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詩詞名句 > 丘爲《尋西山隱者不遇》的原文是什麼?如何理解?

丘爲《尋西山隱者不遇》的原文是什麼?如何理解?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丘爲《尋西山隱者不遇》的原文是什麼?如何理解?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本站小編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尋西山隱者不遇

【原文】

絕頂一茅茨,直上三十里。扣關無僮僕,窺室唯案几。若非巾柴車,應是釣秋水。差池 ① 不相見,黽勉 ② 空仰止。草色新雨中,鬆聲晚窗裏。及茲契幽絕,自足蕩心耳。雖無賓主意,頗得清淨理。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註釋】

①差池:原意爲參差不齊,此處用來指錯過。

②黽勉:殷勤。

【譯文】

高高的山頂上有一間茅屋,從山下走上去足有三十里。輕叩柴門沒有僮僕回問聲,窺視房裏只有桌案和茶几。莫非是架着車子出外砍柴,或者是垂釣在秋天的江水。錯過了時機未能與他相見,空負了殷勤仰慕一片心意。新雨中草色多麼青翠蔥綠,晚風將松濤聲送到窗子裏。這清幽境地很合我的雅興,足可以把身心和耳目洗滌。我雖然還沒有和主人交談,卻已經領悟了清淨的道理。玩得興盡就滿意地下山去,何必非要和這位隱者相聚。

丘爲《尋西山隱者不遇》的原文是什麼?如何理解?

【鑑賞】

這是一首表現隱逸情趣的詩。詩人專程到深山中尋訪隱者,期望得到熱情款待卻沒有遇到。如此,本應叫尋訪者感到相當失望和遺憾。然而,詩借寫“不遇”,卻將隱者的生活及個性交代得明明白白。更借“不遇”,將自己寬廣的胸襟和幽雅的情致充分展現出來。此等表達可謂標新立異,獨具匠心。

詩的前八句寫尋訪隱者而不遇,展現了隱者獨居高處,遠離世俗喧囂的清新雅緻的生活。開篇點出隱者居住之處位於山頂的“一茅茨”中,距山腳有“三十里”。這既寫出了尋訪者不畏路途險阻、誠心拜訪之意,又點出了隱者有意遠離世俗喧囂之心。“絕頂”與“直上”呼應,道出了山勢之險峻和尋訪者攀登之勞苦。三、四句寫“不遇”,叩門拜訪而無應答,只能窺見茶几。繼而寫尋訪者於門前猜測隱者究竟到何處了。是駕着車子出外砍柴還是在池邊垂釣呢?這兩者恰是大多數隱者日常生活的寫照,閒情逸致由此可見。這種由尋訪者臆斷之表達方式比之直接描述更顯靈活有致。“差池不相見,黽勉空仰止”,遠尋而不得見,景仰之情不得表達,必然或多或少有點兒失望。

然而詩寫到此處,卻突然宕了開去。雖不得見隱者,但卻從這周圍的淡雅景緻中得以陶冶,體會到了詩般的情意。可謂興盡而歸,自得其所,倒也愜意得很。自“草色新雨中”到“頗得清淨理”的六句,由訪人不得見之失望到見景領悟之滿足,由單純的景仰之情到領悟隱者之閒情逸致,這又怎麼能說是空訪呢?文末兩句引用的是晉代王子猷雪夜訪友的故事。據《世說新語·任誕篇》記載,王子猷在某個雪夜忽然想起隱居在剡溪的好友戴安道,便即刻行船拜訪,經過一個夜晚方纔到達,然而才至門口卻又立即返回,別人問他緣由,他解釋道:“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詩人意圖藉此表明,訪友之意不在於訪,只要使自己的興致得以宣泄即可。讀詩至此,一位絕不亞於隱者的高雅之士的形象得以充分展現在讀者面前。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