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詩詞名句 > 《度浮橋至南臺》該如何理解?創作背景是什麼?

《度浮橋至南臺》該如何理解?創作背景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度浮橋至南臺

陸游 〔宋代〕

客中多病廢登臨,聞說南臺試一尋。

九軌徐行怒濤上,千艘橫系大江心。

寺樓鐘鼓催昏曉,墟落雲煙自古今。

白髮未除豪氣在,醉吹橫笛坐榕陰。

譯文

客居在外病魔纏身不能登山臨水,聽說勝境南臺山,試着前去尋它一尋。

無數的車馬緩緩行駛在浪高流急的江面浮橋上,千百條船兒連結在一起,橫跨於大江的中心。

光孝寺樓裏,鐘鼓聲聲,從早到晚催着時光逝去,四周村落雲煙嫋嫋,從古至今一直飄散着。

白髮已生,卻不能消除我心中的豪氣,帶着酒後的淺醉,在一片榕樹的樹蔭裏吹起橫笛。

創作背景

《度浮橋至南臺》該如何理解?創作背景是什麼?

此詩作於高宗紹興二十九年(公元1159年)秋天。當時陸游35歲,由寧德縣主薄調任福州決曹。出仕半年,便得升遷,雖客中多病,卻躊躇滿志。

賞析

《度浮橋至南臺》是陸游早期律詩中的佳作。詩人病後登臨南臺,在躍躍欲出、急於欣賞外面風景的心情的驅使下,他緩步前行,臨江眺望。在詩中表現了浮橋的偉麗、南臺的雄渾,借江山來抒發心中的萬千豪情。全詩意境闊大豪邁,於曉暢流動中顯示了豪壯瑰偉的風格。

詩從去南臺寫起。開頭卻從題外落筆:“客中多病廢登臨”,詩本來是寫登臺覽勝,卻故意宕開去,先從久不登臨說起,“聞說南臺試一尋”,才歸到正題,就顯得曲折有致了。

詩人早就懷有馳騁疆場、橫掃胡塵的雄心壯志,可是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思奮發。詩人的偉大抱負,終成泡影,鬱郁不得志。到了福州,詩酒殆廢,困於文書,身體多病。因多病而久不登山臨水了。是聽說南臺壯闊之景才特意去“一尋”,而不是興之所至,到處遊覽。

《度浮橋至南臺》該如何理解?創作背景是什麼? 第2張

“九軌徐行怒濤上,千艘橫系大江心。”兩句寫浮橋,這是一異常壯觀的景象。到這裏才能理解詩人爲什麼抱着久病之身,爲南臺而“試一尋”了。“長橋跨江,奔濤觸石”,可見詩人聽說的不是茂林修竹的幽秀,而是一種氣勢磅礴的壯觀,因而才引起詩人的興致,渴望一睹爲快。箇中也透露出詩人的嚮往、意趣和追求。

“九軌徐行”,彷彿隨着視線,那寬實的橋面緩緩通向對岸,然而橋的下面卻是“奔濤觸石”的“怒濤”。“徐行”與“怒濤”形成強烈的對比。在怒濤奔騰的江面上,緩步徐行,從容悠閒。這是詩人眼中的浮橋的客觀寫照,同時也是詩人主觀思想的外現,這是寫實,也是抒情,抒發了詩人的壯闊心懷,是一種蔑視一切艱難險阻的意緒的流露。而這也正是在多病廢卻登臨之後,特意爲南臺而“一尋”這一行動所包含的深層的意蘊,是詩人渴望奮發有爲的寫照。對句“千艘橫系大江心”,則體現了一種征服自然的氣魄。“橫”字用得極有氣勢。無數的船隻,橫鎖江面,境界已是十分壯闊;何況橫鎖住的是一條大江,一條怒濤奔騰的大江,氣魄更爲壯大。在客觀的景象描繪之中,鎔鑄着詩人創功立業的熱望。

五六句拓開境界,以景抒情,從內心情感的抒發中體現客觀的物。“寺樓鐘的物鼓催昏曉,墟落雲煙自古今”,是寫至南臺所見所聞。詩人登臺而聽到寺樓的鐘鼓聲,看到升騰在村落間的雲煙,頓生感想,思緒悠悠。因鐘鼓聲而想到,它在早晚催促人們須及時有所作爲。繼而放眼遠望,閩江兩岸村落之間,雲霞掩映,煙霧升騰,頓悟古往今來,人世變遷,悠悠不盡;而自然界的變化,自循軌跡,並不因人的意志而變更。兩句一急一緩,感嘆不已而餘味無窮。

尾聯仍以直寫自己作結束。和開頭互相照應,又是中間兩聯所表露的意緒的自然歸結。因景象的壯闊雄渾,激發了豪情;因光陰的迫促,更覺須及時努力。“白髮未除豪氣在”,《三國志·陳登傳》:“陳元龍湖海之士,豪氣不除。”詩人認爲自己雖然因多病而早生華髮,但豪情壯志依然存在,仍將奮發拚搏。而言外之意,卻也正是事業並無成就,抱負尚未實現,不禁略覺傷感,於是,“醉吹橫笛坐榕陰”。詩人醉中拈笛,在榕蔭下,抒發情懷。這裏頗有抑鬱之感,但並不消沉,而是一種更強烈的渴望。放曠之中,仍抱有堅定的信念。也正是這種信念,激勵着詩人在以後的歲月中,時刻不忘恢復大業,慷慨激昂地奮擊抗爭,謳歌吶喊。

這首詩是陸游步入仕途不久,渴望有作爲、施展抱負的心情的寫照。 這與陸游後期詩作中常常表露的壯志未酬,報國無門的嘆息和憤慨,有着顯著的差別。這裏更多的是一種奮進之氣。雖是記遊之作,也仍然鎔鑄着詩人激烈的壯懷,讀來慷慨激昂。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