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乾隆編舞臺劇想震懾英國人,爲何反而被小看了呢?

乾隆編舞臺劇想震懾英國人,爲何反而被小看了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清乾隆爺,才華橫溢,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不過,乾隆最擅長的還是當“導演”。他導演的“國際大片”糊弄起洋人來,堪稱一絕,不動一兵一卒,便能使四夷萬國來朝。

洋人來華進獻貢品時,乾隆安排了專門的貢道,貢道所經之地,“山川雄秀、人物殷稠”。但乾隆別出心裁,選擇“氣象更雄壯”的路線,編排了由大清官員和百姓共同出演的大型原生態情景劇《大清印象》,以便讓洋人邊走邊看,從靈魂深處對大清心悅誠服。

那場劇中,各省官員將道路、橋樑、屋宇都進行了修葺粉飾;沿途各支駐軍“列營站隊,務須旗幟鮮明、甲仗精淬”,並對各國使臣及隨從人數、貢件等逐一稽查,以塑造大清嚴謹的外交體系。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國使團訪華。英國當時號稱日不落帝國,實力最強,乾隆擔心一部《大清印象》的威懾作用不夠,又特意編排了大型專業舞臺劇《四海昇平》。

此劇獨具匠心,指“海龜”,罵“蠻夷”,講述了文昌帝君引天神天將、金童玉女,收服鬧事的海龜,給皇帝慶賀朝拜的故事。乾隆借文昌帝之口告誡英國,要聽話,別搞事,才能過上幸福日子。可英國人硬是沒看懂,更別說領悟戲中的微言大義—因爲乾隆實在高估了大清百姓的演技。

乾隆編舞臺劇想震懾英國人,爲何反而被小看了呢?

大清這幫“羣演”素質低、水平差,上臺就穿幫,毀了一出好戲。特別是狡猾的英國人雖然沒看懂戲,但從戲中看出了破綻,瞅出了端倪。

先說形象問題。百姓能參演乾隆導演的大片,那可是祖墳冒煙的好事,不說精心打扮,至少得置辦幾件像樣的行頭,但大清百姓絲毫沒有政治意識、大局意識,硬當自己是吃瓜羣衆。好戲開演後,他們衣衫襤褸上場,個個瘦弱不堪,丟盡了大清臉面。

再說氣節問題。大清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人們受儒家思想洗禮多年,應有禮義廉恥之心。這幫羣演倒好,對洋人施捨的殘羹剩飯,千恩萬謝,對洋人泡過的茶葉,貪婪地爭搶,然後煮水泡着喝,在洋人面前出盡洋相。

最後是和諧問題。大清之所以“繁榮昌盛”,根本原因就是在乾隆的英明領導下,官民“和諧”,團結一心,共謀發展。羣演們卻不能領會這層含義,見官如見爺,磕頭似搗蒜,在官家面前大氣不敢出,即便被驅使如豬狗,也逆來順受,毫無怨言。

乾隆編舞臺劇想震懾英國人,爲何反而被小看了呢? 第2張

觀戲之前,英國人對大清多少心懷敬畏;觀戲之後,英國人對大清反而漸生蔑視之意。

因爲乾隆導演的戲再精彩,戲中的大清王朝再威武,也遮蓋不住清政府野蠻專制、百姓愚昧落後、社會冷漠麻木的現實。英國人據此得出結論:“大清帝國只是一艘破敗不堪的舊船”“只是一個泥足巨人,只要輕抵就可以把他打倒在地上”。

40多年後,英國人又來了,不過這次帶的不是貢品,而是堅船利炮,將“這艘舊船”打得千瘡百孔。乾隆耗費人力物力編排的各種好戲,到頭來不過是自欺欺人。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