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春秋三傑”和“戰國三傑”都有誰?其中有一個鮮爲人知

“春秋三傑”和“戰國三傑”都有誰?其中有一個鮮爲人知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歷史上,春秋三傑,指介子推、伍子胥、管仲。而戰國三傑,則指商鞅、肥義、屈原。這六人在春秋戰國時期具有重要的影響力,他們共同特點都是忠臣,能力非凡,故流芳百世。

我們先談談“春秋三傑”,大家不太陌生。

“春秋三傑”和“戰國三傑”都有誰?其中有一個鮮爲人知

介子推:(?—公元前636年),又名介之推,後人尊爲介子,春秋時期晉國人,因“割股奉君”,隱居“不言祿”之壯舉,深得世人懷念,並立廟祭祀,由此產生“寒食節”,介子推忠君赴義、鄙棄功名利祿的氣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是構成中華民族的脊樑。作爲春秋貴族,介子推的言行,宵小之徒視之爲迂腐,後世儒家評價必爲“忠君之典範”,這實在是對介子推之譭譽。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員,字子胥,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吳國興亡,伍子胥舉足輕重。其治國用兵,以務實爲旨,遠見卓識,謀略不凡。吳國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謀,西破強楚、北敗徐、魯、齊,成爲諸侯一霸。伍子胥曾多次勸諫吳王夫差殺勾踐,夫差不聽。夫差急於進圖中原,伍子胥再度勸諫暫不攻齊而先滅越,遭拒。後夫差聽信讒言,令其自殺。後世有人如此評價:“楚不用伍子胥而破,吳闔廬用之而霸,夫差非徒不用子胥也又殺之,而國卒以亡。”

管仲:(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諡敬,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 ,潁上人,周穆王的後代。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被譽爲“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的保護者”、“華夏第一相“。公元前685年,齊桓公任命管仲爲相。在任內大興改革,即管仲改革,富國強兵,使齊國稱霸,公元前645年病逝。

歷時如此評價三人:介子推忠於主,伍子胥愛於君,管仲則忠君又愛國。

下面再談談“戰國三傑”,其中一人鮮爲人知。

“春秋三傑”和“戰國三傑”都有誰?其中有一個鮮爲人知 第2張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人,通過變法使秦國成爲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商鞅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織,軍事上商鞅作爲統帥率領秦軍收復了河西。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誣陷謀反,戰敗死於彤地,處以車裂後示衆。商鞅死後秦國依然尊崇“商君之法”,因此被後世不少改革家所推崇。

肥義:(?~前295),邯鄲人。思想開明豁達,任趙相,極力勸說趙武靈王推行以胡服騎射爲代表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對趙國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領域進行了一次大改革,使趙國消除了分裂的內在隱患,在人力、物力上得以優化配置。此後又精心輔佐幼主趙何。在趙國存亡之際,他毅然選擇,放棄忠君,選擇愛國,沙丘宮變時,本應廢掉趙惠文王。最後爲了長治久安,毅然選擇赴死救國,用自己的性命,保護趙惠文王,從而導致趙武靈王餓死。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人,羋姓,屈氏,名平,字原,以字行;又在《離騷》中自雲:“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他竭心盡力的勸諫楚王,變法圖強,後秦軍攻克楚國都城,投江自殺。他是一個黃老之學的傳播者,中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的出現,標誌着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唱的新時代。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週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爲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歷史評價:商鞅忠君無二心,肥義愛國無二志。屈原忠君愛國,既無二心更無二志。同時也被後世之人所推崇。

在中國歷史上,“春秋三傑”和“戰國三傑”曾經被廣爲傳頌。然而,相比其他五人,肥義卻逐漸名氣不顯,可能和他不恪守忠君有關吧!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