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上的今天 > 歷史上的今天7月12號 著名的赤壁之戰爆發

歷史上的今天7月12號 著名的赤壁之戰爆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0208年7月12日 (戊子年六月十二)赤壁之戰

在1808年前的今天,0208年7月12日 (農曆六月十二),赤壁之戰。

三國形成時期,孫權、劉備聯軍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十二日,距今已18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帶大勝曹操軍隊,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著名戰役。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之一。

曹操基本統一北方後,作玄武池訓練水兵,並對可能動亂的關中地區採取措施,隨即於建安十三年七月出兵十多萬南征荊州(約今湖北、湖南),欲一統南北。便率領20多萬人馬(號稱80萬)南下。此時孫權已自江東統軍攻克夏口(今武漢境),打開了西入荊州的門戶,正相機吞併荊、益州(治成都),再向北發展;而依附荊州牧劉表的劉備,“三顧茅廬”得諸葛亮爲謀士,以其隆中對策,制定先佔荊、益,聯合孫權,進圖中原的策略,並在樊城大練水陸軍。曹操軍勞師、水土不服、短於水戰、戰馬無糧等弱點,堅定了孫權抗曹決心。孫權不顧主降派張昭等反對,命周瑜爲大都督,程普爲副都督,魯肅爲贊軍校尉,率3萬精銳水兵,與劉備合軍共約5萬,溯江水而上,進駐夏口。

歷史上的今天7月12號  著名的赤壁之戰爆發

赤壁市赤壁山上的鐫字

曹操乘勝取江陵後,又以劉表大將文聘爲江夏太守,仍統本部兵,鎮守漢川(今江漢平原)。益州牧劉璋也遣兵給曹操補軍,開始向朝廷交納貢賦。曹操更加驕傲輕敵,不聽謀臣賈詡暫緩東下的勸告,送信恐嚇孫權,聲稱要決戰吳地。冬,親統軍順長江水陸並進。

孫劉聯軍在夏口部署後,溯江迎擊曹軍,遇於赤壁。曹軍步騎面對大江,失去威勢,新改編及荊州新附水兵,戰鬥力差,又逢疾疫流行,以致初戰失利,慌忙退向北岸,屯兵烏林(今湖北洪湖境),與聯軍隔江對峙。

曹操下令將戰船相連,減弱了風浪顛簸,利於北方籍兵士上船,欲加緊演練,待機攻戰。周瑜鑑於敵衆己寡,久持不利,決意尋機速戰。部將黃蓋針對曹軍“連環船”的弱點,建議火攻,得到讚許。黃蓋立即遣人送僞降書給曹操,隨後帶船數十艘出發,前面10艘滿載浸油的乾柴草,以布遮掩,插上與曹操約定的旗號,並系輕快小艇於船後,順東南風駛向烏林。接近對岸時,戒備鬆懈的曹軍皆爭相觀看黃蓋來降。此時,黃蓋下令點燃柴草,各自換乘小艇退走。火船乘風闖入曹軍船陣,頓時一片火海,迅速延及岸邊營屯。聯軍乘勢攻擊,曹軍傷亡慘重。曹操深知已不能挽回敗局,下令燒餘船,引軍退走。

聯軍水陸並進,追擊曹軍。曹操引軍離開江岸,取捷徑往江陵,經華容道(今潛江南)遇泥濘,墊草過騎,得以脫逃。曹操留曹仁守江陵,滿寵屯當陽,自還北方。

周瑜等與曹仁隔江對峙,並遣甘寧攻夷陵(今宜昌境)。曹仁分兵圍甘寧。周瑜率軍往救,大破曹軍,後還軍渡江屯北岸,繼續與曹仁對峙。劉備自江陵回師夏口後,溯漢水欲迂迴曹仁後方。曹仁自知再難相持,次年被迫撤退。

赤壁之戰,曹操自負輕敵,指揮失誤,加之水軍不強,且軍中出現瘟疫,終致戰敗。孫權、劉備在強敵面前,冷靜分析形勢,結盟抗戰,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1690年7月12日 (庚午年六月初七)波尼戰役爆發

在326年前的今天,1690年7月12日 (農曆六月初七),波尼戰役爆發。

1690年7月12日(距今326年),波尼戰役爆發。英國國王威廉三世率軍3.6萬新教軍隊,在愛爾蘭的波尼河畔迎戰前英國國王詹姆斯二世率領的2.5萬天主教軍隊。血刃激戰之後,威廉軍大獲全勝。詹姆斯二世的軍隊損失1500餘人,威廉軍傷亡只有其一半。

歷史上的今天7月12號  著名的赤壁之戰爆發 第2張

波尼戰役

該戰役成爲近代愛爾蘭土地上發生的最大規模的一次戰役。詹姆斯二世由於在戰鬥中表現怯懦,失去了當地天主教徒的支持。

點評:英倫天主教最後的支持愛爾蘭逐漸被英國吞併

1901年7月12日 (辛丑年五月廿七)地方實力派三請變法

在115年前的今天,1901年7月12日 (農曆五月廿七),地方實力派三請變法。

1901年7月12日(距今115年),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一連三次奏主變法,向清廷提出新政措施。清王朝深陷危境,無計可施,只得再圖變法。1901年1月29日的上諭要求全國高級官員,對變法“各舉所知,各抒己見”。劉坤一、張之洞的3個奏摺,是衆多上奏中最詳盡和最具條理化的。然而卻並不新鮮,與戊戌變法的主張相去並不很遠。

歷史上的今天7月12號  著名的赤壁之戰爆發 第3張

湖廣總督張之洞像

12日奏《變通政治人才爲先折》,建議設文武學堂、酌改文科、停罷武科、獎勵遊學。19日奏《遵議變法謹擬整頓中法十二條折》,建議推行崇節儉、破常格、停捐納、課官重祿、去書吏、去差役、恤刑獄、改選法、籌八旗生計、裁屯衛、裁綠營、簡文法的政策。

20日奏《謹擬採用西法十一條折》,建議廣派遊歷、練外國操、廣軍類、修農政、觀工藝、定律法、用銀元、行印花稅、推行郵政、官收洋藥、廣譯東西各國書。

1913年7月12日 (癸丑年六月初九)孫中山興兵討伐袁世凱,發動“二次革命”

在103年前的今天,1913年7月12日 (農曆六月初九),孫中山興兵討伐袁世凱,發動“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發生在宋教仁被袁世凱暗殺以後。這是孫中山企圖挽回辛亥革命的失敗而發動的一次革命鬥爭,目的是要推翻袁世凱,重新恢復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領導權。1913年3月20日(距今103年),袁世凱指使特務暗殺熱衷於議會民主的國民黨領袖宋教仁。袁世凱爲掩蓋罪行真相,還裝腔作勢,要嚴懲兇手。但調查結果表明,謀殺的指使人就是袁世凱,真相大白,全國輿論譁然。這時,孫中山從日本回到上海,他看清了袁世凱的反動面目,認識到“非去袁不可”,極力主張出兵討袁,發動“二次革命”。

歷史上的今天7月12號  著名的赤壁之戰爆發 第4張

發起“二次革命”的江西討袁軍總司令李烈鈞

但是,國民黨領導人中,除了江西都督李烈鈞等人支持孫中山外,黃興等多數人不同意發動革命反袁,而主張用法律解決。孫中山和黃興的意見分歧導致二次革命遲遲不能發動。袁世凱一方面阻撓宋案的司法審判,一方面與英、法、德、日、俄五國銀行團達成了2500萬英鎊的大貸款,以充實軍費。有了帝國主義的支持,袁世凱的膽子更大了,先後罷免了李烈鈞、胡漢民、柏文蔚的都督職務,同時命令事先已集結在九江、南京附近的軍隊發起進攻。於是,李烈鈞於1913年7月12日在江西湖口宣佈獨立,發表討袁通電,起兵討袁,孫中山號召的“二次革命”的戰幕正式拉開。7月15日,黃興趕到南京響應。隨後,安徽、上海、廣東、福建、湖南和四川重慶等地,也相繼宣佈獨立。

但是,“二次革命”的領導者沒有發動廣大人民羣衆參加。倉促上陣的討袁軍,缺乏戰略計劃和統一指揮,缺乏戰略協同,他們冷冷清清,孤軍奮戰,甚至連多數國民黨議員都還在北京留戀議席。在這種情況下,袁世凱靠帝國主義的支持,以優勢的武力,很快把討袁軍打敗。

8月18日南昌落入敵手,9月1日,南京又被攻佔,原來宣佈獨立的各省,在戰爭失利的情況下,先後撤銷獨立。“二次革命”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失敗了。領導這次革命的孫中山被迫又一次流亡日本,重新組織力量,準備發動新的革命。

1915年7月12日 (乙卯年六月初一)臺灣餘清風發起抗日暴動

在101年前的今天,1915年7月12日 (農曆六月初一),臺灣餘清風發起抗日暴動。

1915年7月,臺灣抗日地下組織主要負責人餘清風,正式拉起抗日武裝進入瞧吧哞一帶山區,與日警作戰。

1913年,餘清風以碾米商的身份,在臺南市組織抗日力量,以西來庵爲場所,聯絡同志。與此同時,江定在後崛仔、羅俊在臺中過溝莊組織民衆,反抗日本殖民統治者。這三支抗日力量聲勢日益壯大。餘清風以“大明慈悲國”的名義,發出討日檄文,號召人民奮起驅逐“倭奴”,推翻日本殖民者的暴政,建設一個沒有貧富懸殊、沒有租稅的自由、平等的社會

歷史上的今天7月12號  著名的赤壁之戰爆發 第5張

臺灣反日誌士餘清風

年初,羅俊建議派人赴大陸呼籲大陸人渡臺支援臺灣反日鬥爭,獲得餘清風支持。餘清風提出以改建西來庵的名義募集起事資金。4月,募集的資金已達4000元。餘清風撥600元作爲派遣同志赴大陸的費用,餘者則用來購買武器彈藥,準備起義以武裝抗日。

5月23日,奉遣欲赴廈門的蘇東海在基隆被日答逮捕。日警用盡嚴刑,未能使蘇低頭,只好把他關進監獄。蘇東侮祕密地託人帶出一封信。然信落入日人手中,被日人查出蘇東海與餘清風、羅俊等人之間的關係。日警即刻撲向西來庵。但餘清風已率領抗日民衆進入瞧吧哞一帶的山裏。日警到處濫捕羣衆。6月29日,羅俊不幸被捕。

餘清風等人率領抗日民衆,在後堀仔一帶根據地與日警展開了英勇的鬥爭。7月9日。他們分襲甲仙埔支廳及十張犁。大丘園和阿里圓三處的派出所和蚊仔尺、河表湖、小林三處的警察駐在所,擊斃日本殖民者34人。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