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文化名家 > 王羲之《何如帖》書法賞析 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王羲之《何如帖》書法賞析 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何如帖》是東晉王羲之書寫的手札尺牘。行書,3行,27字。結體瘦峻,點畫銛利。收藏於臺灣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墨跡爲唐代依照原作雙鉤廓填的響拓本。《何如帖》又名《不審尊體帖》、《中冷帖》。唐張彥遠《法書要錄》及清《石渠寶笈》有載。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王羲之《何如帖》書法賞析 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釋文

羲之白:不審、尊體比復何如?遲復奉告。羲之中冷無賴,尋復白。羲之白。

大意

王羲之告:不知閣下身體近來又怎樣?(此事)等待一段時間再奉告。由於我身體受寒不適而無可奈何,(此事)探究後再告知。羲之告。

書法賞析

點畫清勁

《何如帖》筆畫清勁,雅靜宜人。整篇作品氣息靜謐婉麗,無一絲渣塵。用筆練達爽峻,如鐵削泥,顯示出一種肯定與從容的意態。線條雖細,但筋、骨、血、肉無一不全。用筆多有側鋒,然並無扁薄之病。結體秀長飄逸,已完全脫去隸書的痕跡。簡遠、高貴、不激不厲的魏晉風度於《何如帖》表露無遺。

王羲之《何如帖》書法賞析 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第2張

結體欹側

《何如帖》行中帶楷,規矩嚴然而不拘板,法度謹然而不滯泥,有飄逸流暢之妙,用筆圓勁流利,中鋒爲主,風格妍麗動人,且秀骨清相,筆纖墨濃,非功力極深者,不能得此妙處。

“欹側”是王體行書最典型的特點,唐太宗李世民所言:“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左欹、右側、上欹下側和左欹右側局部是斜的,但整個字又是正的,如《何如帖》的“不”、“審”兩字,是上欹下側,……這種從險絕中求穩定,從動態中求平衡,達到“奇宕瀟灑,時出新致,以奇爲正,不主故常”的境界。

點畫分析

《何如帖》結體瘦峻,點畫銛利。唐代歐陽詢的《張翰帖》、《夢奠帖》深得王羲之《何如帖》箇中三昧。但與《何如帖》相比,《夢奠帖》書法風格能實而不能虛,能近而不能遠,能果決而不能出人意表,能精到而不能微妙。由此反觀《何如帖》的微妙,則是於有意無意間所得。通過對筆墨細節的分析考察來體會作品的微妙:銛利是由用筆實現的。如“羲之白不審”中的“白”、“不”兩字,鋒芒畢露,用筆斬截。“白”字的右肩挺括,乾脆利落;下橫右伸,起筆微曲,中橫圓收,有娓婉和圓潤之感;中橫位置略偏下,使字內的留白不均衡。如此寫作,“白”字在銛利之餘,內涵耐人回味。

奇巧往往由拗救而來。一件作品的內涵豐富性,除了點畫的筆致之美外,主要就表現在結體的拗救上。啓功說:“用筆何如結字難。”如“比復”的“復”字,左旁略曲,中間遠距離留白;右旁整體上呈左傾之勢。同時,“復”字右旁上部高挑,有振翅欲飛之意,中橫左伸,阻止右旁的動勢,末筆的反捺起筆甚低,正全字之勢,作了煞尾。

王羲之《何如帖》書法賞析 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第3張

書法作品中用筆用墨的輕重變化會使作品有韻致,重筆能給觀者以醒目之感,輕筆則靈和,引人入勝。《何如帖》文中“羲之中冷無賴”的“中冷無”三字,爲輕筆。輕快之筆往往產生於書家書寫暢達之時,書家偶然興會,筆忘手,手忘心,倏忽而成數字,一如陶淵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李太白“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所描述的境地。“中”字似繁實簡,右肩直帶而下,調鋒作橫,收筆自如。“冷”字一任鬆散,了無侷促,骨清神寒,如不勝衣。“無”字簡淡奇峭,出於法度之外。“審”字和“奉”字,張弛有度,妙不可言。簡言之,字勢結體欹正有致,不作正局,倘若端端正正寫出來,是唐楷之法,已非晉人之韻。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