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文化名家 > 金朝詩詞代表人物生平簡介:元好問,其詞爲金代一朝之冠

金朝詩詞代表人物生平簡介:元好問,其詞爲金代一朝之冠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元好(hào)問(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元好問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文壇盟主,又是金元之際在文學上承前啓後的橋樑,被尊爲“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詩、文、詞、曲。其中以詩作成就最高,其“喪亂詩”尤爲有名;其詞爲金代一朝之冠,可與兩宋名家媲美;其散曲雖傳世不多,但當時影響很大,有倡導之功。有《元遺山先生全集》、《中州集》。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元好問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人物生平

家庭背景

相傳他的祖先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兒子(一說爲秦王拓跋翰,另一說爲南安王拓跋餘)。其祖先又隨孝文帝由平城(今大同市)南遷洛陽,並在孝文帝的漢化改革中改姓元。北魏分裂之後,戶籍落至汝州(今河南省臨汝縣)。五代時期以後,又由河南移家平定州(今山西省平定縣)。他的高祖元誼,在北宋徽宗宣和年間(1119—1125年)官忻州神武(虎)軍使。曾祖元春(一作椿)任北宋隰州(治今山西省隰縣)團練使,又從平定移家忻州,遂爲忻州人。祖父元滋善,在金朝海陵王正隆二年(1157年)任柔服(今內蒙古土默特右旗托克托附近)丞。父親元德明多次科舉不中,以教授鄉學爲業,平時詩酒自娛,著有《東巖集》。

金朝詩詞代表人物生平簡介:元好問,其詞爲金代一朝之冠

遊學四方

金章宗明昌元年七月八日(1190年8月10日),元好問誕生在忻州農村一個世代書香的士大夫家庭裏。由於他的二叔和三叔都沒有兒子,元好問的兄弟有三個,他又是第三。根於中國傳統,他的叔父元格(後元好問稱他爲隴城府君)在他生後七個月時,就把他當做過繼兒子,隨即把他帶到掖縣縣令任上。

據記載,元好問天資聰明,七歲就能寫詩,被人譽爲“神童”。十一歲時,元格在冀州任職,元好問得到了翰林侍讀學士兼知登聞鼓院路擇的賞識,路擇“愛其俊爽,教之爲文”。十四歲時,元好問又師從陵川人郝晉卿,博通經史、淹貫百家。到元好問十七歲時,元格被罷去陵川縣令之職,但爲了兒子的學習,他仍繼續住在陵川,直到元好問十九歲完成學業,才帶全家離開陵川。

科場受挫

元好問從十六歲起開始參加科舉考試。由於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識免鄉試”,他直接到幷州參加府試,但榜上無名。此後在泰和八年(1208年)十九歲時,他又到長安參加府試,但這次又未中。

元好問二十一歲時返回故里,在離祠堂幾十裏外的定襄遺山讀書,故而自號“遺山山人”。兩年之後,蒙古大軍突襲秀容,屠城十萬餘衆,其兄元好古喪生。爲避兵禍,元好問舉家遷往河南福昌,後轉徙登封。

衛紹王崇慶元年(1212年),元好問又到中都(今北京)第三次參加考試,仍未考中。這年正月,金朝三十萬大軍被蒙古擊敗,蒙古已逼近中都,路途的坎坷、國家的危機,加上考試的失敗,使他的情緒非常低沉憂慮。

貞佑二年(1214年),蒙古兵圍攻、金兵節節敗退,金宣宗倉皇遷都南京,元好問於這年夏天赴汴京,準備將於秋天舉行的考試。雖然考試又一次失敗,但他卻通過應試汴梁,得以與朝中名人、權要如趙秉文、楊雲翼、雷淵、李晏等交接結好,詩歌創作極豐。其中《箕山》、《元魯縣琴臺》等篇,深得時任禮部尚書的趙秉文讚賞,其文名震京師,被譽爲“元才子”。但不久由於蒙古兵圍攻,元好問不得不由山西逃難河南,並在豫西逐漸定居下來。貞佑五年(1217年),二十八歲的元好問又赴京趕考,仍未成功。

坎坷仕途

興定五年(1221年),三十二歲的元好問進士及第,因科場糾紛,被誣爲“元氏黨人”,便憤然不就選任。又過了三年,到他三十五歲時,元好問又得到趙秉文等人的貢舉,以考試優異得中科舉。這次宏詞科登第後,元好問才正式就選,被任爲權國史院編修,留官汴京,但生活頗爲清苦。

金哀宗正大二年(1225年),三十六歲的元好問因不滿冷官生活請長假回到了登封,期間撰寫了一部重要著作《杜詩學》,內容包括杜甫的傳志、年譜和唐朝以來評論杜詩的言論。

正大三年(1226年),元好問任河南鎮平縣令。次年,改官河南內鄉縣令,不久其母張氏身故,其長子出生,元好問丁憂閒居內鄉白鹿原,應鄧州帥移刺瑗之邀,赴任幕僚。不久,蒙古軍攻陷鳳翔,鄧州帥投降,元好問藉機辭去幕府。

金朝詩詞代表人物生平簡介:元好問,其詞爲金代一朝之冠 第2張

正大八年(1231年),元好問調任南陽縣令,他在任上大刀闊斧進行改革,成績斐然。所以河南志書稱他“知南陽縣,善政尤著”。《南陽縣誌》記載:“南陽大縣,兵民十餘萬,(元好問)帥府令鎮撫,甚存威惠”。

國亡被囚

此後不久,元好問赴京調金中央政府任尚書省令史,移家汴京。此後又升任左司都事,又轉任尚書省左司員外郎。官至翰林知制誥。

天興二年(1233年),蒙古軍圍開封,元好問在圍城中。金哀宗逃出京城,兵敗衛州後逃往歸德府。朝中無主,崔立率兵向蒙古請降獻城。崔立投降蒙古後,脅迫朝臣爲其立碑歌功頌德,元好問、王若虛、劉祁等都被迫參加撰寫碑文,磨掉宋徽宗所立《甘露碑》字跡,刻上碑文。

天興二年(1233年)四月,蒙古兵攻破汴京,元好問即向當時任蒙古國中書令的耶律楚材推薦了五十四個中原秀士王若虛等,請耶律楚材予以保護和任用。金亡後,元好問隨金朝大批官員被俘,並被押往山東聊城看管兩年,後居住冠氏縣。元好問作爲囚徒,與家人輾轉于山東聊城等地,並逐漸與蒙古國的漢軍首領嚴實、趙天錫等接上關係,生活逐漸好轉和行動較爲自由。

這期間,他痛心金國的淪亡,奸賊的誤國,併爲了以詩存史,勤奮編輯金國已故君臣詩詞總集《中州集》。以“中州”名集,則寓有緬懷故國和以金爲正統的深意。

晚年生活

元太宗十一年(1239年)秋,因其詩文名氣頗大,耶律楚材傾心接納元好問。可五十歲的元好問已無意出仕爲官,其年重回老家,隱居故里,並交友遊歷,潛心編纂著述。元憲宗七年九月四日(1257年10月12日),元好問在獲鹿寓舍逝世,享年六十八歲。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