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道家悖論什麼時候出現的?道家悖論講了什麼內容

道家悖論什麼時候出現的?道家悖論講了什麼內容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道家悖論,是中國春秋時代墨家思想家墨子及西漢儒家思想家揚雄,在道家思想家老子及莊子其著作表述中所發現的一系列悖論,分別是"言盡悖"(所有言論都無法表達真理)、"學無益"(學習並無益處)、"非誹"(不應駁斥他人)、"辯無勝"(辯論雙方都沒有贏家)。墨子及揚雄在其著作中對以上悖論進行邏輯分析,並用之評擊道家學說。

道家悖論什麼時候出現的?道家悖論講了什麼內容

言盡悖,轉作白話文的意思是"所有言論都是錯的"、"所有言論都無法表達真理",類似的表述素見諸老莊著作,用以表示"道"(道理,廣義指天地萬物運行的規律)之玄妙。

莊子在其著作《莊子·齊物論》之中提到:

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爲是而有畛也,請言其畛:有左,有右,有倫,有義,有分,有辯,有競,有爭,此之謂八德。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春秋經世先王之志,聖人議而不辯。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辯也者,有不辯也。曰:何也?聖人懷之,衆人辯之以相示也。故曰辯也者有不見也。夫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辯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園而幾向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辯,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謂天府。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來,此之謂葆光。

莊子表示,大道理並非單是言語就能表達得出來(大辯不言),用言語表達出來都會令原本的意思大打

折扣(言辯而不及),故引申出"所有言論都無法表達真理"的道理(言盡悖)。進而對應老子著作《道德經·觀妙章》中表述: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天地萬物的道理用言語表達,就並非原本道理的意思了;道理有名相,就並非原本的道理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示意天地萬物的道理是無形無相的,難以用言語表達出來。

道家悖論什麼時候出現的?道家悖論講了什麼內容 第2張

然而,作爲墨家思想家的墨子,在著作中《墨子·經下》和《墨子·經說下》評擊"言盡悖"的說法:

以言爲盡悖,悖,說在其言。……以,悖,不可也。之人之言可,是不悖,則是有可也;之人之言不可,以當,必不審。

"天地萬物的道理用言語表達,就並非原本道理的意思了;道理有名相,就並非原本的道理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示意天地萬物的道理是無形無相的,難以用言語表達出來。

墨子表示,"言盡悖"這句表述本身便是錯謬,若以"所有言論都無法表達真理"爲前提,那前提本身是不是真理了?

他以邏輯學分析:假定"所有言論都無法表達真理"爲前提,立論結果爲真,那麼便有言論表達真理,然而和自身表述"言盡悖"自相矛盾;另又假定"所有言論都無法表達真理"爲前提,立論結果爲假,那麼依照前提定義,"言盡悖"必爲假,然而和自身表述的結果相同,反令"言盡悖"爲真(此處墨子的邏輯分析有謬誤,即若"言盡悖"必爲假,即可能假在"盡"上,亦可能假在"悖"上;而只有當"悖"爲假,纔會出現令"言盡悖"爲真的悖論)。如此推斷下去,兜轉重覆,沒有結果,因此墨子將"言盡悖"定爲悖論,引申道家的學說確立在悖論之上,其表達虛無縹緲且故作玄妙,不能正確說出所言來。

但"言盡悖"想表達的道理,卻可以被人感受到。事實上,墨子在批評"言盡悖"的表述錯誤的同時,也恰好說明了"言盡悖"表達的道難以明說的特點。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