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春秋時期最重視人才的是哪個諸侯國?

春秋時期最重視人才的是哪個諸侯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6.9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春秋戰國時代,要說到重視人才,很多人難免要想到魯國。那個時代是以軍事力量作爲國力強弱的判斷標準。魯國是周天子的嫡親之國,又是禮儀之邦,是最爲推崇周禮的國家。魯國人推崇文化,孔子、墨子這樣的先賢都出生在魯國,魯國有着尊師重教的豐厚土壤,在後來魯國都城被攻破的時候,大軍在城外城中學子依然能安然無恙讀書誦經,這樣的文化環境就讓魯國不同於任何一個諸侯國。但是,魯國是最重視人才的國家嗎?其實不是。

春秋時期最重視人才的是哪個諸侯國?

實際上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魯國,只是姬周時代以來的魯國,之前的魯國已是不存在了,這裏的根本就在於當年魯國的始封君伯禽。這位國君來到魯國的時候推行的是“變其俗”,就是把姬周的傳統習俗強行灌輸給生活在魯國舊地的東夷族羣。魯國最終是最具姬周特色的封國,即便到春秋晚期列國要學周禮也是以魯國爲聖殿級別,那麼可見魯國推行姬周風俗是相當徹底的。從另外的角度看,魯國發展是開天闢地的,是沒有傳承的,所有風俗制度體系都是嶄新的,魯國舊地的東夷風俗已是銷聲匿跡。

魯國是純正意義上的禮儀之邦,吳國王室派人到魯國學習中原禮俗,也都認爲大受震撼。很長一段時間內魯國人都有某種制度優越感,尊崇孔子等先賢之學,很多貴族都到孔子、墨子門下求學。但是有個很大的問題則是,這些先賢們所推崇的是復古舊禮,也就是說大多數人學的東西都是老派而原始的周禮,繁文縟節尤其之多,運用於政治和軍事上都不太實用。王室貴族們雖對此極爲嚮往,可具體操作層面他們更多還是以名利爲重,孔子本人也對政敵少正卯誅之而後快,更別說滿腹陰謀的三桓子弟。

春秋時期最重視人才的是哪個諸侯國? 第2張

魯國自伯禽始,推行的就是親者親、仇者恨,對於非我族羣,認爲都是其心必異,魯國人絕難真心堅持人才爲本,更多的還是站在自私的層面,保護着自我族羣的利益。魯國人對人才的態度充滿矛盾,就是孔子、墨子們尚賢,對那些非本派的子弟、非本派的觀點的,也是完全反對的。東夷族羣的人才即便是人才,也是反派,也要被屠殺;少正卯就是有才,因爲搶了孔子的徒弟,孔子就認爲是異端邪說;三桓重視人才陽虎,一旦產生政治衝突,三桓也要聯合起來共誅之。

那麼,如果魯國不是最重視人才的諸侯國?是哪個國家最重視呢?燕國有個燕昭王築黃金臺,以邀請天下人才入駐燕國,這當然也是重視人才,但燕昭王是有所圖謀。燕國受齊國壓迫數年,燕昭王求取人才是要振興燕國,要向齊國人復仇。魏國有西河學派,魏文侯固然是一代雄主,不過魏國剛剛經歷三分晉國,雖是繼承了優質政治和軍事資源,可是立國未久,魏國面臨韓趙和秦國夾擊,魏文侯招引人才建立西河學派,則更是對國家發展的未雨綢繆。其後之秦國,則更是如此目的。

史書中有:“齊帶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彩布帛魚鹽。齊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間斂袂而往”,齊國這個國家有山海環抱,多鹽鹼之地,生活着東夷族民,這裏並非如人們所想象的是所謂蠻荒之地。姜太公在此立國,推崇士農工商賈五民,布帛和魚鹽之業成了國家重點扶持的行業。因此齊國人對各類人才都有着極大的寬容度,這種態度跟重農抑商的其他諸侯國不同,齊國對於文化更容易兼收幷蓄,到後來齊國人也才能產生出稷下學宮這樣的教育機構,諸子百家在齊國皆有其生存空間。

春秋時期最重視人才的是哪個諸侯國? 第3張

《管子》裏有:“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爲本”,正是在管仲任職期間,齊國推行“三選之法”,就是鄉選、臣選及君選,實行的是逐級推薦,就是要讓那些賢人上位。齊國以桓公之政爲標杆,大多有尚賢之策,如齊宣王時代就有“士貴,王不貴”的說法,可見齊國人對人才的態度。而由於姜太公在齊國推行“順其俗”,也就很好的在齊國保存了東夷之文化,很多東夷人才也在齊國有了生存之道,齊國也即成爲保存東夷文化較多的諸侯國,就連孔子也曾說:“吾聞之,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猶信”。

孔子遭魯國驅逐,則有了周遊列國;孟嘗君想良禽擇木而棲,千里迢迢跑到秦國,結果還被一路追殺;商鞅、李斯雖在秦國建功立業,最終還是身遭慘死;吳起在楚國遭到迫害,就更別說伍子胥、申公巫臣流浪異國他鄉,范蠡遠離朝堂,南方諸國對人才的重視更是不夠,史書中還有楚才晉用的說法。稷下學宮所培養出來的那些人才,不止在齊國發光發熱,稷下學宮的孟子最後歸了魯國,鄒衍去了燕國,慎子、荀子去了楚國,申不害去了韓國,公孫龍則是去了趙國,稷下學宮可謂戰國之黃埔軍校。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