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項羽分封諸侯封了十八位 他們爲什麼都沒有幫助項羽

項羽分封諸侯封了十八位 他們爲什麼都沒有幫助項羽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5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瞭解:項羽分封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項羽當初分封了十八路諸侯,項羽有難的時候,他們爲什麼不幫助項羽?這事情和項羽分封有關係嗎?

首先,開宗明義說下所謂的項羽“分封諸侯”到底是咋回事。

在常人被歷史誤導的認知中,這分封諸侯,無疑是項羽憑藉鉅鹿之戰大勝的威風,對手下人進行封賞的結果。

換個說法是,項羽用巨大的威望,還有兵力優勢,將勝利果實分給參與的諸侯、部將和降將,確立自己的霸主地位。

但事情真就如此嗎?我們巴拉巴拉分封的名單或許就懂了。

這十八路王分別是:

漢王劉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代王趙歇、常山王張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遼東王韓廣、燕王臧荼、膠東王田市、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

這十八個封王中,除了司馬欣、章邯、董翳、田都、田安、這五個之外,其他人其實都是早有地盤和大軍的諸侯王,他們的地盤都是自己打下來的。

項羽分封諸侯封了十八位 他們爲什麼都沒有幫助項羽

(項羽分封的諸侯王)

比如:代王趙歇、常山王張耳、那時比項羽起兵更早地反秦諸侯。

比如:漢王劉邦是和項羽同時起兵的豪傑。

如果用這個視角看項羽封王,與其說他分封了諸侯王,不如說他用自己的強勢權威,通過分封這樣的政治舉措,強迫諸侯王承認他的霸主地位。

這纔是項羽分封的真諦,舉辦了一場猶如春秋時代“弭兵會盟”的諸侯大會。

“弭兵會盟”是啥意思,也有典故可尋!

春秋時代晉楚爭霸諸侯日日交兵,天下混亂無比。

晉國和楚國兩個雖然是超級大國,但也覺得每天打仗有點吃不消,可又怕自己罷兵了對手不講道義。於是在中間人宋國的撮合下,弄了兩次諸侯會盟。

項羽分封諸侯封了十八位 他們爲什麼都沒有幫助項羽 第2張

(春秋時代的弭兵會盟)

第一次是公元前579年,第二次是公元前546年。

具體做法是,將當時所有有實力的諸侯,全部召集起來開個會,調停下晉楚爭霸的同時,還約定了天下的格局。

那就是讓天下共同奉晉、楚兩國爲霸主,

兩國平分霸權,隨後又約定,如果有誰破壞協議,天下共討之。

簡言之,項羽的如意算盤,就是用一場以勢壓人的會議,確定戰後的天下格局和西楚霸王一家獨大的既成事實

然後所有諸侯國各自安安分分過日子,恢復春秋戰國故事。

(項羽的小心思太多)

那麼項羽爲何要這麼做?真就是因爲他有古人氣質,嚮往春秋戰國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只不過順勢而爲兼小心思太重而已。

鉅鹿之戰後看上去吊炸天的項羽,面對錯綜複雜的時局,也有自己的無可奈何。

秦末戰爭,從陳勝吳廣起義開始,起義後的陳勝吳廣,在佔據陳郡後不久,就急火火地稱王建立了:張楚政權。

張楚政權的建立,猶如拉響了多米諾骨牌!

曾經鐵板一塊的秦國大地,原有的諸侯國紛紛復起。

趙國出現了,齊國、燕國也出現了,一時間風雲色變,秦末戰場成了戰國時代。這些復活的諸侯國,都是有國王,有大軍,有地盤的三有存在。

不管項羽分封與否,他們都已經是王了,當了王的人哪有退回去的可能。

但,那一刻所有的王,都有一個隱憂,就是曾經一掃六合的秦帝國。

面對共同的敵人,纔有他們之間暫時的和平出現。

項羽分封諸侯封了十八位 他們爲什麼都沒有幫助項羽 第3張

(項羽帶隊打贏了秦國)

一個共同且非常敵大的敵人,讓他們避免了過早的內鬥,反而選擇了合縱對外。

函谷關前的故事,仿若戰國末期合縱戰爭的重演。

至於項羽的實力,在鉅鹿戰前根本不夠看。鉅鹿之戰前的項羽,不過楚懷王派出的部將而已,還不是主將而是副將,要聽從卿子冠軍宋義的命令。

那麼所謂的楚軍有多少人?答案也不多,僅僅六萬人不到的規模。

也就是說,通過殺掉卿子冠軍宋義獲取楚國兵馬的項羽,全部兵力也不過才6萬人左右。

但《史記》上卻言之鑿鑿地記錄下了這樣一筆:

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爲相,珍寶盡有之。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爲擊破沛公軍!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

《史記》告訴我們,鴻門宴之前項羽匯聚了關中諸侯40萬大軍一起,因爲劉邦先入咸陽,不服氣才弄了出鴻門宴,6萬和40萬的差別何其大啊?

項羽分封諸侯封了十八位 他們爲什麼都沒有幫助項羽 第4張

(項羽以勢壓人)

那麼我們換個角度想,不難發現這“分封諸侯”是項羽空手套白狼的舉措。

用鉅鹿之戰巨大威望,協無數諸侯力壓劉邦,焚燒咸陽的威勢,讓所有諸侯國心有慼慼之餘,承認了自己的盟主地位。這羣諸侯的本來意願,並沒有想過所謂的分封諸侯,純粹是爲了收拾劉邦,爲了殺入關中復仇,順帶打秦國的秋風。

項羽這招空手套白狼,無疑玩得666到極點。

玩成了這出空手套白狼之後,項羽的分封就更包含了無數的小心思。

這從分封的不公平就可以看出,下面我們一個個說。

第一:說說劉邦的問題。

劉邦雖然打仗不算多,但走位飄忽的他,依舊成了第一個入關中的人。

楚懷王的承諾即便不值錢,可依舊是項羽的君王。但看看項羽的分封,將劉邦遠遠地丟在漢中,無疑是告訴劉邦,你有多遠滾多遠,我不待見你。這也是劉邦後續要造反的根源。除了要爭奪天下之外,估計也有被氣到了的原因。

項羽分封諸侯封了十八位 他們爲什麼都沒有幫助項羽 第5張

(最不服氣的就是劉邦)

第二:說說分封之後第一個反叛的齊國。

分封之前的齊國,原本就是最早復立的諸侯國之一。

國內有兩股齊國宗室勢力互相爭衡,一個是田儋、田榮兄弟代表的遠支宗室,一個是田假、田安代表近支宗室。齊國這兩股勢力遠近交匯組成了復國的齊國。這兩股勢力,在滅秦戰爭中出力更多的是遠支宗室田儋和田榮,至於另外一股勢力,完全就是打醬油的存在。

可項羽咋分封的?

他直接將齊國一分爲三,出力最多的是田儋和田榮他封了田儋的兒子田市,一個懦弱的人。幾乎沒啥實力大的田安還有會拍馬屁的田都也成了王,反而是出力最大實力最強的田榮什麼封號都沒有。

出力的不如出嘴的,出嘴的不如懦弱的,這樣分封當然後患無窮。

第三:在說下實力不俗的趙國。

趙國在項羽分封之後,有兩個王,第一個是趙王趙歇,被封爲代王,第二個是趙國大將張耳被封爲常山王,似乎是刻意爲之,趙國最有實力的陳餘,反而沒有被封王、

第四:燕國。

燕國也被項羽一分爲二,燕王韓廣封遼東王,燕將臧荼封燕王。

曾經的燕王后裔成了遼東王,而一個臣子反而成了名正言順的燕王,按照封邦建國的禮儀而言,無疑是一場亂命。

第五:魏國

魏國因爲地處中原,如果一統起來實力不俗,也受到了的分割,原本的魏國大地,被一分爲二不說,還在那裏製造了矛盾,順帶充實了自己的地盤。

原本依附於楚國的魏王魏豹被封爲西魏王,原本的趙國大將司馬昂被封爲殷王,反而是最具實力的彭越沒有被封王,爲了削弱彭越,項羽甚至將原本該屬於彭越的地盤,劃歸給了自己的楚國。

第六:韓國

韓國也從一個王變成了兩個王,不僅如此,項羽還亂殺人,得罪了韓國。

原本的韓王韓成,因爲和劉邦的關係很好,被項羽給殺了,隨後項羽讓自己部將鄭昌爲韓王,又弄了一個趙國大將申陽爲河南王。

再加上項羽攻滅秦國後,在關中封的三個王司馬欣、章邯、董翳(三秦三王),這些人組成了項羽分封的18路諸侯。

項羽分封諸侯封了十八位 他們爲什麼都沒有幫助項羽 第6張

(三秦三王)

這樣來看,項羽是真的在封王嗎?

他恨不能化身拆國黨,將原本的關中六國,拆得四分五裂不說,還以打壓實力派爲宗旨。目的就是,削弱關東六國的威脅,製造關東六國的內鬥。

至於目的嗎?或許有方便他後續一統的因素在內。

但,後續看項羽馬放南山,致力於裁軍的做派,又讓我懷疑他並沒想那麼遠,僅僅就單純地覺得,分而治之,沒人威脅自己就是太平光景也說不定。

果不其然,分封之後的諸王,立馬就開始了內鬥!

對分封最爲不滿的齊國首先開始,實力派田榮起兵、殺田巿,誅田安,然後拉攏陳餘和彭越一起,幾個月功夫,就將項羽分封的諸侯王地盤,弄的亂七八糟。

讓西楚霸王的地盤周邊,戰雲密佈,弄的項羽不得不開始平叛戰爭。

然後劉邦藉助項羽平叛的當空,拜將韓信,訓練精兵,並處關中,一舉擊潰了項羽遏制自己的關中三王,開始了楚漢之爭的序幕。

項羽分封諸侯封了十八位 他們爲什麼都沒有幫助項羽 第7張

(兵仙韓信)

僅僅二三年時間,曾經的18路諸侯王,大多數都成了枯骨,反而是沒有被分封的實力派們,一個個成了項羽的仇人。

他們在劉邦的帶領下,開始了對項羽的圍獵。

一場原本空手套白狼一樣的分封,讓項羽佔盡了優勢,如果項羽分封謹慎一點,稍許合理一點,對待可以拉攏成盟友的人好一點,何至與後來面對衆多諸侯圍攻。

而項羽的分封也告訴我們一個亙古未變的道理,依靠別人給地盤的人,終究打不贏自己一刀一槍打下地盤的人,那些依靠項羽才成諸侯王的人,都沒好結果,反而是最不受項羽待見的幾個最有出息。

漢王劉邦最後的勝利者,沒有被封王的彭越,最後左右了項羽的生死還成了樑王,至於被項羽不待見的韓信,更是用十面埋伏四面楚歌,讓自己的舊老闆,高唱離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