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甲午戰爭佔最大便宜的居然不是日本而是英國!

甲午戰爭佔最大便宜的居然不是日本而是英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6.6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甲午戰爭雖然打趴了愛新覺羅王朝,壯大了日本的國力,不過佔了大便宜的是坐山觀虎鬥的列強們,而佔最大便宜的是從沒露臉的大佬——大英帝國。

別想不通,這就是老大的好處,不然搶老大的位子幹嗎?

其他列強也得到不少好處:

俄國修通了西伯利亞鐵路,利用中東鐵路的建成,將勢力滲透到東北全境,並隨時可能威脅日本控制下的朝鮮,日本甚至準備將北緯三十八度線以北的朝鮮,作爲退讓的底線。

德國得到了日本撤退後的膠東半島的數個軍港……

甲午戰爭佔最大便宜的居然不是日本而是英國!

俄西伯利亞大鐵路地圖

甲午戰爭佔最大便宜的居然不是日本而是英國! 第2張

日本花了大力氣,可是搶到的大塊利益成爲其他列強的美餐,這就是國際政治現實。

不過最大的冤大頭是愛新覺羅王朝。

甲午戰爭佔最大便宜的居然不是日本而是英國! 第3張

日本繪製的甲午戰爭圖片

前面說了,愛新覺羅王朝向日本賠款的兩億兩鉅額賠款,都是向英、德、法、俄等國銀行團借款償付的。

友誼第一,比賽第二?排在友誼前面的還有更實在的:利益!

這份友誼實在不便宜,最後本息總計高達6億兩。

借款償付的具體情況爲:

清政府爲了依照條約在三年內還清賠款,1895年7月,愛新覺羅王朝政府同俄法兩國簽定了《四釐借款合同》,即“俄法借款”,全部借款4億法郎,年息四釐,分36年還清,折扣爲94.125%。

1896年3月,愛新覺羅王朝政府同英德兩國簽定借款合約,即“英德借款”,借款總額1600萬英鎊,年息五釐,分36年還清,九四折扣。

1898年3月,愛新覺羅王朝政府再次同英德簽定借款合約,即“續英德借款”,全部借款1600萬英鎊,八三折扣,年息四釐五,分45年還清。

據計算,僅上述三筆借款給中國造成的可以估計的間接損失就達40471萬兩,同時這些借款還包括了苛刻的附加條件,使中國的主權進一步地喪失,有關條件如下:

1. 償還期45年內,中國政府不得加速償還或提前一次還清,也不得變更償還方式;

2.“此次借款未付還時,中國總理海關事物應照先進辦理之法辦理”(即海關稅務司職位一直由英國人充任);

甲午戰爭佔最大便宜的居然不是日本而是英國! 第4張

3. 借款擔保的範圍,除以關稅外,還有貨釐和鹽釐(赫德就趁此機會要求中立衙門將有關的各釐局交由總稅務司管轄,大大地擴大了總稅務司的權力)。

這些條件保障了利息的收取,加強了對於中國收入的控制,這些佔賠款近二倍的利息和附帶利益都被大英帝國爲首的國際金融資本獲得,國際金融資本的得利超過了日本的戰爭財,而日本的戰爭所得,更多的是償還了外債給國際資本和再次向列強採購軍火,利益大部分還是流入了列強和大鱷的腰包。

有意思麼?

中國戰敗以後,日本是發了橫財,但是我們沒有想到的是,真正在背後暴賺的也不是德、法、俄等國,而是大英帝國,他們通過金融貨幣的手段,謀取了超過我們想象的利益。

更大的利益就是隨之展開的金融貨幣戰爭,威逼中國的白銀進行貶值,列強與日本共謀,對於1895年4月從中國得到了2.3億兩的“甲午戰爭”賠款,強迫要求中國以英鎊交付,從而使得中國必須拋售白銀來換取英鎊。

其實說與日本合謀還擡舉了它,大英帝國爲首的銀行家只有一句話:

與我們交易只收英鎊。

必須拋售白銀來換取英鎊!這意味着什麼商機?

原先兌換英鎊的匯率是保持每三兩白銀等價一英鎊,而由於是大英帝國的幹部擔任愛新覺羅王朝海關的公務員,修改調整愛新覺羅王朝匯率也是本職工作。

1896年,愛新覺羅王朝海關總稅務司赫德(英國籍)曾向各國提出一個備忘錄,指出“白銀對英鎊的兌價一直不斷地貶低,以致目前,必須六至七兩才能購得英幣一鎊”。

一句話等於打贏一場“甲午戰爭”。中國的白銀貶值到原來價值的一半!

如此巨大的貶值必然造成中國更大的損失,立即發生的損失就是我們在馬關條約以後向列強和金融資本的借款歸還會有鉅額匯兌損失。

這個強迫“要求中國以英鎊交付”的看似無害條款,通過修改調整匯率這簡單一招,等於兵不血刃地再殺了愛新覺羅王朝一回“甲午戰爭”。

不過沒動槍炮,愛新覺羅王朝只當天災。

這些因中國的白銀貶值而多支付的財富,買單的自然是人傻錢多的愛新覺羅王朝,收錢的不是殺氣騰騰的日本武士,而是進了溫文儒雅的英國紳士荷包。

其實人傻錢多的愛新覺羅王朝付出遠遠不止這些。

甲午戰爭佔最大便宜的居然不是日本而是英國! 第5張

間接金融利益我們撇開不算,就貶值後海關的稅收和我們的貿易損失就極大,中國海關在大英帝國公務員治下總稅收不斷增加,從1865年的830萬兩增加到1875年的1200萬兩,而1885年增加到1450萬兩。1887年洋貨進口突破1億海關兩。到1894年,7年間已經迅速上升到1.62億海關兩。

所有這些損失加起來,絕對不是什麼2.3億兩白銀,也不是帶利息的6億兩白銀,而是十幾億到幾十億兩白銀的損失。

知道厲害麼?啥叫賺錢不吃力,吃力不賺錢?“甲午戰爭”中的英國與日本,就是典型案例。

我說的是不是編的?這都是一些經濟學碩士博士的學術課題和成果。反正我是沒有製造“常凱申”的膽量。

什麼叫不戰而屈人之兵?從來不靠口水,靠的是實力,靠的是謀略。

作爲孫子兵法的後人,至今都很少能理解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含義。面對外交糾紛,不是口出狂言,言必“血洗”、“封殺”,就是號稱韜光養晦,視而不見,唯獨忘了用智慧尋找“不戰而屈人之兵”之路。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