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詩詞名句 > 高適所作的《自薊北歸》,是對自己壯志未酬,報國無門的感慨

高適所作的《自薊北歸》,是對自己壯志未酬,報國無門的感慨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4.6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高適,字達夫,著名盛唐邊塞詩人,他的詩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現實性較強。高適在邊塞詩上的成就最高,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其邊塞詩的突出特點是雄渾悲壯。下面跟小編一起了解一下高適所作的《自薊北歸》吧。

自薊北歸

高適 〔唐代〕

驅馬薊門北,北風邊馬哀。

蒼茫遠山口,豁達胡天開。

五將已深入,前軍止半回。

誰憐不得意,長劍獨歸來。

高適所作的《自薊北歸》,是對自己壯志未酬,報國無門的感慨

譯文及註釋

譯文

策馬馳奔在薊門之北,北風呼嘯邊地馬鳴聲哀。

遠望山口只是蒼茫一片,走出峽谷才見胡天豁然大開。

五將已經深入敵境,前軍只有一半返回。

還有誰憐惜我這個失意之人,只好彈着長劍獨自歸來。

高適所作的《自薊北歸》,是對自己壯志未酬,報國無門的感慨 第2張

註釋

薊(jì)北:指薊門以北。薊門,在今北京西南。

驅(qū)馬:馳馬。

蒼茫:空闊遼遠,沒有邊際。

豁(huò)達:豁然通達,形容開朗。

五將已深入:漢宣帝時,曾遣田廣明等五將軍,率十萬餘騎,出塞二千多裏擊匈奴。

止半回:只有半數生還。長劍獨歸來:《戰國策·齊策》載,馮諼爲孟嘗君門客,未受重用時多次倚柱彈劍而歌“長劍歸來”,後受到重用。詩人用此典指自己未受重用,報國無門。

高適所作的《自薊北歸》,是對自己壯志未酬,報國無門的感慨 第3張

賞析

首二句“驅馬薊門北,北風邊馬哀”起手頗奇,在律詩中運用頂針重疊的手法,前兩句中兩個“北”字前後勾連重複,營造出濃烈的“哀”氣。既有以客觀寫主觀的“邊馬”之哀,更有“驅馬”人內心的“哀”,一筆兩到,領起全篇。

緊接着“蒼茫遠山口,豁達胡天開”一聯,借用上聯的意象寫“驅馬”前行,“北風”呼嘯,征途更爲苦寒,將“哀”意更進一層。

“五將已深入,前軍止半回”一聯,由前兩聯寫自然、個人之“哀”,突轉爲悼唐軍慘烈大敗之“哀”,將“哀”字賦予更爲深廣之社會內容,“哀”士卒,“哀”國家,“哀”用非其人。

尾聯再照應首聯“哀”字,在前文“北風”、“邊馬”、路遙、苦寒、唐軍慘敗等邊景、邊事、邊情之記敘中,以“長劍獨歸來”的形象描寫,將詩人自身“不得意”的情渲染得無以復加,抒發了詩人報國無門的悲憤心情。

全詩極富塞外特色,真實感人,不論是對胡地景色的觀察,還是對歷史事件的記述都深深打上詩人塞外生活的烙印。先寫南行出發時悲寂的的景象,繼而刻畫塞外獨特的風光,有近有遠,形象生動;隨後曠遠的景象又觸發了詩人對時局的深深思索,當收回眼光回到現實中時,詩人更感悲憤莫名,感慨自己壯志未酬,報國無門。全詩言辭悲壯、蒼涼,將詩人自身哀傷的感情渲染的無以復加。

創作背景

開元二十一年(733)閏三月,唐軍大敗於契丹和奚。該詩作於這年冬天,詩人自薊北南歸,回憶起這慘痛的教訓,感慨庸帥誤國而自己報國無門,心有所感,寫下來這首詩。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