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詩詞名句 > 蘇轍《江上看山》賞析:看出了人生的無奈

蘇轍《江上看山》賞析:看出了人生的無奈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5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江上看山

蘇軾

船上看山如走馬,

倏忽過去數百羣。

前山槎牙忽變態,

後嶺雜沓如驚奔。

仰看微徑斜繚繞,

上有行人高縹緲。

舟中舉手欲與言,

孤帆南去如飛鳥。

蘇轍《江上看山》賞析:看出了人生的無奈

  賞析

在船上看山猶如騎馬疾走,數百座羣峯頃刻間就從眼前過去了。這是東坡在說江上乘船看山的總體感受,也像是在談浮雲短暫的無奈人生,難怪人們都喜歡高唱“馬兒你慢些走”。

錯落不齊的前山瞬間變化萬千,紛雜繁多的後嶺猶如驚駭而奔跑。仰看山上的小路歪斜迴環盤旋,高遠隱約地看見有人行走在上面。這四句則是東坡寫在江上平視和仰視羣山的具體感受,也似乎描繪了百態的人生。在舟中高高地舉起手想和山上行人打招呼,無奈孤單的船隻已如飛鳥往南馳逐而去。興致頗高的詩人,爲此而遺憾惆悵。

東坡江上看山,看出了人生的無奈。就像塵世過客,還沒來得及回味眼前的風景,便帶着遺憾與惆悵匆匆告別了短短的人生。

【蘇轍】(1039~1112)北宋散文家。與其父蘇洵、兄蘇軾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1057)與蘇軾一起中進士。不久因母喪,返里服孝。嘉祐六年,又與蘇軾同中制舉科。當時因“奏乞養親”,未任官職,此後曾任大名府推官。熙寧三年(1070)上書神宗,力陳法不可變,又致書王安石,激烈指責新法。熙寧五年(1072),出任河南推官。元豐二年(1079),其兄蘇軾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被捕入獄。他上書請求以自己的官職爲兄贖罪,不準,牽連被貶,監筠州鹽酒稅。元豐八年,舊黨當政,他被召回,任祕書省校書郎、右司諫,進爲起居郎,遷中書舍人、戶部侍郎。哲宗元祐四年(1089)權吏部尚書,出使契丹。還朝後任御史中丞。元祐六年拜尚書右丞,進門下侍郎,執掌朝政。元祐八年,哲宗親政,新法派重新得勢。紹聖元年(1094),他上書反對時政,被貶官,出知汝州、袁州,責授化州別駕、雷州安置,後又貶循州等地。崇寧三年(1104),蘇轍在潁川定居,過田園隱逸生活,築室曰“遺老齋”,自號“潁濱遺老”,以讀書著述、默坐參禪爲事。死後追復端明殿學士,諡文定。

蘇轍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儒學爲主,最傾慕孟子而又遍觀百家。他擅長政論和史論,在政論中縱談天下大事,如《新論》(上)說“當今天下之事,治而不至於安,亂而不至於危,紀綱粗立而不舉,無急變而有緩病”,分析當時政局,頗能一針見血。《上皇帝書》說“今世之患,莫急於無財”,亦切中肯綮。史論同父兄一樣,針對時弊,古爲今用。《六國論》評論齊、楚、燕、趙四國不能支援前方的韓、魏,團結抗秦,暗喻北宋王朝前方受敵而後方安樂腐敗的現實。《三國論》將劉備與劉邦相比,評論劉備“智短而勇不足”,又“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勝”,也有以古鑑今的寓意。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