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晉秦爭霸戰爭發生於什麼時候?簡介其過程及結果

晉秦爭霸戰爭發生於什麼時候?簡介其過程及結果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春秋中期,晉爲獨霸中原,阻止秦東進圖霸而進行的重要戰爭。

戰爭背景

晉獻公在奉攻茅津後不久,即"假途滅虢",一舉兼併北虢、虞兩國。控制了茅津渡口及桃林、崤函,搶先佔領了這一戰略要地。獻公死後,晉國內亂,公子夷吾逃秦。他深知穆公有控制桃林等地之企圖,願獻虢略(今河南靈寶)至華山間"河外五城"以換取秦對其爭位的支持。在秦協助其返晉爲惠公後,他背約不肯將該地拱手送秦。穆公曾謀劃殺夷吾另扶重耳爲君,因事泄未果。

秦是西周初年嬴姓氏族,遷至西垂(今甘肅天水南),以遊牧經濟爲主的一個分支,後成爲周室附庸。周平王元年(前770年),秦襄公因護送平王東遷有功,被平王封爲諸侯,並將已被戎狄佔據的岐及其以西的周室土地賜秦。秦正式建國。文公時(前765年-前716年),秦擊敗據岐之戎,收撫未隨平王東遷之"周餘民",大力發展農業及畜牧業,國勢逐漸壯大。至穆公時,秦已建立一支由戰車、步兵、騎兵三兵種組成的軍隊,兵力達10萬,並先後征服蕩社、邦戎、冀戎、小虢及彭戲氏等,控制了西垂至華山間整個渭水流域,成爲西方大國。秦穆公雄心勃勃,不甘局處關中一隅,急欲爭霸中原。桃林、崤函是晉、秦兩國向外發展必經的戰略要地。秦穆公繼位第一年(前659年)即率軍進攻茅津之戎(今山西平陸一帶),企圖控制該地。因該地北有虞國、南有虢國,暫無力長期佔據,遂於取勝後撤回。

晉秦爭霸戰爭發生於什麼時候?簡介其過程及結果

戰爭過程

周襄王七年(前645年),秦發兵攻晉,在韓原(今山西河津、萬榮間)擊敗晉軍,俘惠公,迫其以太子爲質,並割河西八城予秦,乃釋其返國,致秦疆域擴展至黃河西岸。晉惠公死時,晉太子圉由秦私逃返國繼位爲懷公。秦穆公接晉公子重耳來秦,準備助其與懷公爭位以控制晉國。重耳投其所好,表示擁護穆公東進中原稱霸,如能助其返國爲君,當使晉以秦封國之位追隨秦後。穆公遂以"革車五百乘,疇騎二千,步卒五萬"(《韓非子·十過》)護送重耳回國爲君,即晉文公。文公流亡"年,經多識廣,才智出衆,爭霸雄心較穆公有過之而無不及,不肯真正奉秦爲霸主,但又盡力維持晉秦聯盟,採取措施使秦不僅不成爲晉爭霸中原之阻力,且使其成爲助力。當週王出現權力危機向秦、晉求援時,晉文公堅決拒絕秦軍參與勤王,高舉尊王旗幟獨自出兵平定了王子帶之亂。爲此獲得了南進中原的另一戰略要地--南陽(今河南沁陽以南,溫縣、孟縣地區),並在中原諸侯中提高了威望。爲鞏固秦晉聯盟,晉出兵支持秦攻取楚附庸鄀,使穆公認爲晉擁護秦國爭霸,而真實意圖則在誘導秦南進攻楚,以利於晉在中原與楚爭霸。

城濮之戰後,穆公感到晉秦聯合結果只利於晉,遂在二十二年(前630年)與晉聯合攻鄭時背晉而與鄭盟。文公從戰略全局着眼,立即由鄭撤軍並繼續與秦結好,以避免在晉楚爭霸戰爭中陷入兩面受敵之不利境地。鄭是中原各國中位置適中且農業、商業經濟均較發達的國家,爲大國爭奪之焦點。不論晉、楚或秦,欲稱霸中原必先控制鄭國。穆公在背晉盟鄭時,已預有安排,以協助鄭國加強防務爲名,留部分兵力於鄭都新鄭。

晉秦爭霸戰爭發生於什麼時候?簡介其過程及結果 第2張

二十四年,晉文公、鄭文公先後去世。秦乘兩國新喪之機,於次年派遣大軍潛越晉桃林、崤函,遠程奔襲鄭都。因途遇鄭商人弦高犒師,以爲鄭已有防備,遂滅晉邊邑小國滑(今河南偃師南)撤軍。晉先軫等認爲秦系晉爭霸中原之潛在敵人,雙方戰爭在所難免。爲挫敗秦東進中原之戰略企圖,消除隱患,晉軍聯合姜戎於崤山(今河南陝縣東)設伏,全殲秦軍(參見崤之戰)。晉秦聯盟破裂。

崤之戰後,秦立即將其在攻鄀之戰中所俘楚將鬥克釋放,與楚結好,共同抗晉。秦晉雙方展開了長期的爭霸戰爭。二十七年,秦派軍開始攻晉。晉襄公親率主力迎戰,在彭衙(今陝西白水北)附近擊敗秦軍後(參見彭衙之戰),即率宋、陳、鄭聯軍反擊,攻佔彭衙及汪(今陝西澄城)。二十八年,秦穆公集中兵力親自統帥攻晉,渡過黃河,攻佔王官(今山西聞喜南)(參見王官之戰)及鄙(今山西臨猗西南)。晉軍爲避免決戰,堅守城池,拒不出戰。秦軍遂轉由茅津渡河,進至崤山,積土立封(標誌),"發喪哭之三日"(《史記·秦本紀》)。

此役,秦軍雖獲勝,並深入晉腹地,但並未與晉主力決戰。秦孤軍深入,難以長期立足,只得經桃林返國。秦穆公有鑑於此,爲進一步擴大疆域、充實軍力,暫將主要戰略方向轉至西方,盡滅綿諸(今甘肅天水)及犭原(今甘肅隴西東)等西戎各國,"闢地千里"(《新序.善謀》),"並國二十,遂霸西戎"(《史記.李斯列傳》)。此後,秦再將進攻矛頭轉回東方,繼續對晉作戰。但規模均不大,互有勝負。

周頃王四年(前615年),秦康公集中兵力攻晉,曾連續攻佔羈馬(今山西永濟南)及瑕(今河南靈寶西),企圖奪取桃林、崤山,控制東進中原的戰略走廊,但均被晉軍擊退,未達目的(參見河曲之戰)。晉在戰後立即增加駐瑕兵力,並在桃林建築城塞,以加強對該地區的控制與防守能力。由於晉更加牢固地控制了桃林與崤山等戰略要地,又有號召諸侯的威望及實力.能聯合多國軍隊與秦作戰,所以秦軍始終被阻於關中,未能將勢力伸入中原。

晉秦爭霸戰爭發生於什麼時候?簡介其過程及結果 第3張

周定王十三年(前594年),秦乘晉與赤狄、潞氏作戰之機,曾發兵攻至河東之箕、郜(均在今山西蒲縣附近),但在晉軍反擊下,敗於輔氏(今陝西大荔東)(參見輔氏之戰)。周簡王八年(公元前578年),秦再次努力,準備聯合狄、楚共同攻晉。晉得知後,先發制人,厲公親率主力及齊、魯、宋、衛、鄭、曹、邾、滕聯軍攻秦,深入關中,在麻隧(今陝西涇陽北)擊敗秦軍後撤回(參見麻隧之戰)。

周靈王十年(公元前562年),秦乘晉主力在鄭,後方空虛之機,以援鄭爲名,發兵進至河曲,在櫟(今山西永濟西南黃河東岸)擊敗晉軍。

晉爲報櫟之役,於靈王十三年(前559年)率魯、齊、宋、衛、曹、莒、邾、滕、薛、杞、小邾及鄭等國聯軍攻秦,渡過涇水,大敗秦軍,推進至棫林(今陝西咸陽北),後因內部矛盾撤軍。

此後,雙方未再交戰。麻隧之戰後,秦國數世不振,不再對晉國西部構成威脅。而晉國在取得麻隧之戰的勝利後,完成了"秦、狄、齊"三強服晉的部署,中原諸國實爲晉之屬國。公元前575年,晉厲公在鄢陵之戰中戰勝楚國,實現了晉景公重建霸業的願望。

 戰爭評價

晉、秦對地理形勢在戰爭中的作用有所認識,均力圖控制桃林、崤山。由此可看出,先佔戰略要地者可在戰略形勢上居於優勢,爲後來《孫子兵法》"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爲爭地"的戰略理論,提供了實踐依據。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