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文化名家 > 明朝時期真的有一個叫唐伯虎的人 歷史上的他到底是什麼樣的

明朝時期真的有一個叫唐伯虎的人 歷史上的他到底是什麼樣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6.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唐伯虎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這個世界上存在着一種奇特的人,他們似乎不需要懸樑刺股、鑿壁借光就能學富五車、縱橫古今,唐寅就是一個這樣的人。

唐寅是一個天才,從小時候起,周圍的人就這樣形容他,他確實很聰明,讀書悟性很高,似乎做什麼事情都不必付出太多努力,而衆人的誇耀使得到後來連他自己也信以爲真,便不再上學,整日飲酒作樂,連考取功名做官也不放在眼裏。在這位天才即將被荒廢的關鍵時刻,他的朋友祝枝山前來拜訪他,承認了他的天分,卻也告訴他,若無十年寒窗,妄想金榜題名。祝枝山是一個十分特別的人,雖然他自己淡泊功名,卻真心期望他的朋友唐伯虎能夠幹出一番事業。唐伯虎聽從了他的勸告,謝絕了來客,閉門苦讀,終悟學業之道。

明朝時期真的有一個叫唐伯虎的人 歷史上的他到底是什麼樣的

弘治十一年(1498),南京應天府舉行鄉試,十八歲的唐伯虎準備參加這次考試,考試前,他聚集了平生關係最好的三個朋友一起吃飯,在這次酒宴上,成竹在胸的他放出狂言:今科解元舍我唐寅,更有何人!這是一句不折不扣的狂言,但他的三個朋友卻沒有絲毫異議,因爲他們知道,眼前的這個人有說這句話的資格。參加唐寅酒宴的這三位朋友分別是祝枝山、文徵明、徐禎卿,他們四人被合稱爲"吳中四才子",也有人稱他們爲江南四大才子。

事實證明,唐寅沒有吹牛,在這次的鄉試中,唐寅考得第一名,成爲應天府的解元。可能是他的文章寫得實在太好,當時的主考官樑儲還特意把卷子留下,給了另一個人看。但他不會想到,自己的這一舉動將給後來發生的事情佈下重重疑團。

看卷子的人就是程敏政,他和唐寅一樣,小時候也是個神童,後來做了李賢的女婿,平步青雲,他看過卷子後也十分欣賞,並在心中牢牢地記下了唐寅這個名字。不久之後,他們將在京城相聚,因爲第二年,唐寅即將面對的主考官就是程敏政。

弘治十二年(1499),唐寅準備進京趕考,當時的他已經名動天下,所有的人都認爲,在前方等待着這個年輕人的將是無比壯麗的錦繡前程。唐寅也毫不掩飾他的得意,他的目標已不再是考中一個小小的進士,他將挑戰自古以來讀書人的最高榮譽--連中三元!他已經成爲了解元,以他的才學,會元和狀元絕不是遙不可及的,如果一切順利,他將成爲繼商輅之後的又一個傳奇!信心十足的唐寅踏上了前往京城的征途,他將在那裏獲取屬於自己的榮譽。可是唐寅兄,命運有時候是十分殘酷的。在進京趕考的路上,唐寅遇見了一個影響他一生的人--徐經。

徐經,江陰人,是唐寅的同科舉人,他在趕考途中與唐寅偶遇,此時的唐寅已經是偶像級的人物,徐經對他十分崇拜,當即表示願意報銷唐寅的所有路上費用,只求能夠與偶像同行。白吃白住誰不幹?唐寅答應了。

徐經這個人並不出名,他雖不是才子,卻是財子,家裏有的是錢。才財不分家,這兩個人就這麼一路逍遙快活到了京城。進京之後,兩人開始了各自的忙碌,從他們進京到開考之間的這段時間,是一個空白,而事情正是從這裏開始變得撲朔迷離。

唐寅註定到哪裏都是明星人物,他在萬衆矚目之下進了考場,然後帶着輕鬆的微笑離開。和他同樣信心十足離開考場的,還有徐經。從考完的那一天起,唐寅就開始爲最後的殿試做準備,因爲考卷中的一道題目讓他相信,自己考上進士是板上釘釘的事情,只不過是名次前後不同罷了。可不久之後,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傳來,唐寅落榜了!還沒等唐寅從驚詫中反應過來,手持鐐銬的差役就來到了他的面前,把他當作犯人關進了大獄。金榜題名的夢還沒有做醒,卻突然被一悶棍打醒成了階下囚,他想破腦袋也不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唐寅所不知道的是,這次倒黴的並不只他一個人,他的同期獄友還有徐經和程敏政。他們的入獄罪名是合謀作弊。唐寅的人生悲劇就是從這裏開始的,而罪魁禍首就是考卷中的那一道題目。

明朝時期真的有一個叫唐伯虎的人 歷史上的他到底是什麼樣的 第2張

在這一年的考試中,考官出了一道讓人十分費解的題目,據說當年幾乎所有的考生都沒能找到題目的出處,還有人只好交了白卷,只有兩份卷子寫出了完美的答案。主考官程敏政當即表示,他將在這兩個考生中選出今科的會元。這兩份卷子的作者一個是唐伯虎,另一個就是徐經。其實事情到了這裏,似乎並沒有什麼問題,答出來了說明你有本事,誰也說不了什麼,可事情壞就壞在唐伯虎的那張嘴上。這位仁兄考完之後參加宴會,估計是喝多了,又被人捧了兩句,愛發狂言的老毛病又犯了,當時大家正在猜誰能夠奪得會元,唐伯虎意氣風發之下說出了一句話:"諸位不要爭了,我必是今科會元!"

所有人都聽到了這句話,很多人沒有在意,但更多的人卻把它記在了心裏。這是一句讓唐寅追悔終身的話,因爲它出現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首先這裏不是吳縣,說話對象也不是他的朋友祝枝山、文徵明,而是他的對手和敵人。更爲重要的是,當唐寅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此次考試的成績單還沒發下來(發榜)。

這裏有必要說明一下,當年的考生們對考試名次是十分關注的,由於進士錄取率太低,即使是才華橫溢,名滿天下,也萬萬不敢說自己一定能夠考上,更何況是考第一名?你唐寅雖有才學,也自信得過了頭吧!所以當酒宴上的唐寅還在眉飛色舞的時候,無數沉默的人已經形成了一個共識:這個人的自信裏有着不可告人的祕密。

告黑狀從來都是讀書人的專長,很快就有人向政府反映這一情況,主考官們不敢怠慢,立刻彙報了李東陽。李東陽到底經驗豐富,當時就已估計到了這件事情的嚴重性,馬上報告了皇帝陛下。朱佑樘當即下令覈查試卷,事實果然如傳言那樣,唐寅確實是今科會元的不二人選。而選定唐寅的人正是程敏政。

事態嚴重了,成績單還沒有發佈,你唐寅怎麼就能提前預知呢?當年那個時候,特異功能似乎還不能成爲這一問題的答案。此時這件事情已經傳得滿城風雨,整日探頭探腦的言官們也不失時機跳了出來,政治嗅覺敏銳的給事中華把矛頭直接指向了程敏政,認爲他事先出賣了考題,因此唐伯虎和徐經兩人才能答出考題高中

中華這一狀告得實在太狠,本來李東陽還想拉兄弟一把,讓徐經和唐伯虎回家三年之後再考,把這件事壓下去,可是這樣一來,事情就搞成了政治陰謀、考場黑幕,只好公事公辦,把這三位仁兄一股腦兒抓了進來。

經過審理,案件內部判決如下:禮部右侍郎程敏政:合謀作弊查無實據,但其僕人確係出賣考題給徐經,失察行爲成立。結論:勒令退休。江陰舉人徐經:購買考題查實,作弊行爲成立。結論:貶爲小吏,不得爲官。吳縣舉人唐寅: ……。結論:貶爲小吏,不得爲官。當然了,這些都是內部結論,除處罰結果外,具體情況並未向社會公開。對了,還漏了一個:給事中華:胡亂告狀,所言不實。結論:貶官。

情況大概就是這樣,徐經買了考題,程敏政的僕人賣了考題,程敏政負領導責任,而本着黑鍋人人有份的原則,唐寅算是連坐。這是一起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事件,案情十分複雜,各種史料都有記載,衆說紛紜,難分真僞,但只要我們以客觀的態度仔細分析案件細節,抽絲剝繭逐步深入,就會發現這起案件實際上--比想象中更爲複雜!事實上,這起所謂的科場舞弊案歷經幾百年,不但沒弄明白,反而越來越糊塗,成了不折不扣的懸案。

此案到底複雜在哪裏,我來演示一下:目前我們要尋找的答案共有三個:一、徐經是否買了考題作弊。二、唐寅是否參與了作弊。三、程敏政是否知情。要找到答案,我們必須回到案件的起點,此案的起因就是那道難倒天下才子的題目,遺憾的是,我也沒有看到過那道題,不過這並不重要,像我這樣連三字經都背不全的廢才,即使事先知道題目估計也要交白卷。但我們從中可以知道關鍵的一點:這是一道超級難題,天下沒有幾個人能做出來。

那麼徐經和唐寅能做出來嗎?只要考量一下這二位仁兄的實力,就能夠得出如下結論:

唐寅是比較可能做出來的,徐經是比較不可能做出來的。唐寅是全國知名的才子,學習成績優秀,是公認的優等生,就好比拿到了奧林匹克競賽金牌的高中生,要進北大清華不過是個時間問題。而徐經雖然是個土財主,也考中了舉人,在全國範圍內不過是個無名小卒,指望他的腦筋開竅,智商突然爆發,那是不現實的。所以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徐經很有可能確實買了考題。

第二個問題,相信很多人都認爲不是個問題,以唐寅的實力,還需要作弊嗎? 其實我也這樣認爲,但分析後就會發現,具體情況並非那麼簡單。一年前,南京主考官樑儲把唐寅的卷子交給了程敏政,之所以前面專門提到這件事情,是因爲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卻極有可能蘊含着一種特殊的含義--潛規則。而這種潛規則有一個特定的稱謂--約定門生。

在明代,如果要評選最令人羨慕的官職,答案並不是尚書、侍郎,而是考官。今天的考官們主要工作不過是在教室裏來回巡視監考,然後拿點監考費走人,可在當時,這實在是個搶破頭的位置。原因很簡單,所有由這位考官點中的考生都將成爲他的門生。

明代的官場網絡大致由兩種關係組成,一種是同學(同年),另一種是師生(門生),官場風雲變幻莫測,新陳代謝速度很快,今天還是正部級,鬼知道明天是不是就到閻王那兒報到了。要想長盛不衰,就得搞好關係。如果你混得不好,那也不要緊,只要混到個考官,點中幾個人才,到考試結束,你就是這幾個人的座師了,這幾位考中的兄弟就得到你家拜碼頭,先說幾句廢話,談幾句天氣,最後亮底牌:從今以後,俺們就是您的人了,多多關照吧。你也得客氣客氣,說幾句話,比如什麼同舟共濟,同吃一碗飯,同穿一套褲子等等等等,然後表明態度:今後就由老夫罩着你們,放心吧。有一句時髦的詞可以形容這一場景--雙贏。

新官根基不穩,先要摸清楚行情,找個靠山接着往上爬,老官也要建立自己的關係網,抓幾個新人,將來就算出了事還有個指望,實在不行也能拉幾個墊背的一起上路。要知道,在官場裏,養兒子是不能防老的,想要安安心心地活着退休,只能靠門生。這就是所謂的門生體制,而這一體制有時會出現一種特例--約定門生。

這是一種比較罕見的現象,因爲在科舉前,可能會出現某位名震全國的天才,大家都認爲這個人將來一定能夠飛黃騰達。在這種情況下,某些考官就會私下與這位考生聯繫,透露題目給他,互相約爲師生,這樣無論將來是誰點中了此人的卷子,都不會影響事先已經確定的關係。這是一種風險很大的交易,所以考官們輕易不敢冒這個險,只有當真正衆望所歸的人出現時,這筆買賣纔有可能成交。

介紹完背景,再來看看關鍵問題:唐寅和程敏政之間有這種關係嗎?這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但是其中卻仍然有蛛絲馬跡可循。

首先,程敏政已經在這兩份卷子裏選定了會元,而唐寅則在外面發話,說自己就是會元。更爲關鍵的一點在於,當時所有的卷子都是密封的!也就是說按照規定,即使是程敏政本人,也不會知道他選中的會元到底是誰。所以這個疑問最終只能指向兩個可能:一、唐寅做出了那道題,並且認爲別人做不出來,因而口出狂言,不幸命中。二、程敏政事先與唐寅會面,並給了他考試的題目。這是一個二選一的選擇題,大家自己做主吧。注:不要問我,題目雖然是我寫的,但我沒有標準答案。

明朝時期真的有一個叫唐伯虎的人 歷史上的他到底是什麼樣的 第3張

不管有多複雜,這件案子總歸結案了,案中的兩個倒黴鬼和一個幸運兒就此各奔東西。倒黴的是程敏政和唐寅,一個好好的考官,三品大員,被迫拿了養老金退休回家。另一個才華橫溢的天才,閉着眼睛寫也能中進士的人,得了個不得爲官的處分。而那個幸運兒就是徐經,這位仁兄雖然也背了個處分,卻實在是個走運的人。同志們要知道,今天高考考場上作弊被抓到,最嚴重的結果也就是成績作廢,回家待考。可在明代,這事可就大了去了,作弊的處罰一般是充軍,若情節嚴重,沒準還要殺頭。

事情到這裏就算結了,程敏政被這個黑鍋砸得七竅冒煙,回家不久就去世了。唐寅一聲嘆息之後,對前途心灰意冷,四處逛妓院,開始了他的浪子生涯。而徐經功虧一簣,對科舉也是恨之入骨,回家就開始燒四書五經,還告誡他的子孫,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是一句屁話,還不如學點有用的好。他的家教收到了良好效果,八十八年後,他的兒子的兒子的兒子出世,取名徐振之,此人不愛讀書,只喜歡旅遊,別號徐霞客。

一番折騰下來,大明王朝少了兩個官僚,卻多了一個浪蕩才子和一個地理學家,倒也不見得是一件壞事。

說到這裏,差點又漏了一個人,還是那位告狀的給事中華,他也名留青史了,後來有人根據傳說寫了一出廣爲流傳的戲,此戲俗名《三笑》,又稱《唐伯虎點秋香》,由於這位仁兄當年多管閒事,編劇爲了調侃他,便以他爲原型創作了華太師這個經典角色,不但硬塞給他幾個傻兒子,還安排唐伯虎拐走了他府裏最漂亮的丫環,也算是給伯虎兄報了仇。(文 若愚)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