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自古朝鮮“慕華”之風極重,滿清入關之後朝鮮的態度是如何轉變的額?

自古朝鮮“慕華”之風極重,滿清入關之後朝鮮的態度是如何轉變的額?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滿清入關之後朝鮮的態度,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17世紀前半期,東亞地區出現重大變局,傳統霸主明朝國運日衰,最終滅亡;而取代這一王朝的則是由關外建州女真所建立的清朝,這不僅在地緣政治上影響巨大,在思想上同樣造成巨大的衝擊,要知道古典時期,中國不僅是東亞地區的政治中心,同樣也是文明中心,滿清入關,神州陸沉給周邊各國帶來極大的震撼,這其中受影響最大的,莫過於朝鮮王朝。

朝鮮半島是受中原文明影響最深的周邊地帶,數千年來“慕華”之風盛行,

朝鮮王朝《宣祖實錄》稱:“我國自箕子受封之後,歷代皆視爲內服,漢時置四郡,唐增置扶余郡。至於大明,以八道郡縣,皆隸於遼東,衣冠文物,一從華制,委國王御寶以治事”。朝鮮王朝徐居正作《東國通鑑》,稱“衣冠制度,悉同乎中國,故曰詩書禮樂之邦,仁義之國也,而箕子始之,豈不信哉”。高麗仁宗曾下詔,要求國民“景行華夏之法,切禁丹狄之俗”。朝鮮王朝《成宗實錄》稱:“吾東方自箕子以來,教化大行,男有烈士之風,女有貞正之俗,史稱小中華”。

自古朝鮮“慕華”之風極重,滿清入關之後朝鮮的態度是如何轉變的額?

注:箕子朝鮮,傳說商朝滅亡後,商紂王叔叔箕子不願服從周朝,帶人遠逃進朝鮮半島建國,這是朝鮮半島的文明之始,封建時期朝鮮半島歷代政權都秉承此歷史觀,不過近代隨着民族主義盛行,加之此說無考古證據,朝鮮半島南方雙方皆否認此說

朝鮮與中原的宗藩關係歷來相當穩固,到了明朝更是如此,朝鮮王朝秉承“事大主義”的基本外交策略,視明王朝爲中華正統,對明朝恭敬異常,這不僅是對明朝超強實力的忌憚,也是對中華文明的敬畏。不僅如此,朝鮮王朝對於明王朝還有一份特殊的情感:1592年,統一日本的豐臣秀吉大舉入侵朝鮮,朝鮮王朝兵敗如山倒,幾乎亡國,是明王朝履行了宗主國義務,派大軍支援,才挽救了朝鮮,所以明朝對朝鮮可以說是要再造之恩。

自古朝鮮“慕華”之風極重,滿清入關之後朝鮮的態度是如何轉變的額? 第2張

數千年來,朝鮮“慕華”之風極重

於是,在建州女真興起並叛明之時,朝鮮王朝最初是堅定站在明朝這邊,也正是因此朝鮮受到了清朝的打擊。

1627年,皇太極鑑於向西進攻受挫,決定派阿敏帶領3萬部隊攻打朝鮮,並清剿敗退到朝鮮的明將毛文龍,史稱“丁卯胡亂”。雖然雙方最後議和訂立“兄弟國的盟約”,但朝鮮親明的立場並沒有改變。

丁卯戰爭之後,朝鮮雖與後金政權結盟,但仍舊保持着與明朝的關係,2月,皇太極遣使通報朝鮮,自己將由汗改稱皇帝,國號“大清”,希望朝鮮參與勸進並向其跪拜朝賀,頓時朝鮮舉國譁然,皆不承認清朝竊帝號而不受(朝鮮認爲只有明朝君主纔有資格稱帝)。公元1636年,清太宗以朝鮮背棄1627年平壤盟約爲由,率領十萬軍隊入侵朝鮮,史稱“丙子胡亂”,清軍渡鴨綠江後,發揮其善於野戰的特點,繞過堅固的城池不攻,長驅直入,十二天之後便抵達朝鮮京城漢陽城下,朝鮮仁祖出走南漢山城避難。翌年(1637年)正月三十日,在南漢山城被清兵圍困數月之後,仁祖出城,前往漢江東岸的三田渡清營向清太宗投降,史稱“丁丑下城”。經過此戰,朝鮮成爲清朝的藩屬國,並徹底斷絕了與原宗主國明朝的關係。

自古朝鮮“慕華”之風極重,滿清入關之後朝鮮的態度是如何轉變的額? 第3張

注:《南漢山城》,2017年上映的韓國曆史片,將“丙子胡亂”時朝鮮王朝的憤懣與不甘展現地淋漓盡致,此片爲近些年來東亞地區水準最高的歷史片之一。

自古朝鮮“慕華”之風極重,滿清入關之後朝鮮的態度是如何轉變的額? 第4張

注:三田渡(今首爾鬆坡區三田渡)),朝鮮仁祖於公元1637年農曆正月三十穿青衣出城投降,在此向清太宗行三跪九叩之禮。今日韓國人將此次事件看作國恥,稱之爲“三田渡之屈辱”,朝鮮被迫在1639年於三田渡建立頌揚清太宗的大清皇帝功德碑(此碑列爲大韓民國指定史蹟之一,編號爲第101號,2007年2月3日,也就是丙子胡亂後的370年,三田渡碑遭到韓國民族主義者的破壞),此後又建立迎恩門來接待大清使者。圖爲朝鮮仁祖向清太宗皇太極行三跪九叩之禮

但,朝鮮王朝的屈服是被迫的,其對於清廷只有畏懼而無半分淨重,本就不齒夷狄,又屢遭侵略,朝鮮王朝上下對於清廷是恨之入骨(清廷攻擊朝鮮時,搶掠了大量人口、財物,使得朝鮮滿目瘡痍),在朝鮮王朝史書中,“胡虜”等敵對稱呼比比皆是,朝鮮方面僅僅在外交上使用清朝年號,在國內則不使用,稱爲“某某王某某年”,例如“仁祖大王十二年”等等。不少士人反滿崇明,甚至使用“崇禎”、“後崇禎”等年號,致使“崇禎”這個年號被朝鮮兩班士大夫沿用數百年。

自古朝鮮“慕華”之風極重,滿清入關之後朝鮮的態度是如何轉變的額? 第5張

中華封建王朝也一樣,視朝鮮爲最親密的藩邦

朝鮮王朝孝宗(李淏,1649年-1659年在位)年少時曾被扣留在盛京(瀋陽)當人質,更是對清朝極爲憤怒,甚至密謀起兵,聯合日本江戶幕府、南明勢力反對滿清,後來又計劃響應三藩之亂和臺灣明鄭勢力一共北伐。但北伐計劃最終因財政困難而計劃擱淺。

朝鮮王朝舉國厭清,清廷自然也不是完全沒有察覺,但畢竟朝鮮成不了氣候,外交面子上對清朝也過得去,至於朝鮮王朝內政,清朝也懶得管理,只是偶爾敲打敲打,希望朝鮮不要過於放肆。

朝鮮人本堅信“胡虜無百年之運”,認爲清朝很快變會因內外交困而滅亡,但是事實並沒有,清朝在初期挺了過去,平定“三藩之亂”後的清王朝國力反而蒸蒸日上,進入“康乾盛世”,公元1683年,康熙大帝攻滅明鄭,清廷統一中華。

這同樣給朝鮮王朝的士大夫們帶來不小的思想衝擊,繼續“視清朝爲蠻夷,不齒於交往,拒絕接受清朝文化”對於封閉的朝鮮來說無異於文化孤立,於是部分朝鮮知識分子開始轉變立場,正視清廷,他們的學派被稱爲“北學派”。

自古朝鮮“慕華”之風極重,滿清入關之後朝鮮的態度是如何轉變的額? 第6張

“北學派”是朝鮮王朝“實學”的一個流派,所謂“實學”指的是17世紀至19世紀朝鮮王朝盛行的崇尚實際、實效、實用和實事求是的思想流派。彼時,經過壬辰倭亂和丙子胡亂,朝鮮國力受到很大的破壞,朝鮮文人對程朱理學的清談空論進行了反省,研究強國濟民的“有用之學”。實學思想力求“學以致用”,強調儒學思想中的“經世致用”、“利用厚生”和“實事求是”的思想,以此尋求解決社會問題的改革方案。

既然是不喜空談,強調實用,那相對而言,思想上的包袱就少一些,而此時一些朝鮮學者及使臣通過對清朝一段時期的觀察,認識到清朝與他們所想像的“夷狄”統治下的國家完全不同,清朝的經濟繁榮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他們重新審視起朝鮮國內對待中國的一些負面印象,在客觀上肯定了滿族統治者對中國的統治,在這個背景下,“北學派”應運而生。

自古朝鮮“慕華”之風極重,滿清入關之後朝鮮的態度是如何轉變的額? 第7張

洪大容,朝鮮天文學家、實學思想家、哲學家

“北學派”先驅是洪大容,他1731年出生於朝鮮漢陽,祖上世代貴族,由於朝鮮王朝中期黨爭異常激烈。洪大容幾度科考應試未果,於是他“早自廢舉,絕意名利”。他厭惡黨爭,遠離政界,潛心自然科學的研究,並自設“龍天閣”,研究天文曆法。

研究自然科學,那自然相對務實,1765年,洪大容跟隨叔父洪檍的使節團去了清朝北京,考察了當時正處於盛世的清朝。在北京期間,他結識了進京趕考的“古杭三才”嚴誠、潘庭筠和陸飛。洪大容與古杭三才多次切磋學問,並結下深厚友誼。“嚴洪友誼”曾一度在杭州傳爲佳話。

清王朝此時大一統的強盛景象也給洪大容留下相當深刻的印象,他在《湛軒燕記》中寫道:“清主中國,盡有明朝舊地,西北至甘肅,西南至緬甸,東有瓦喇。船廠又其發跡之地。而在明朝一統之外,則幅員之廣甲於歷朝。藩夷之服貢者,琉球間歲一至,安南六歲再至,暹羅三歲,蘇祿五歲,南掌十歲一至。西洋、緬甸貢獻無常期。蒙古三十八部不服者二,其三十六部選士入學,選兵入衛,通關市、婚姻,商胡貿遷無限域,馳馬交於關東,則與一統無甚異也。”

自古朝鮮“慕華”之風極重,滿清入關之後朝鮮的態度是如何轉變的額? 第8張

此時的清王朝已經一統中華,並建立起完善的“宗藩體制”,事實上就是中華王朝的繼承者,朝鮮王朝必須面對這一現實

洪大榮原本也是具有相當的“尊明抑清”思想,但是經過對清王朝的實地考察,其對清朝也有了更客觀的認識,爲何會有如此巨大的改變呢?其根本原因實際是:清廷本來舊是遵循舊的儒家倫理的中國封建王朝,即使是有了“剃髮易服”這一“倒行逆施”,其文化根本還是沒有改變,洪大容就在“衣冠”“血統”“制度”三個層面,確定了清朝的 “中華內實”。

而洪大容本人在自然科學上的成就,也與其思想交相輝映,朝鮮王朝後期出現了不少持有地圓、地轉觀點的思想家比如李瀷、金錫文等(17世紀,漢譯西學書籍不斷通過中國輸入朝鮮。宣祖三十六年(1603年),利瑪竇製作的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地圖》傳人朝鮮。新的地理知識使以中華爲中心的世界觀和傳統的華夷觀受到巨大沖擊)。洪大容後來也持此觀點:地球非宇宙中心。既然地球非宇宙中心,那中國自然也不一定是地球中心了?

自古朝鮮“慕華”之風極重,滿清入關之後朝鮮的態度是如何轉變的額? 第9張

“天圓地方說是”華夷有別、內外有別的儒學世界觀的理論基礎,傳統的“華夷秩序”是:在方地的中心是中華,以中華爲中心向外輻射,形成所謂的“中華——夷狄——禽獸”的層序。而洪大容的“地圓說”、“正界說”、“域外春秋”說等理論,推翻了這一思想結構的基石。他否定了程朱理學把夷狄從人類劃分出去的觀點,他認爲華、夷是各自獨立存在的,人不應該以種族、習俗、居住地分類,而應該以文化的貴賤區分。夷狄如果有文化,可以發生變化,也應該向其學習。

也就是說,朝鮮王朝應當正視清朝。也正因此,雖然洪大容本人從未提出過“北學”觀點,但他 “華夷一也”的新華夷觀使朝鮮從“小中華”意識的枷鎖中解脫出來,爲朝鮮學習世界先進文化、文明提供了理論前提。所以認爲他是“北學派”先驅。繼洪大容後,樸趾源、樸齊家等思想家繼續發揚“北學派”的觀點,主張積極學習中國和西方先進技術、文化,以達到強國富民的目的,給朝鮮半島帶來了相當深刻的影響。

該如何評價北學派呢?目前,東亞地區對北學派評價普遍很高,稱之爲“開化思想的源頭”“資本主義的萌芽”“走向近代的開端”“自我意識的覺醒”等,北朝鮮官方更是大力讚揚:北學論同阻礙我國繁榮富強的封建制度進行了堅決的鬥爭。這是一種以自主的立場研究和吸取外國先進科學文化的愛國思想,在當時條件下有進步意義。北學派既不夢想賢明君主統治的理想社會,也不追求封建社會的改良與完善,而是具有近代文化意義的社會。

這其實有着深刻的社會背景,十八世紀中後期,朝鮮王朝在工礦業和商業發展的基礎上貨幣經濟也隨之成長,它動搖了封建經濟的基礎,導致階級關係發生變動,封建身份秩序開始瓦解,封建社會內部孕育、誕生的帶有資本主義萌芽性質的經濟因素逐漸增長,城鎮手工業比前一時期有進一步的發展,商品流通、貨幣經濟及對外貿易也趨於活躍,“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北學派”實際就是代表着中小工商業者利益的流派。其根本思想就是:學習發達的產業技術,以強國富民。

自古朝鮮“慕華”之風極重,滿清入關之後朝鮮的態度是如何轉變的額? 第10張

洪良浩,“北學派”代表人物之一

如:“北學派”代表人物洪良浩於1783年3月從北京回國後,告訴正祖北京和瀋陽一帶使用水車灌溉的情況。正祖當即命令工匠造出10輛,分送朝鮮各地推行。不久洪良浩再次上書,系統介紹了清朝的車制、磚窯燒製、驢羊畜牧等,正祖也都悉心學習。

不過,以朝鮮王朝當時的發展狀況和思想背景,“北學派”的影響也只能到此爲止了,其沒有能力也不可能將朝鮮改革成近代化的社會,於是,朝鮮王朝總體上仍然渾渾噩噩地運行,一直到近代被西方殖民者和明治維新後的日本人所打破,然而,後續主張“睜眼開始就”、向西方和日本學習的朝鮮“開化黨”人,也正是繼承了“北學派”之衣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