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詩詞名句 > 《歸園田居·其四》陶淵明所作,寫出詩人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身心狀態

《歸園田居·其四》陶淵明所作,寫出詩人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身心狀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陶淵明,字元亮,又名潛 ,世稱靖節先生,是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田園詩人,也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爲“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被後人編爲《陶淵明集》。下面跟小編一起了解一下陶淵明所作的《歸園田居·其四》吧。

做簡單真實的自己,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古往今來,也唯有一個陶淵明而已。陶淵明(約365~427年),字元亮,又名潛,號“五柳先生”,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爲“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

公元405年秋天,陶淵明爲了養家餬口,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來一名官員來視察,這位官員是一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縣的地界,就派人叫縣令來拜見他。陶淵明得到消息,雖然心裏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馬上動身。不料他的祕書攔住陶淵明說:“參見這位官員要十分注意小節,衣服要穿得整齊,態度要謙恭,不然的話,他會在上司面前說你的壞話。” 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淵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長嘆一聲說:“我寧肯餓死,也不能因爲五斗米的官餉,向這樣差勁的人折腰。”他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離開了只當了八十多天的縣令職位,從此再也沒有做過官。

《歸園田居·其四》陶淵明所作,寫出詩人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身心狀態

陶淵明不做官,說要歸隱,但更準確的說回家務農。他跟別人是不一樣的。他的歸隱(迴歸)不是附庸風雅,也不是爲了賺取噱頭。他的歸隱,既不是盧藏用的“終南捷徑”,也不是謝安的“東山再起”,更不是王維的“半官半隱”,而是實實在在地回家種地,當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他一天不勞作,可能就一天沒有飯吃;他一年不耕種,可能就一年沒有收成。

但,陶淵明是個很不稱職的農民。歸田初,陶淵明在家飲酒賦詩,琴書自娛,生活清閒,但是他不擅長對付農桑,以至於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在沒有農藥化肥和現代化農具的古代,當農民比當官更難。陶淵明種地是一邊揮鋤一邊吟詩,卻連基本的農業知識都缺乏。他曾誠實地寫道:“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啥意思?就是春天播種的時候到了,他還不知道呢!若是再趕上蝗災旱災稻瘟病,他的收成就更成問題。有一年,陶淵明家裏失火,賴以棲居的茅草屋被燒了個乾淨,只得以漁船爲家。當時的陶淵明已經是五個孩子的父親了,深切體會到生活的不易和經濟的重要性。他悵然寫道“弱冠逢世阻,始室喪其偏。炎火屢焚如,螟蜮恣中田。風雨縱橫至,收斂不盈廛。夏日長抱飢,寒夜無被眠。”迫於無奈,他拿着米袋去乞食。這個曾經不屑爲五斗米折腰的隱士,落魄得成爲要飯的乞丐,內心的痛苦可想而知。

《歸園田居·其四》陶淵明所作,寫出詩人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身心狀態 第2張

陶淵明這一生,做官和做農民都失敗了。他唯一做成功的事,就是寫下了無數讓後人津津樂道與嚮往的田園詩。或者也是因爲物質上的一無所有,才使得陶淵明在精神上的富足,才使得他領悟到人生的幻化與空無:

“久去山澤遊,浪莽林野娛。試攜子侄輩,披榛步荒墟。徘徊丘壟間,依依昔人居。井竈有遺處,桑竹殘杇株。借問採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沒無復餘。一世異朝市,此語真不虛。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

這是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四》,陶淵明在這首詩裏說,離開山川湖澤而去做官已經很久了,今天有廣闊無邊的林野樂趣。姑且帶着子侄晚輩,撥開叢生的草木尋訪廢墟。我往返在荒野墓地之間,依稀地可認出往日舊居。房屋的水井爐竈尚有遺蹟,桑竹殘存枯乾朽株。上前向在這裏打柴的人打聽:這裏過去的居民遷往何處了?砍柴之人對我說到:全都已經去世了再無後人。三十年就改變朝市變面貌,此語當真一點不虛。人生好似虛幻變化,最終都不免歸於空無。

這首詩的前四句寫陶淵明歸田園後偕同子侄、信步所之的一次漫遊,寫出作者此時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身心狀態

《歸園田居·其四》陶淵明所作,寫出詩人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身心狀態 第3張

第五到第八句,寫出了既淡泊而又多情、既了悟人生而又熱愛人生的作者,面對這世間的生與死、時間的今與昔問題的時候,自有深刻的感受和無窮的悲慨。

這首詩的第九到第十二句,寫了作者的問和薪者的答。簡樸的問話中蘊含了作者對當前荒寂之景的無限悵惘、對原居此地之人的無限關切;而簡樸的答話則如實地道出了一個殘酷的事實,而在它的背後是一個引發古往今來無數哲人爲之迷惘、思考並從各個角度尋求答案的人生問題。

這首詩的第十三到第十六句,寫作者聽薪者回答後的所感。這四句詩參破、說盡了盛則有衰、生則有死這樣一個無可逃避的事物規律和自然法則。

這首《歸園田居·其四》裏,詩句看似平平淡淡,但包含的感情容量極大,所蘊藏的哲理意義極深;這正是所謂厚積而薄發,也是陶詩的難以企及之處。在這首詩裏,作者從“昔人居”、耕者言所興發的悲慨、所領悟的哲理,固已超越了一人一事,不是個人的、偶然的,而是帶有普遍性、必然性的人間悲劇。正如朱光潛在《詩論》第十三章《陶淵明·他的情感生活》中所說,一些哲理,“儒、佛兩家費許多言語來闡明它,而淵明靈心進發,一語道破。讀者在這裏所領悟的不是一種學說,而是一種情趣、一種胸襟、一種具體的人格”。讀陶詩,應從中看到他內心的境界、智慧的靈光,及其對世事、人生的了悟。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