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中日甲午之戰後,爲何日本反而給中國培養軍事人才呢?

中日甲午之戰後,爲何日本反而給中國培養軍事人才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8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872年清政府往美國派留學生,這是中國教育史上的第一批留學生。

甲午戰爭(1894年)之後,國人的留學熱掀起了一個新的高潮,因爲清廷規定,學成歸國的留學生能過考試可以授予舉人身份,並按專業安排工作。

1898年,日本駐大清國公使矢野文雄致函給大清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日本願意爲大清國培養二百名留學生,費用由日本政府支出。”當時的清政府聽了之後很高興。從那個時候開始大清國的學生留學日本成爲風潮。尤其是到了日俄戰爭之後,大清國留日學生數量突然暴增,而日本政府也拿出了歡迎大清國留學生的姿態,傾盡全力吸引、接納來自大清國的留學生。就連當時美國等西方帝國主義國家不願意傳授的軍事學科,日本都對大清國學生進行了教授。

據統計,其中目本陸軍士官學校從1900年至1931年,共爲清國和民國培養了1278名軍事將才,他們之中很多人日後成爲了抗日戰場上的主要將領。

日本政府對清國留學生津貼的範圍,除了生活費之外,還涵蓋了:學費、旅費、醫療費、死亡喪葬費、座談會經費、團體集會經費等。截至中日開戰之前的1936年,日本已經在中國留學生的身上,花費了總計四百萬日元以上。當時中國留學生不但領取了日本政府的津貼,而且不少留學生還簽署了“不忘日本恩典,盡力於中日親善”的保證書。

日本“亡我之心不死”,但爲何還要爲大清國培養留學生,尤其是軍事將才?

其實,日本自有自己的小算盤。

一是以當時的日本軍力,未必能迅速擊敗中國全國的軍隊。而即使能僥倖做到,掃蕩、駐軍、治安等諸多事情將耗盡日本的國力。總之以當時日本的人力物力,要想立即吞下中國,有沒有必要先不說,在實際操作中,也是有困難的。

二是在當時的世界上,還存在着許多西方帝國主義國家,它們在中國也有着很大的殖民利益,他們不會坐視日本單獨吞併中國。

所以,日本一方面以開拓中國的商品市場爲主要謀利手段,另一方面大力培育親日人員,通過政治手段獲取的最大的殖民利益。

中日甲午之戰後,爲何日本反而給中國培養軍事人才呢?

特別是對學習政法的留學生,日本對他們進行悉心培養,就是爲了等這批人回到中國出人頭地之後,能夠事事向日本看齊,聘用日本顧問,與日本人有共同語言,以便在各種外交活動中不斷給予日本各種合法及不合法的政治利益。

而培養學習軍事的留學生,日本人當然不是爲了叫他們將來回頭打日本、反抗日本,他們是這樣打算的,一是如果留日學生掌握中國軍隊,日本的軍火商就有市場;二是留日學生掌握中國軍隊,中國將在軍制上與日本同聲同氣,中國聘用日本軍事顧問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中國的軍政能在一定程度上受日本的影響;三是留日學生掌握中國軍隊,中、日結成軍事同盟共同對抗美、俄等白人帝國主義國家的可能性必然增加。

當然了,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裏面,有一些課程,如高級軍事指揮課程或者是關鍵的軍事技術課程是禁止中國留學生旁聽的。

中日甲午之戰後,爲何日本反而給中國培養軍事人才呢? 第2張

後來的歷史事實證明了,日本吸引中國留學生、培養親日力量,確實是有相當成效的。在後來的歷史上先後登場的一大批親日人士,許多都有着留學日本的背景。這一類人簡單列舉如下:汪精衛、周作人、陳羣、陸宗輿、曹汝霖、褚民誼、王揖唐、王蔭泰、徐良、殷汝耕、周佛海、章宗祥、齊燮元……。而且,上述所列舉出來的,僅僅是在民國時期比較“有出息”的親日分子除了他們之外,在社會的中下層,還有着大量具有留日背景的、名不見 經傳的親日分子。

所以說,日本當年大量培養中國留學生,是有遠見的,是一個成功的政治策劃案。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