生的成功,除個人天賦、機遇和不懈努力外,“伯樂”的欣賞和提攜,也是必不可少的,如西晉末的張華、劉弘等朝廷公卿或地方大員,都在陶侃或備受冷眼,或邁向成功人生的奮鬥征途中,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

陶侃功成名就後,對張、劉等諸恩人的子孫,也大力庇佑、提攜,體現了陶侃受人滴水之恩,當涌泉以報的美德。作爲平叛諸軍盟主,陶侃指揮平定蘇峻之亂,可以說是他一生中最耀眼的成就。平叛的勝利,客觀上爲東晉政權的延續,江南地區免遭叛軍,或“五胡”的大規模兵燹,江南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民衆生命財產得以保全。

因而,時人或後人對陶侃多有讚譽之辭。有人稱他“機神明鑑似魏武,忠順勤勞似孔明”。唐德宗時,陶侃與其他六十三爲古今名將,被列入武成王廟中,享受配祭。宋徽宗時,又與七十二位名將列入武廟中配祭。

當然,人無完人,無論是陶侃初爲小吏,私自將官家的魚鮓饋贈母親,雖體現其孝道,卻難免貪腐之嫌,因此而遭到深明大義的母親的訓誨。還是位居方伯,手握重兵後,面臨蘇峻叛亂,國家有倒懸之憂,民衆有累卵之危,而陶侃卻以此前被庾亮等排斥於輔政大臣之外,而耿耿於懷,拒絕出兵平叛。有賴溫嶠以其子被叛軍殺害相激,妻子苦勸,才親自率軍,參與平叛。

因勢力強大,被推舉爲平叛聯軍盟主後,又屢屢因瑣碎微事或困難,象《西遊記》裏的豬八戒那樣,動輒提出散夥回家,若非溫嶠多方周旋,調解矛盾,平叛能否成功,尚屬難料。此後,陶侃襲殺江州刺史郭默,雖有維護朝廷綱紀之意,但也難脫與王導爭奪江州之嫌;後來,陶侃更欲舉兵入京,廢黜王導,因庾亮、郗鑑反對,才悻悻作罷。這與王敦、蘇峻輩動輒恃武犯上,又有何本質差異?陶侃一世令名,因此而蒙詬。因而,王世貞、趙翼、蔡東藩等古今史家,皆對陶侃有批駁之辭。切勿象陶侃那樣,動輒以一己私慾,凌駕於公義之上,值得後人引以爲戒。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