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明朝與韃靼、瓦刺的關係是如何轉變的?爲何走向“互市”貿易?

明朝與韃靼、瓦刺的關係是如何轉變的?爲何走向“互市”貿易?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時期遷都北京。傳十六帝,共計276年。明代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繁榮,大量商業資本轉化爲產業資本,出現商業集鎮和資本主義萌芽。接下來小編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公元1368年,隨着朱元璋大軍攻進北京城,宣佈了元朝政權的生命到了終結的那一刻。自此之後,蒙古人便徹底退出了中原地區,本想積蓄力量重頭再來,但卻再也沒能迎來東山再起的機會。隨後被進行過多次討伐,蒙古人管轄的領地也在此過程中不斷縮小。

韃靼是當時明朝對成吉思汗旗下後裔的東部蒙古的稱呼,與韃靼的正常貿易是從俺答汗時期開始的。除了韃靼以外,廣義上的蒙古還包括西部蒙古的瓦刺。瓦刺是西北部地區的一個政權,曾在明初向朝廷進貢稱臣,但沒過多久就開始嚮明朝發動大規模衝突,兩方的戰爭持續了很長時間,最後在土木之變發生後與明朝開始走向正常的互利貿易時期。本文將重點講述推動明朝與韃靼和瓦刺走向“互市”貿易的兩大事件——俺答封貢與土木之變的全過程。

明朝與韃靼、瓦刺的關係是如何轉變的?爲何走向“互市”貿易?

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在明代朱元璋剛剛建國後就對元朝統治者後裔的韃靼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全面討伐,不僅收復了非常廣闊的土地,其中還有很多蒙古部族主動投向明朝。其後也並沒有降低對韃靼統治地區的防備,向嶺北地區進行了多次進攻,皆都取得大獲全勝的戰績,數以十萬計的士兵與百姓投降明朝,並且強制要求內地蒙古人放棄一些蒙古文化,穿漢服、說漢語、改漢姓成爲當時的強制措施,但依然有很大一部分韃靼佔據着更北方的一些地區,直到俺答封貢這一事件的發生,明朝與韃靼纔開始出現正常的貿易往來。

1.俺答封貢的起因

在明朝初期多次對韃靼的征討多以大勝爲結局的主要原因就是當時韃靼內部權力的不穩定,皇室勢微力薄,無法組織起有效的反擊。但經過了很長時間的修養調整,加上漢奸趙全的加入,本就驍勇善戰、兵強馬壯的韃靼軍隊面對明朝還是有着很強的軍事實力的,明朝敗多勝少,甚至在嘉靖年間曾兵臨北京城下威脅明朝進行互市,但隨着戰事的再度興起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明朝與韃靼、瓦刺的關係是如何轉變的?爲何走向“互市”貿易? 第2張

關於韃靼爲何如此迫切地想要與明朝進行互市貿易,根本原因還在於嶺北地區除畜牧業之外農業、手工業的極度不發達。各類史書中隨處可見這樣的記載,韃靼地區的人民不會耕地,地裏什麼也種不了,大到做飯用的鐵鍋,小到縫衣服的繡花針,都要依靠中原地區,甚至連負責遮體禦寒的衣物,都只能靠搶掠邊境百姓才能獲得,這是當時韃靼人在漠北生活的真實狀況。

當時韃靼的可汗是俺答汗,他與把漢那吉(俺答汗的孫子)以一名爲三娘子的女人產生了衝突,把漢那吉對俺答汗懷恨在心,但因其實力弱小,於是偷跑出來嚮明朝朝貢稱臣,明朝一方以禮厚待,俺答汗得知後立馬趕來與明朝進行談判。

2.俺答封貢的過程

俺答封貢又稱隆慶和議,在隆慶四年,俺答汗想要讓自己的孫兒把漢那吉安全歸來,明朝一方想要讓韃靼交出漢奸趙全,在當時的重臣張居正看來趙全的存在遠比韃靼整個勢力更能威脅到明朝。況且交出趙全對韃靼一方而言本就不是什麼壞事,如果明蒙能夠進行正常的互市貿易,甚至還得到了明朝一方的友誼,那比現在只限於對邊境小範圍地區的燒殺搶掠所取得得利益要大得多。因此,這次封貢就在雙方各取所取的情況下完成了。

明朝與韃靼、瓦刺的關係是如何轉變的?爲何走向“互市”貿易? 第3張

明朝封俺答汗爲順義王,爲明朝的結拜兄弟之義,開放了十一處互市城市,對於韃靼來說再也不用冒險在邊境地區搶東西了,明朝北部也從此持續了幾十年沒有戰爭的和平局面,這次和議也是明朝用和平手段處理對外關係的一個良好範例。

促成俺答封貢的重要人物

上文提到的韃靼一方的主要人物,除俺答汗與其孫把漢那吉和漢奸趙全之外,還有一個人在促進明蒙關係中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她就是三娘子。一方面,三娘子是促使把漢那吉出走明朝的直接原因,另一方面,在當時韃靼一方也有不少人反對求和希望發起戰爭,但三娘子力排衆議,造就了和議的順利成功,在維護與明朝的友好關係上發揮了不可代替的作用,當時也被明朝封爲忠義夫人。

後來在俺答汗死後,韃靼的朝政幾乎全部由三娘子處理,也成爲與明朝交流的主要發言人,對明朝的互市作爲經常感恩戴德,多次打退了可汗想要發起戰事的念頭,明朝也對三娘子進行了多次封賞,體現是明朝與韃靼之間友好關係的代表人物。

瓦刺與明朝土木之變發生始末

著名愛國詩人于謙曾在詩中寫到“一寸丹心圖國報,兩行清淚爲思親。孤懷激烈難消遣,漫把金盤簇五幸。”這首詩是當時擊退瓦刺後的立春時節所寫,于謙無比思念家人與故鄉,但爲了國家的安危只能作詩聊以自慰,從側面可以看出當時明朝與瓦刺的關係是非常緊張的,土木之變就是一次影響到明朝存亡的重大事件。

1.土木之變前的雙方衝突

明成祖朱棣在位年間,曾多次領兵親征北部的瓦刺與韃靼兩大勢力並與之“通好”,但瓦刺與韃靼之間的衝突始終不斷,經過了一段時間,瓦刺逐漸吸收韃靼一方的勢力,兵力慢慢強大起來,甚至暫時兼併了韃靼,還向西部、東部、南部大大擴張了勢力範圍。

瓦刺實力的提升直接表現在嚮明朝當時朝貢的過程中,當時明朝賜予獎賞的多少是根據來朝人數的多少決定的,瓦刺不僅擅自將朝貢隊伍從五十人提升到兩千人,還試圖用自己質量參差不齊的貢品換取明朝的寶物,甚至虛報朝貢人數以騙取賞賜,因爲明朝方面沒有滿足其肆無忌憚的要求,瓦刺開始趁機挑事,大舉入侵明朝地區。

2.土木之變的發生

土木之變又稱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在近臣蠱惑之下未做好充足準備就決定御駕親征,在進軍途中急功冒進,被瓦刺軍於疲倦之中趁虛而入,逃亡到土木堡,被圍困良久在倉促作戰中被瓦刺所俘。

明朝與韃靼、瓦刺的關係是如何轉變的?爲何走向“互市”貿易? 第4張

這次土木之變除皇帝被俘外,數十名文武重臣身亡,十幾萬軍隊傷亡,失去無數馬匹、防具、兵器等戰略資源。此戰之後瓦刺軍想要大軍直入北京城,強行要求明朝簽訂盟約,眼看明朝即將面臨易主的危機。但在於謙領導的北京保衛戰中,明軍三次大敗瓦刺軍,粉碎了瓦刺的野心。

3.事件之後瓦刺的選擇

其餘的瓦刺軍隊身心俱疲,再戰下去只會輸得更慘。再加上當時瓦刺統治內部出現了一些動亂,瓦刺一方提出了和親的要求作爲停戰和議的開始。“不和親”是明太祖朱元璋留給明朝子孫的祖訓,朱家子孫向來是沒有人敢於觸犯的,就算當面皇帝被俘的危急時刻,明朝還是強硬的拒絕了這一要求。

其後,瓦刺一方看清了自己與明朝勢力的差距,認清了再發起戰爭最大的受害者永遠是自己這一方的本質,因此選擇歸還明英宗朱祁鎮,再次嚮明朝朝貢稱臣,雙方恢復了互市貿易的關係。

瓦刺與韃靼,是蒙古的兩大勢力,與明朝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一個是曾經被明朝趕出中原的元朝後裔,一個是不斷壯大到俘虜英宗差點令明朝“滅國”的後期之師瓦刺。這兩方勢力都與明朝存在着衝突與和諧的時期,都曾嚮明朝稱臣朝貢,但也都始終沒有放下過入主中原的念頭,可以說兩大政權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相似之處,特別體現在與明朝的貿易訴求上。

明朝與韃靼、瓦刺的關係是如何轉變的?爲何走向“互市”貿易? 第5張

瓦刺與韃靼兩個蒙古勢力都地處西北的草原地區,除牲畜之外的物產資源都十分匱乏,手工業等依賴科學技術的產業更是幾乎毫無建樹,完全依仗於明朝與之進行的貿易活動,但友好的貿易往來不是一開始就存在的,都是在多次衝突之後雙方都懷着和平的願望,建立在此基礎之上才能正式開啓與明朝平等互利的貿易往來關係。

總結

從明朝與蒙古的貿易歷史可以看出,明蒙兩族還是有着十分長久的矛盾史的,這個因早在元朝時就已種下,在明朝時制定的將內地蒙古族人全部“歸漢”的政策也給明蒙兩族的關係添了一把火。要改變這種狀況,讓明蒙關係重新回到正常的歷史軌道之中,需要在一段較長時間的磨合與衝突中發揮作用,上文的俺答封貢與土木之變事件的發生有力的促進了明蒙暫時走向一種相對和諧的局面。

此後明蒙的關係又開始惡化,摩擦碰撞中開始互相滲透,民族的融合就是在這種過程中逐步實現的。明朝在蒙漢關係的處理上提供了兩個良好了範例,一次是用非暴力手段與韃靼恢復了互利互市的雙邊貿易,一次是用強硬的態度迎戰,用友好的政策結交方式讓瓦刺與明朝的長期衝突終於暫時歸於平靜,在處理類似外交問題中提供了豐富的歷史借鑑,有利於推動本族與周邊民族的關係朝着更加融洽的方向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