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十二”這個數字有何特殊之處?爲何年月,生肖皆以此劃分?

“十二”這個數字有何特殊之處?爲何年月,生肖皆以此劃分?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裏,有很多我們習以爲常卻又不甚瞭解的事物。比如,一斤爲何有"一斤",一兩爲何有"一兩",一年爲什麼有十二個月,一天又爲什麼有十二個時辰,或者說二十四個小時?

“十二”這個數字有何特殊之處?爲何年月,生肖皆以此劃分?

所以我們的先祖們是如何在沒有精確測量儀器的情況下,給生活加上了這些有效又奇妙的"標尺"的呢?

早在殷商時代,我們的先祖就有了明確的時間意識和時間觀念。此時的時間觀念,正反映着當時的人們對存在或世界統一性的理解。因爲對世界的認識有限,殷商時期的人們在生活中大事小事都要占卜,非常依賴神明。因而他們眼中的"時間",是一種依照神的旨意行事的"神話時間"。

“十二”這個數字有何特殊之處?爲何年月,生肖皆以此劃分? 第2張

而在"神話時間"之外,人們還通過勞作摸索出了另一套"曆法時間"。曆法是人們在生產實踐之中爲了適應農耕生活而規定下來的。

很早之前,通過日升日落,古人已經有了關乎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對"日子"的認識。再加上農耕生活對氣象的依賴性,人們便把每個"日子"納入由自然季節變化決定的週期之中。"年",由此出現。

再之後,人們對於時間的認識越來越理智,"神話時間"逐漸讓位於曆法時間。"年"被人們使用帝王記年法、年號記年法、干支記年法、十二生肖記年法和星歲記年法等進行劃分。干支記年法即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互相搭配以記年。若是單用地支,再加上十二獸,那便是我們熟悉的十二生肖記年法。

而記錄月份,古人們常用的是地支記月法(又名鬥建記月法)、干支記月法、十二律記月法、十二消息卦記月法、專稱記月法等等。在這些記月法之中,天干地支依然承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古人通過北斗星的斗柄的指向來分辨季節。所以十二地支指代十二個方位,對應北斗星的斗柄的指向。在地支的基礎上加上十天干,便又有了干支記月法。另外,十二律雖與十二地支無關,但因爲與傳統的五聲七音有關,所以還是構成了十二個月的劃分。

從年月可以發現,古人習慣將天干地支用於曆法。所以在記日,乃至記時的時候,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再次出現。以地支表示時辰,一天便能有十二個時辰。"子"開頭,"子初"表示二十三點,"子正"表示二十四點,"醜初"表示一點,"醜正"表示兩點,以此類推。若是在地支記時法的基礎上加上天干,記時會變得有些複雜,但古人還是常用到。

此外,隨着一些記時裝置的發明,古人還發明瞭與十二地支法相配合的"刻計時法"。這"刻",正是來源於一種名爲"漏刻"的計時工具。漏壺和漏壺中的刻箭組成了這種裝置,還有淹箭漏、沉箭漏和浮箭漏等分類。使用時,比如淹箭漏,人們根據水面淹過箭桿的刻度記時。但是由於水存在表面張力,水會在箭桿周圍形成一個略微凸起的附着面,會給讀數帶來不便。

有趣的是,最初的漏刻是把一晝夜分爲一百等份。可是結合使用的地支記時卻是以十二爲一輪迴。一百不是十二的整倍數,所以爲了解決這種不便,人們先後提出一百二十刻、一百零八刻和九十六刻等方案。但因爲人們早已習慣了一百刻,所以這些改革最終還是沒有成功。

直到明代末年西方天文學傳入中國,九十六刻才藉着這股"西風"取代了更傳統的一百刻。

另外,我們熟悉的"日出"、"食時"、"黃昏"、"夜半"、"雞鳴"等說法,其實是"時段記時法"。這種記時法和地支記時法類似,只不過是把"子初"和"子正"糅合在一起稱作了"夜半",以此類推。

而且"夜半"就是深夜,"食時"就是吃早餐的時候,"日入"就是太陽落山的時候,這種記時更形象,也更適合寫入文學作品。在大量人們耳熟能詳的作品的推動下,不再使用古代記時方法的我們還是非常熟悉時段記時法,這大抵就是語言的魅力了。

其實如今全世界通用的"小時",在中國和我們傳統的記時也有關係。當西方的鐘表傳入中國後,有人爲了區分西方的記時和中國的時辰,便把時辰叫做"大時",把西方的一個鐘點叫做"小時"。後來這種說法伴隨鐘錶的普及而傳播,"大時"消失,"小時"成爲了我們的日常。

作爲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國家,我們的日常生活其實藏着太多有趣的故事。對生活多保留一絲好奇,你也許會發現生活原來可以如此有趣。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