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趙國的發展史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趙國的發展史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趙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2年),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戰國七雄之一。

國君嬴姓趙氏,爲商朝名臣飛廉(蜚廉)次子季勝之後,原爲趙侯。至造父以下六世至奄父,奄父生叔代,叔代以下五世至趙夙,趙夙孫趙衰事晉獻公之子重耳。趙衰隨重耳逃亡十九年,重耳返國爲晉文公,趙衰任國政。趙衰卒,其子趙盾嗣;趙盾卒,其子朔嗣。朔子趙武於晉平公十二年(前546年)爲晉國正卿,趙武傳趙景叔,趙景叔傳趙鞅,即趙簡子(前518年-前458年),趙簡子傳趙襄子(前457年-前425年)。

趙烈侯六年(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周威烈王始命趙烈侯趙籍爲侯。至趙武靈王(前325年-前299年)始稱王,至王遷,前222年,滅於秦國。

趙國全境東北與東胡和燕國接界,東與中山及齊國接界,南與衛、魏、韓三國交錯接界,北與樓煩、林胡接界,西與韓、魏兩國交錯接界。國都在晉陽(今太原),前425年遷中牟(今鶴壁),前386年趙敬侯遷到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邯山區),前372年趙成侯立邢爲信都(今河北省邢臺市橋東區),爲趙之別都,趙國在邯鄲、邢臺定都長達一個半世紀。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趙國的發展史

趙國貴族出自商朝名門嬴姓部族,爲商紂王手下大將嬴飛廉(蜚廉)的直系子孫。始祖造父爲飛廉的四世孫。

趙國國君爲黃帝五世孫伯益(大費)之後,與秦王族本是同一祖先。伯益因輔助大禹治水而被舜帝賜爲嬴姓,其部族爲嬴姓部族。夏朝末年,伯益次子若木之玄孫費昌棄夏投商,爲商湯駕車,輔助商湯滅夏立商,成爲商朝的功臣。嬴姓部族成爲商朝貴族,世代輔佐商朝。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紂,嬴姓部族的惡來與父親蜚廉一起爲紂王效力,惡來後被周武王所殺。周武王去世後年幼的周成王即位,商紂王之子武庚趁機挑唆發動三監之亂,嬴姓部族捲入。蜚廉還有一個兒子叫季勝。季勝生孟增。孟增有寵於周成王,他就是宅皋狼。宅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

造父爲周穆王駕車,並在周穆王平定徐國徐偃王造反時立了大功,被周穆王封賞趙城(今山西洪洞)。自此以後,造父族就稱爲趙氏,爲趙國始族。

趙國是戰國七雄之一的諸侯國,初都晉陽(今山西太原),後遷都中牟邑(今鶴壁),又遷至邯鄲(今河北省邯鄲),成侯時期又立邢爲信都(邢臺),秦末漢初,趙氏復國後仍以信都(邢臺)爲都,地處四戰之地,疆土主要有當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陝西省東北隅。西有秦國,南有魏國,東有齊國,東北燕國,北方則是林胡、樓煩、東胡等遊牧民族的地域。另外趙國附近還有小國中山國。

遠古時代,有姓有氏,姓氏一分爲二。 姓是大的氏族部落集團的徽章,氏是一個姓所分出的小氏族支系的標誌。姓氏合二爲一,是秦漢時纔開始的。《漢書地理志注》和《說文解字》記少昊氏爲嬴姓。嬴即燕的異字,且又同音,故嬴即燕。少昊氏初以燕(玄鳥)爲圖騰,故成爲嬴姓的始祖。趙人的先祖即嬴姓(少昊氏之後),趙氏(趙城叔帶之後),世代輔佐殷商。

武王伐紂,諸姬並起。與殷商屬於近枝的嬴姓就走向了衰落,尤其是蜚廉這一支嬴姓部落因愚忠於紂王而被周王室所厭棄。惡來戰死,失去了宗主之位,在周王室的安排下,惡來之弟季勝擔任蜚廉族的宗主。季勝曾孫造父善御戎,相傳造父爲周穆王御,因助周平定徐偃王之亂,封於趙城,其後以趙爲氏。造父善於御戎,侄子大駱(惡來之後)善於繁衍馬匹。受造父之薦,周王室不計前嫌,啓用罪臣惡來之後大駱,封於汧(qiān,千)河、渭河之間管理馬匹。大駱孫秦仲封大夫,秦仲之子趙其是爲秦莊公,故秦趙同宗。後造父六世孫奄父救周宣王於千畝之戰,其子叔帶爲周朝卿士,因不滿周幽王的昏庸,離開周王,侍奉晉文侯。從此趙氏便在晉國落腳,漸成望族。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趙國的發展史 第2張

在前403年,叔帶之後趙烈侯與韓魏三家分晉,建立趙國。趙國生存於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8年,領土大致爲今山西北部和中部,河北西部和南部。

趙襄子其父趙簡子,其母爲一狄人婢女。前454年智伯率韓、魏二家圍攻晉陽(今山西太原市南晉源鎮),襄子成功地堅守城池,並最終聯合韓、魏二家滅智伯。前453年,趙、魏、韓三家瓜分了智氏的領地。

趙襄子死後,其弟趙桓子自立爲君。桓子死後襄子之兄趙伯魯之孫趙浣,是爲趙獻子。獻子之子趙籍後來繼位,即趙烈侯,是趙國的開國國君。

趙武靈王,一位天資卓越膽識過人抱負遠大的君主。其在位時期由於受

到與中山之戰失敗的恥辱,臥薪嚐膽,在信宮(今邢臺)大朝五日,發佈胡服騎射的國策,在全國開始了影響深遠的"胡服騎射",全國士兵改變傳統的寬大戰服改爲緊小爲特徵的胡服,改變傳統的步兵爲主體的軍隊結構改爲騎兵和弓弩兵爲主體的軍隊構成。試想一下在現實的今天如果全國軍隊改變爲一個被視爲邊族的服飾和軍種,這阻力該有多大。但趙武靈王辦到了,創造了漢人學胡人的先河。

"胡服騎射"政策,放棄中原人的寬衣博帶和戰車戰術,換以短衣緊袖、皮帶束身、腳穿皮靴的胡服和單人騎兵戰術,國力大強。趙於東北攻滅了中山國(請參看趙滅中山之戰。),西北打敗了林胡、樓煩。在北邊新開闢的地區設置了雲中(今呼和浩特托克托縣)、雁門(今山西忻州市代縣)、代(今河北蔚縣)三郡,並從今天的河北張家口到內蒙古巴彥淖爾盟五原縣修築"趙長城"。

趙武靈王在選定繼位人的問題上猶豫,先立小兒子趙何爲王,但後來封長子爲代城君,後代城君密謀奪位。前295年,伏殺趙何丞相肥義,代城君逃往武靈王沙丘行宮(今邢臺)中,王叔趙成和李兌包圍行宮,殺代城君,武靈王被圍困在行宮中苦苦堅持三個多月後餓死。雖然武靈王之子趙惠文王任用廉頗、藺相如等能臣,然而秦國變法革新,逐漸超過趙國。

信期、李兌和公子成圍主父宮。李兌想向趙王何請示如何處置,被公子成制止。公子成說,如果請示趙王何,趙王何很難下達趕盡殺絕的命令,親口誅其父兄。如此一來,圍主父宮,趕殺公子章就會成爲信期、李兌、公子成的罪過。而如果不請示趙王何,自己處置,趙王何也一定會接受這個結果。李兌與信期覺得很有道理,於是派兵攻入主父宮,誅殺公子章及其黨羽,主父不能制止。 公子成和李兌圍困趙武靈王其實是得到了趙惠文王的默認。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趙國的發展史 第3張

前284年齊國吞併宋國後妄自尊大,遭到列國一直反對,燕、趙、秦、魏、韓五國拜樂毅爲將,大破齊國。齊國遭到五國伐齊的沉重打擊雖然勉強復國但實力極大衰落,從此一蹶不振,趙國在東方挫敗了最大的競爭對手齊國,同時趙武靈王進行的胡服騎射改革使趙國建立起中國第一支制式騎兵部隊,使趙國一躍成爲關東六國之首,趙武靈王更親自喬裝使者入秦,考察秦國地形,意圖於九原出擊繞開函谷關攻滅秦國。沙丘宮變之後,趙武靈王薨,趙惠文王繼位。期間趙國名將名相輩出,數敗秦軍。於澠池與秦盟會後,趁秦攻楚的機會出擊關東,奪取齊的高唐,又遍擊關東諸國,奪取土地。一時在關東聲威無兩,直至因上黨郡歸屬問題導致的長平之戰。

戰國時期,北方的趙國自武靈王胡服騎射以來,進行了相當徹底的軍事改革。趙武靈王志向遠大,眼光不凡、意志堅定、立排衆議大膽的推行移風易俗,並選練精銳弩弓騎兵。趙國在六國中率先組建起了強大的騎兵部隊。在前307年至前296年的十二年間,趙國西破林胡、樓煩、北滅中山,拓地千餘里。

趙國君臣睦、將相和。肥義、樓緩、藺相如、虞卿、趙勝、趙奢、廉頗、李牧等良相名將輩出。趙國民風剽悍、崇尚氣力、慷慨悲涼之士甚多,又得兵法之教,故迅速成爲戰國中後期的北方軍事強國。其崛起速度之快,出乎天下人意料之外,足令六國爲之側目。在戰國中後期,東方三強(魏、齊、楚)相繼衰落,秦國之威獨步天下之時,趙國時爲中流砥柱,其作用可謂是舉足輕重。

趙國對秦國而言可謂是東出的最大的阻礙,秦趙兩國統治集團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外交伐謀是越演越烈。武靈王使秦、完璧歸趙與澠池相會等重大外交事件的發生,就是秦趙雙方相互試探、暗中較勁的真實體現。秦昭襄王威震天下,卻受辱於趙國大臣藺相如並非其心甘情願,實是迫於趙國實力,不敢造次發難、迫不得已耳。這一輪政治外交上的較量,秦國外厲內荏,趙國爭鋒相對,秦國沒有討得任何便宜。前269 年秦派大將胡陽率精兵數萬越韓境上黨進攻趙國的閼與,反被趙奢所統領的趙軍精銳突騎所擊敗。悲壯慘烈的秦趙長平大戰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拉開序幕。

前229年,秦攻趙國,趙幽繆王派李牧、司馬尚率軍抵抗。秦將使用反間計使幽繆王殺李牧、司馬尚。秦將王翦於是率大軍攻趙,突破井陘口,攻陷邯鄲,俘虜了趙幽繆王。趙嘉逃到代城稱代王,前226年曾與燕軍合兵於易水之西會戰秦軍,戰敗後迫使燕王交出太子丹。前222年秦軍滅代,俘虜趙嘉,趙國亡。而秦終於在滅趙之後已無國可抗秦,遂統一中原。

秦末陳勝、吳廣起義後,天下大亂,六國舊貴族紛紛起兵。公元前208年,張耳、陳餘擁立趙國王室後裔趙歇爲趙王,都信都(今邢臺西)。公元前208年,章邯攻殺項梁,派部下王離進攻趙國,攻克了邯鄲。王離圍攻張耳、趙歇所在的鉅鹿(今邢臺平鄉西),直到公元前207年,項羽在鉅鹿之戰俘虜王離,解鉅鹿之圍。但因爲陳餘沒有救張耳、趙歇,陳張二人失和。公元前206年,項羽自立爲西楚霸王,項羽分趙地北部,立張耳爲常山王,都信都,以趙王歇爲代王。陳餘不服,以三縣之兵襲擊常山王張耳。公元前205年,張耳敗走,投靠漢王劉邦,陳餘復立代王趙歇爲趙王,仍都信都(邢臺)。趙歇封陳餘爲代王,但陳餘不去代國,在趙國以太傅的身份輔佐趙歇。公元前204年十月(秦歷),韓信滅魏豹後,與張耳出井陘擊趙。井陘之戰趙軍敗於漢軍,在襄國(今邢臺)追殺趙王歇,陳餘也被殺,趙亡。此後劉邦封張耳爲趙王,仍都襄國(邢臺),至其子張敖時失國。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