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項羽分裂各國以削弱諸侯,劉邦則聯合諸侯爲擊敗項羽,恢復了戰國格局?

項羽分裂各國以削弱諸侯,劉邦則聯合諸侯爲擊敗項羽,恢復了戰國格局?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1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項羽分裂各國以削弱諸侯,劉邦則聯合諸侯爲擊敗項羽,恢復了戰國格局?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所謂分封,就是將自己的地盤分於他人,封爵建國,這也正是所謂的分茅裂土,封爵建國。不過,項羽做的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分封,這是因爲那些地盤本就不是他的,而是其他人的。

項羽分裂各國以削弱諸侯,劉邦則聯合諸侯爲擊敗項羽,恢復了戰國格局?

鉅鹿之戰前,六國就已經全部復國,這是在陳勝死後就已經形成的局面。但在六國之中,楚國實力最強,所以當時的局面是六國承認楚國爲六國反秦聯盟的盟主。而鉅鹿之戰的情況是,秦軍在章邯率領下,正在圍攻趙國,各國都派兵救援,但楚國軍隊實力最強,所以其它五國都爲楚國馬首是瞻。但在地位上,各國都是平等的,並沒有高下之別。

項羽殺死宋義,在鉅鹿之戰中一舉擊破秦軍,並逼降章邯所率的二十萬秦軍。在這之後,其它五國軍隊的將領才匍匐而進,來見項羽。同時,劉邦率楚軍從武關進入關中,繞開了秦國出中原的主要通道,也就是函谷關,迫使秦王子嬰向他投降。而子嬰在被趙高扶立之後,就已經自去帝號,降稱秦王了。但因爲楚軍是滅秦主力,所以,其它各國共尊楚懷王爲義帝,但大體上的格局仍然是六國各自爲政,楚國只是盟主。

也就是說,在鉅鹿之戰前後,六國都是各自獨立的,並不是楚國的下屬,只是在反秦這個共同立場之下結盟,而楚國爲盟主,楚軍是反秦主力。即便是楚懷王被尊爲義帝,六國也仍然是各自獨立的,楚國並沒有直接命令其它各國的權利。各國的國王也基本上都是原來戰國時期的王室後人,和楚國是一樣的。

此時,唯一被楚軍控制的無主土地實際上只有秦國的故地,也就是關中地區。按照楚懷王在項羽和劉邦出兵之前的約定,先入關者爲王,應該是由劉邦當秦王的,項羽在完成滅秦任務之後,應該退回楚國,繼續當他的將軍。但項羽在逼降章邯的時候,曾對章邯承諾過,只要章邯投降,入關之後,要立章邯爲秦王。這樣,就和楚懷王的約定相沖突了。

劉邦在進入關中之後,一面約法三章,恢復關中秩序,穩定局面,一面派兵佔領函谷關,也就是不想讓其它各國和項羽的軍隊進入關中,準備按照楚懷王的約定,自己在關中當秦王的。但項羽背約,率兵攻破劉邦軍隊駐守的函谷關,並且拆毀了函谷關,強行進入關中,並焚燒了秦國宮室,大肆搶掠,之後又率兵出關,回到中原。

就在這個時候,項羽進行了所謂的分封,實際上他並不是分封,因爲他分的都不是他自己的地盤,而是六國王室的地盤,主要是把各國的地盤都分別劃分爲幾個國家,以分其力,便於他自己控制。比如秦國被一分爲三,算上劉邦的漢王,實際上是被一分爲四,齊國一分爲三,趙國分爲兩個,魏國分爲兩個,韓國分爲兩個,戰國時最弱的韓國也被分爲兩個,楚國也被分爲四個,除了他的西楚,還有臨江、衡山和九江三國。

這樣,各國普遍都感到不滿。比如劉邦,認爲自己應該當秦王,王關中,卻被封到了漢中去當漢王,他當然不滿意。齊國被一分爲三後,多出來了膠東王和濟北王。齊國在戰國時期本身就是大國、強國,又和項羽給自己留下的西楚國相鄰,所以齊國是非常不滿的。分封剛結束,項羽剛回到自己的西楚國都城彭城,齊國故地上的三個國家就打起來了,項羽趕緊率兵去平定。

劉邦進入漢中才四個月,就又從漢中出兵,還攻關中,接連擊敗章邯,迫使章邯退守都城廢丘,困守孤城,塞王和翟王很快就直接投降了劉邦。接着劉邦就發佈檄文,號召各國一起討伐項羽。其中原來六國王室爲王的諸侯國很快就倒向了劉邦,與劉邦結盟,共同反楚。還有一些諸侯原本是各國的將領,也被項羽封王,這些諸侯中有些忠於項羽,成爲劉邦的主要進攻目標。

所以,從當時的局勢來說,戰國時期的各國都已經恢復了戰國時期的格局,但項羽以武力爲後盾,強行調整諸侯封地,增加了一些小國,削弱了原本各國的勢力。相對於秦國直接滅六國建立郡縣制的做法來說,項羽雖然是向後退了一步,但和戰國時期相比,實際上是有利於建立中央集權的。而劉邦當時的做法則是,承認原來各國對各自領土的主權,希望建立以劉邦爲盟主的反楚聯盟。

在劉邦消滅項羽之後,當時的格局實際上也是這樣。除了一些在楚漢戰爭時期早早投降或支持劉邦的諸侯國保留下來了之外,其它六國大多數恢復到了戰國時期的格局,只有楚國的衡山、九江兩國留下來了。但與戰國時期不同的是,這時候的各國國王都不是原來戰國時期的王室了,而是劉邦自己分封的自己的子弟,以及極個別的他手下的將領,比如盧綰和韓信。

從數量上看,項羽強行調整各國封地之後,在全國出現了十八個諸侯國,除去作爲霸主的西楚,還有十七個。而在劉邦消滅項羽之後,當時反而還有十個諸侯國,其中齊國、趙國、燕國、韓國基本上都恢復了戰國時期的版圖格局。諸侯數量少了,各國實力自然更強大,對漢朝中央的威脅自然也就更大了。這也就是爲什麼楚漢戰爭剛結束沒多久,齊王韓信就先被降封楚王,接着又被降封爲淮陰侯,就是因爲齊國地盤大、實力強,如果韓信造反,對漢朝中央是潛在的巨大威脅。

也是因此,劉邦本來打算定都在洛陽,陸賈勸他不要定都洛陽,而應該定都關中,理由就是,在當時各諸侯國分立的局面下,萬一再次出現六國聯合反秦或者劉邦主導的各國諸侯共同反楚的局面,也就是關東諸侯結盟,一起對抗漢朝中央,漢朝並沒有全勝的把握,洛陽無險可守,容易受到攻擊。而定都關中則意味着恢復戰國時期的格局,漢朝中央就處於秦國的局面,即便出現關東諸侯聯合反漢的局面,漢朝只要依託潼關進行防禦,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從這個角度說,項羽的想法和意圖其實和秦始皇是一樣的,也就是削弱各國,逐步走向全國大一統局面,但秦始皇的做法比較激進,消滅了六國就直接建立了郡縣制,而項羽的做法則是稍微後退一些,先把諸侯國劃分爲衆多小國,然後再逐個消滅,建立郡縣制的大一統國家。但項羽的這個漸進的做法也同樣失敗了,劉邦又恢復了戰國的格局。這個時期,每個諸侯國都包括幾個郡的地盤和人口,實力是比較強的。

一直到漢景帝時期,開始着手解決這個問題,引發了七國之亂。七國之亂被平定之後,也還是繼續調整,把諸侯國劃分得更小一些,大體上這個時期的諸侯國的版圖相當於漢朝直轄的一個郡。但漢武帝時期,再通過推恩令,進一步縮小,基本上諸侯國的面積就只相當於一個縣了。而且,從漢景帝時期開始,不斷迫使各國把自己的郡縣獻給中央,到漢武帝時期,各諸侯國就基本上處於周圍中央直轄的郡縣的包圍之中了,也就無力作亂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