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明朝跟李氏朝鮮的關係如何?只是名義上的鄰國”

明朝跟李氏朝鮮的關係如何?只是名義上的鄰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朝鮮,在現在觀念裏通常被稱之爲“小中華”,然而我們要注意的一件事就是,這個所謂的小中華,實際上自四世紀以後,除唐朝初期中原王朝因高句麗而派遣軍隊進入東北亞,而和朝鮮半島國家新羅、百濟有過短暫接觸外,長期與中原王朝並非實質上的鄰國,中國這個大中華對朝鮮半島的影響其實極爲有限。而唐朝佔領百濟而建立的熊津都督府,在短短十六年的時間裏就被朝鮮半島政權新羅所攻滅,安東都護府所在地也被迫從平壤遷至遼東,所轄州府任職的漢官,皆改由高句麗人取而代之。加之後渤海國的崛起,唐朝和新羅兩國在熊津都督府滅亡後,本身已經只是名義上的“鄰國”,當安史之亂爆發後,連名義都談不上了。

明朝跟李氏朝鮮的關係如何?只是名義上的鄰國”

唐亡之後,宋朝連幽州都已經被契丹佔據,當然更談不上遼東朝鮮,其後蒙古人滅亡了南宋這個漢人政權。直至明代再次充實遼東,漢人才再次與朝鮮人直接接壤,可以說長期以來,“中華”和所謂的“小中華”並非實際上的鄰國。而元代的蒙古人,則是通過聯姻制度,將當時的王氏高麗歸屬於蒙古政權。而蒙古通過長期通婚高麗王室和直接任命蒙古官員,使得當時的高麗王室血統上幾乎與蒙古人毫無區別,而在此之下的後期高麗,服飾風俗也一如蒙古。其受蒙古影響極深的最爲典型的例子,便是以草原遊牧民族的騎射弓馬作戰見長,而聞名山地丘陵地區國家的李氏朝鮮開國君主,原元朝斡東千戶所千戶兼達魯花赤“吾魯思不花”——李成桂。

拋開標榜的“小中華”看其本質來說,朝鮮半島政權本身,一開始是建立在摧毀漢代所立的朝鮮四郡開始的。而之後的唐朝短暫進入,新羅雖是中國名義上的藩屬國,在實際上卻是敵對國家。當蒙古人退出中原之後,漢人在四個世紀之後重隔千年再次重歸遼東,看到的並非是什麼“小中華”,更類似一個小號的蒙古。而明朝在建國初期,高麗甚至因朝鮮對遼東有所企圖,雙方爆發過多次小規模軍事衝突,李成桂也是在高麗打算直接進攻遼東的時候,率部兵變而最終奪取政權的。在明初,明人直接赤裸裸的將遼東稱之爲三面受敵之地,這三面就是蒙古、女直和朝鮮。就遼東而言,蒙古和女直都逐漸被明朝壓制,唯有朝鮮乘元末蒙古人勢力衰退,和明人立足不穩的大好時機,將原有的元朝遼東部分領土佔據,從一個領土並未達到鴨綠江的國家,最終一直拓展至豆滿江。而明朝當時爲避免被北元、朝鮮夾擊,被迫承認了朝鮮對原元朝屬地的佔領,再之後爲爭奪東北女直地區的歸屬,中朝兩國險些再次爆發戰爭。

明朝跟李氏朝鮮的關係如何?只是名義上的鄰國” 第2張

明代中國和朝鮮的宗藩關係,其實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下建立的,除表面的朝貢外,兩國是互相猜忌和提防的。中國對朝鮮的技術輸入,確切的說是軍事技術包括軍事物質的輸入,管控的極爲嚴格。明初明太祖爲爭取高麗歸屬,向其輸入了元朝一直未給的火器製造技術,然而關鍵的提硝技術、火藥顆粒化技術終明一代禁止傳授,或者僅有簡化版。朝鮮也只有一開始偷學元朝工匠提硝,和之後俘獲日本工匠才獲得火藥顆粒化技術。例如,朝鮮長期自以本國步弓手善射而自豪,然而朝鮮半島並不出產水牛角,明朝就製造筋角複合弓關鍵材料水牛角對朝鮮進行限制。在明朝初期是直接禁止對朝鮮出口,直到成化十三年(1477年),纔對朝鮮解禁。然而一年只允許對朝鮮出口區區五十副,至成化十七年(1481年)增至一百五十副,到弘治十七年(1504年)二百副爲止。而角弓造法則禁止傳授,李朝初期朝鮮角弓造法來源只有考工記,制弩圖樣從龐涓死於此樹下的瓷瓶繪圖獲取。中宗十一年(1516年)五月的時候,兵曹判書高荊山獻上新制竹弓,稱其射矢可過八十餘步(128~144米),這種射程百米出頭的垃圾已經是當時朝鮮所能批量生產的好弓了。

在元朝征服高麗之後,受蒙古人的影響,朝鮮也開始建立大規模的騎兵部隊。自高麗末期到李朝初期,朝鮮軍隊擁有一支規模較大的常備騎兵部隊,這樣一個山地國家裏,騎兵數量佔其總兵力的15%~20%。當明代漢人重新進入遼東之後,朝鮮已經變成一個隨時可以動員數萬騎兵的國家。由於騎兵是一個典型的進攻性兵種,因此至明太祖朱元璋開始,明人便不斷大規模強行進口朝鮮的馬匹和耕牛,一來可以充實遼東地區的明朝軍隊,二來可以削弱朝鮮的進攻能力。“上上馬絹八匹,布十二匹;上馬絹四匹,布六匹。”這是明代正常的軍用戰馬上上馬和上馬的市場收購價格,而對朝鮮的軍馬收購價格卻壓的非常低,不到市場價格的三分之一。在接受元朝當年運入濟州的大宛馬遺產後,此時的朝鮮甚至能提供部分四尺七寸,約150cm(阿哈爾捷金馬標準肩高)身高的大馬。此類軍用戰馬,自明廷大肆收購之後,朝鮮戰馬因種羣數量不足而迅速退化,加之管理不善,至李朝中後期,濟州馬已經退化至平均身高僅100~110cm,無法再繼續作爲優良騎乘馬而使用了。

明朝跟李氏朝鮮的關係如何?只是名義上的鄰國” 第3張

成宗元年(1469年),朝鮮各道統計牛馬數量,全國馬匹僅餘13383匹,而耕牛隻剩區區487只。李朝不但大規模騎兵部隊因此而瓦解,耕牛的匱乏一方面嚴重打擊了朝鮮的經濟,而作爲另一種重要弓材之一的牛筋,也因此幾近斷絕,只能被迫使用馬筋,因而又進一步的減少了朝鮮馬匹的存欄數量。

除明初爲佔據遼東而短暫拉攏朝鮮而傳授火器,明人對朝鮮基本沒有過多軍事交流。爲防範朝鮮,火器製造上僅傳授了銅製火器,而朝鮮當時卻嚴重缺乏銅礦。因此朝鮮除初期火藥武器有過飛速發展外,之後由於製造火器的原料、以及製造火藥的原料均極爲匱乏,火器發展基本陷入停滯。十六世紀中期因汪直五島倭寇偏師襲擾,李朝臨時趕鑄火器而向民間收銅,而僅收得十萬斤,之後便難以爲繼。明人通過禁運、技術封鎖等方式,嚴格限制了朝鮮的軍事能力,讓朝鮮由李朝初期的一個頗具進攻能力的國家,變成的對女直、日本自保有餘,對明遼東則無能爲力的勢力。從根本上消除了朝鮮人長期以來,以所謂高句麗繼承人自居,以此爲藉口對遼東土地的窺視。

而朝鮮從立國初,便對洪武、永樂開始的、由皇帝親自交代兩國使節,一直要求開放兩國商貿往來,持強烈反對態度。朝鮮雖不在正面直接與中國對抗,但是對本國與中國通商之人,動輒除以絞死、流配等重刑。“唐人與我國人不得潛相往來”、“典獄囚皁隸李山壽,於上國地方交通唐人,潛相買賣,罪絞待時”、“義州人郭莫孫等二名擅入湯站地方,與唐人金保、金茂潛貿物貨,各犯正身,差人押送事雲”。

李朝如此提防宗主國,除侵佔中國故土這個原因外,另一個原因是其政治體制和國家經濟架構。朝鮮跟中國從本質上便有所不同,中國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而李氏朝鮮是典型的封建制國家,以國王爲首的李氏王室,是朝鮮直接佔有土地和奴婢的最大的封建地主,朝鮮執行着森嚴的身份等級制度,其表面學習中國科舉制背後,其實兩班貴族世襲制度和封建社會階級身份制度。

明朝跟李氏朝鮮的關係如何?只是名義上的鄰國” 第4張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朝爲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這是中國的科舉制度,唯纔是舉不問出身,是其最爲典型的外在表現。而朝鮮的科舉制度是依附於其階級身份制度之上,作爲社會身份而存在的兩班,是在文班(東班)和武班(西班)的兩班官職定型之後。那些出身世襲地主和奴婢主的文武兩班官吏,把持國家重要文武官職的同時,相互間又通過姻親關係組成龐大社會網絡,從而構成區別於門第低下的良人(平民)階層的社會等級,即韓國古代社會的統治階級。這是一種朝鮮古代社會的特有的“門閥”制度,它源於高麗的“族望”、大族統一新羅的“骨品”。

兩班貴族之下有“中人”和“胥吏”兩個等級。司法、財政、醫藥、翻譯等方面的官職主要由中人擔任,中央和地方的下級官吏則 由胥吏擔任。他們都屬於統治階級中的不同階層。良人、身良役賤和賤民都 是被統治階層。良人是指一般的平民。良人和身良役賤都不能擔任政府官吏,奴婢地位地位等同於農奴,處於社會最底層的是賤民。上層的兩班貴族即大莊園主,控制着大批的農奴,而其身居官職,又控制着一批中人、胥吏。在李氏王朝早期,由於李成桂是藉着兵變而掌權,其政權是各方軍政勢力互相妥協的結果,其政權架構爲貴族協商政治體制。“都評議使司”是李朝最初的國家最高會議機關,其重大決定經國王裁可,再交六曹執行。

明朝跟李氏朝鮮的關係如何?只是名義上的鄰國” 第5張

李朝所執行的這一系列制度,大概類似中國西漢至唐前期的編戶齊民制度和租庸調製,然而作爲一個借鑑而來的制度,不可避免的要受到朝鮮本身政治和經濟基礎的制約。李氏朝鮮的社會構成從上而下,佔有奴婢和土地最多的王族佔據着最高統治者的地位,次級大奴婢主、地主的兩班貴族佔據着中央地方的上層官職,再次級的中小奴婢主、地主瓜分了中下級官職;最後是佔有少量土地和奴婢的小地主。國王依靠兩班貴族治理國家和地方,而兩班貴族則依附王權而保障自己的世襲財產和地位。

明朝跟李氏朝鮮的關係如何?只是名義上的鄰國” 第6張

其實,我們現在所認爲的古代中國,其實絕大多數僅僅到明代中國,現在對中國古代城市,軍隊,社會印象大多以明朝爲基礎而建立的。以唐朝爲例,唐朝和李朝一樣,政府門閥擁有大量官私奴婢,其地位等同牲畜。並在經濟活動中佔有相當比例。實際上,以中唐爲界,中國與中國是不同的,當然以文明爲界,中國跟其他文明流行的架構一樣有極大不同,橫行對比的話,古代中國在世界文明中長期僅僅是一個非主流。所謂小中華的李氏朝鮮,從來不曾像過明代中國,如果硬說,那麼僅僅只是在表面上有一層漢唐的皮,內在與漢唐有一定共同之處。然而由於其生產力技術水平國力的限制,朝鮮並無能力撐起這個所謂的小中華。李朝初期的頻繁政變乃至後期慘烈的黨爭,就是其無力真正支撐這個抄來的國家架構,所衍生的副產品。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