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詩詞名句 > 陳與義《虞美人·張帆欲去仍搔首》:此詞緊扣別宴,思前想後

陳與義《虞美人·張帆欲去仍搔首》:此詞緊扣別宴,思前想後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8.4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陳與義(1090年—1139年1月1日),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陝西西安),自曾祖陳希亮從眉州遷居洛陽,故爲洛(今河南洛陽)人。生於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於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139年1月1日)。北宋末、南宋初年的傑出詩人,詩尊杜甫,前期清新明快,後期雄渾沉鬱;同時也工於填詞,其詞存於今者雖僅十餘首,卻別具風格,豪放處尤近於蘇軾,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著有《簡齋集》。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陳與義的《虞美人·張帆欲去仍搔首》,一起來看看吧!

陳與義《虞美人·張帆欲去仍搔首》:此詞緊扣別宴,思前想後

虞美人·張帆欲去仍搔首

陳與義〔宋代〕

張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吟詩日日待春風,及至桃花開後卻匆匆。

歌聲頻爲行人咽,記著樽前雪。明朝酒醒大江流,滿載一船離恨向衡州。

這首詞的寫法是:“緊扣別宴,思前想後”。他把離別的情緒融貫到對過去的回憶和對前途的想像之中去,不同一般,別有一番風味。

詞的上片由別宴寫起,進而追憶到過去相聚的時日。一開篇就說船已經掛起帆來了準備離去,久久不能離去,只是一杯杯地飲着好友送別的酒。這就把不得不離去又不忍離去的矛盾心理形象地表現出來。爲什麼“張帆欲去”?因爲“攜家作客真無策”、“長乘舴艋竟安歸?”(《元日》)詞人在戰亂之中,攜家南奔,屢次寄居,終非長策,但卻非走不可。爲什麼“仍搔首”?因爲與義和大光友情誠篤,不忍分別,所以搔首踟躕。這裏詞人很自然地追憶起在臘月間相聚的時日,朋友們飲酒賦詩;同時,更盼望着春天的到來,以與友人更好地流連吟詠,然而春天到了,桃花才吐蕊,而自己卻要與友人告別了!“匆匆”之中,包含了無限惜別之意。“吟詩”兩句,清劉熙載《藝概。詞曲概》贊爲“好在句中”,就是說其本身即爲佳句,不待上下文關照,自然映發,自見妙處。

陳與義《虞美人·張帆欲去仍搔首》:此詞緊扣別宴,思前想後 第2張

詞的下片仍寫別宴。寫過了酒,緊接着從歌上落筆。古人送別時唱“驪歌”,如蘇軾《江城子。孤山竹閣送述古》所寫“且盡一樽,收淚聽《陽關》”宋代州郡長官設宴,有官妓陪侍,歌舞酒聲遠遠飄去,可見宴會的盛大,此“歌聲”就是歌妓所唱。“歌聲頻爲行人咽”,臨別之際,歌妓也爲之動情,幾度嗚咽不能成聲。因此感動了詞人:“記著樽前雪”。“雪”爲“雪兒”省略,而“雪兒”又是指代歌妓的。雪兒爲隋末李密歌姬,善歌舞,能夠根據音律填詞而歌,稱“雪兒歌”,後來泛指歌妓。詞人因歌而記着歌者,即記着此別,記着餞別的主人,一語而三得。酒醉人,而歌聲也足以醉人。“明朝酒醒大江流”,此筆迴旋一轉,想到明朝酒醒之後,此身已隨舟漂到湘江。此行何去?相距一百二十里的衡州(今衡陽)是第一站。

“滿載一船離恨向衡州”:載人而曰“載離恨”,“離恨”而曰“一船”,“一船”而且“滿載”,即滿載離恨表達了作者不忍惜別的情意,與首句“張帆欲去仍搔首”緊密關連,也同作者《別大光》詩的“滔滔江受風,耿耿客孤發”相補襯。這最後兩句,化用蘇軾在揚州別秦觀的《虞美人·波聲拍枕長淮曉》詞的“無情汴水自東流,只載一船離恨向西州”,而這裏情感更爲豐富。運用前人成句時切忌字句意義完全相同,但又不可距原句意思過遠。與義此處構句可謂運用前人之後,卻自然切合己事,變化處又別出心裁,較之上片之結,藝術上也不相上下。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