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甲午戰爭失力之後李鴻章出使日本是出於無奈嗎

甲午戰爭失力之後李鴻章出使日本是出於無奈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8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894年8月1日,甲午戰爭正式爆發。李鴻章被任命爲清軍的最高統帥。戰爭從一開始就朝着李鴻章最不願看到的局面直轉而下。那段時間,李鴻章不時地聽到傳來一個又一個晴天霹靂。這種莫名其妙的潰敗方式,讓李鴻章比誰都苦澀,比誰都委屈,也比誰都憤懣。他的朋友吳汝綸曾經回憶說:“平壤之敗,李相國痛哭流涕,徹夜不寐……及旅順失守,憤不欲生。”

朝廷向日本提出了議和的倡議。輸光了的李鴻章愧於與日本人面對面,當恭親王試探着讓李鴻章前去日本議和時,李鴻章選定的人物,是在天津海關工作二十餘年、對李鴻章忠心耿耿的德國人德璀琳。在節節勝利的情況下,日本當然不想立即收兵,他們想佔領東三省部分領土,以此來逼迫清國做出更大的讓步。更何況,中國政府此時派來的是一名洋人,很可能是來打探虛實的。

德璀琳灰溜溜地回到中國。1895年2月1日,清政府又派張蔭桓和邵友濂二人赴日,第二天,雙方互換國書。伊藤博文發現張蔭桓和邵友濂所攜帶的國書文字中有“一切事件,電達總理衙門轉奏裁決”內容,認定二人授權不足,拒絕與他們談判。伊藤博文問伍廷芳:“你方爲什麼不派遣重臣來呢?請問恭親王爲什麼不能來敝國?”伍廷芳答道:“恭親王位高權重,無法走開。”“那麼李鴻章中堂大人可以主持議和,貴國怎麼不派他來?”伍廷芳隨之反問:“我今天是和您閒談,那我順便問問,如果李中堂奉命前來議和,貴國願意訂約嗎?”伊藤博文自然能夠聽出伍廷芳的弦外之音,回答得也是滴水不漏:“如果中堂前來,我國自然樂意接待,但還是符合國際慣例,必須擁有全權。”

甲午戰爭失力之後李鴻章出使日本是出於無奈嗎

就在這次談話前後,日軍取得威海衛戰役的勝利,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清政府失去了與日本人討價還價的最後籌碼,沒有別的辦法,只好派李鴻章前往日本議和。

1895年2月22日,李鴻章奉旨進京。此時,日本人再次向清政府表示,如果要和談,不僅要清政府賠款和承認朝鮮獨立,而且要求割地!慈禧氣急敗壞,藉口肝氣發作,對於議和一事,不願表態,只是王顧左右而言他。滿朝大臣,一片義憤填膺,但具體到如何解決問題,一個個束手無策,並且,誰都不願意背上遺臭萬年的罪名,去接這個燙手山芋。李鴻章自然也不願意。經辦外交多年,李鴻章早嘗夠了“賣國賊”的滋味,所以,他一定要得到清政府的全權授權,才肯出使日本。

李鴻章爲了尋求支持,確切瞭解各國列強的態度,再次奔走於各國使館。只可惜此時各國要麼已與日本沆瀣一氣,要麼暗中打着自己的“小九九”,準備坐收漁翁之利。李鴻章的求助行動並沒有結果。

3月4日,光緒正式發出了全權證書,宣佈李鴻章爲頭等全權大臣,予以署名畫押權。14日,李鴻章等人啓程直奔日本馬關。

春帆樓被刺,“此血可以報國矣!”

在馬關,李鴻章經歷了人生當中最恥辱的時光。當李鴻章在半個多月後帶着槍傷以及恥辱離開這塊土地時,他曾發誓決不踏入這塊土地,並陷入了長久的孤獨和憤懣之中。對於個人所發的誓言,李鴻章做到了———一年之後,當李鴻章環遊歐洲列國再次途經日本換船時,李鴻章死活也不肯上岸,只是在兩船之間搭一個木板,然後在別人的攙扶下顫顫巍巍地走了過去。李鴻章只能以這樣的方式表達着他的憤懣。這樣的誓言,看起來堅固無比,實際上卻是那樣的單薄脆弱。

甲午戰爭失力之後李鴻章出使日本是出於無奈嗎 第2張

1895年3月20日午後2時半,李鴻章一行登上馬關議和之地春帆樓。春帆樓上,放着一長方形會議桌,旁邊,擺放着十多把椅子。日方還特別在李鴻章的座位邊安置了一隻痰盂,大約是有意無意地提醒着大家,這位清國全權大臣已值暮年,垂垂老矣。中日兩國代表脣槍舌劍,談判僵持不下。恰在此時,一樁突發事件改變了談判的進程。

3月24日下午4時,中日第三輪談判結束後,滿腹心事的李鴻章步出春帆樓,乘轎車返回驛館。誰知,就在李鴻章乘坐的汽車快到驛館時,人羣中突然竄出一名日本男子,在衛兵未及反應之時,朝李鴻章臉上就是一槍。李鴻章左頰中彈,血染官服,倒在血泊之中。過了一會,李鴻章甦醒過來。李鴻章畢竟經歷過大風大浪,面對此突發事件,異常鎮靜,除了安慰隨行外,不忘叮囑隨員將換下來的血衣保存下來,不要洗掉血跡。面對斑斑血跡的官服,73歲的李鴻章算是找到了一點安慰,他一聲長嘆:“此血可以報國矣!”

李鴻章的傷口在左眼下一寸的位置。子彈雖然留在了體內,但並沒有傷到眼睛。4月10日,李鴻章傷勢稍好轉之後,中日雙方又就甲午戰爭展開第五次談判。中國的和約修正案送達日方。由於李鴻章的傷勢漸愈,親自參加了會議。

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與日本代表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日馬關條約》。國人聲討:“賣國者秦檜,誤國者李鴻章!”

1901年,李鴻章78歲。這一年,是李鴻章生命的最後一年。李鴻章的話變得越來越少,他經常一個人坐在有假山的院落裏,看着不遠處的白雲蒼狗,獨自發呆;有時候,他甚至像一條剛上岸的魚一樣大口大口地喘着氣。

1900年6月,八國聯軍入侵,大清國宣佈與各國進入戰爭狀態。李鴻章在南方得知這一消息之後,老淚縱橫,用手杖觸地:“內亂如何得止?如何得止?”李鴻章的悲傷讓在場的官員動容失色,他們從未見過冷靜鐵血的李鴻章在情緒上會失去控制。即使是在最傷痛最悲涼的甲午戰爭失敗後,李鴻章也只是無聲淚下。朝廷的電報一封接一封地到達南方,要求各省封疆大臣率兵北上共同滅洋。朝廷下詔,將李鴻章由兩廣總督重新調任爲大清國封疆大臣中的最高職位: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慈禧的一紙任命是:“着李鴻章爲全權大臣。”

甲午戰爭失力之後李鴻章出使日本是出於無奈嗎 第3張

1900年7月17日,77歲的李鴻章在廣州登船準備北上了。李鴻章顫巍巍地在貼身侍衛的攙扶下走過跳板,然後在甲板上的藤椅上坐了下來。所有的官員都靜靜地等候着他發佈開船的命令,但李鴻章許久都沒有開口,他只是閉着眼睛坐在那兒一動不動,彷彿睡着一般。

1900年8月15日,大清國都城淪陷,政府和朝廷逃亡。9月29日,李鴻章到達天津。李鴻章專程去了一下他曾經執政達二十多年的直隸衙門。此時此刻,北洋大臣的辦公地已是破敗不堪,李鴻章蹣跚着步子,察看着廢墟中的一切,內心沉痛無比。10月11日,李鴻章到達北京。由於心理壓力巨大,李鴻章終於病倒了,他在拜會英、德公使後回賢良寺的路上受了風寒,一病不起,故作拖延以“漫天要價”的聯軍沉不住氣了,他們唯恐朝廷再也沒人來收拾這個爛攤子,一個耗盡“中國財力兵力”的“議和大綱”終於出籠。1901年1月15日,李鴻章和慶親王在“議和大綱”上簽字。國人聲討又起:“賣國者秦檜,誤國者李鴻章!”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