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古文名著 > 續英烈傳第十回:北平城燕王起義,奪九門守將降燕

續英烈傳第十回:北平城燕王起義,奪九門守將降燕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續英烈傳》是明代佚名(一說紀振倫)創作的長篇小說,成書於明代萬曆年間。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故事從明太祖確立皇太孫朱允炊爲繼承人開始,至燕王朱棣奪取政權,登皇帝位,改元永樂,建文帝流亡爲止。該小說揭露了封建政治鬥爭的殘酷性,人物形象鮮明。小說所鋪敘的內容絕大部分都是史實,但也吸收了一些民間傳說,這主要表現在“建文遜國”後的內容上。它的引入,在某種程度上給作品帶來了幾分浪漫情調,使得該部講史小說虛實結合,增強了作品的可讀性。

第十回 北平城燕王起義 奪九門守將降燕

再說張昺疏到了京師,朝廷果差一個內官齎詔來,坐名捉拿護衛官屬。又敕張昺、謝貴協同捉拿,不許走漏一人。張昺、謝貴得旨,便將北平城中護衛兵馬,並屯田軍士,俱調來佈列城中,暗暗圍着王府。又恐怕王城中有兵突出,復於端禮等門,盡將木柵塞斷,甚是嚴謹。但未奉詔擒王,不敢逼入王宮,只日夜提防。而燕府中,只稱王病,不開讀詔書,內臣不敢拿人,捱了數日,見燕府只是如此,內臣急了,只得與張昺、謝貴商量道:“詔書原敕王自拿官屬付我,而王只託病,不開讀詔書,我輩豈敢妄動。”三人只得又共同飛疏,奏報朝廷。

續英烈傳第十回:北平城燕王起義,奪九門守將降燕

朝廷又降下密敕與衛官張信,敕他乘入衛之便,手執燕王。張信接了密敕,大驚道:“朝廷殊無分曉,燕王何人,我一衛官,怎能手執?”又系密敕,不敢與人商量,只得告知母親。其母甚是賢智,因說道:“此事斷不可行。汝父在日,常說天下的王氣,在於燕分。故今燕王所爲所行,豁達大度,有王者氣象。妾聞王者不死,豈汝所能手執?若從密敕,輕舉妄動,徒自取滅亡耳。”張信道:“若不執王,何以繳此密敕?朝廷問罪,禍亦不免。”其母道:“不如轉禍爲福,密告於王。王無禍,則汝亦無禍矣。”張信細細忖度,知母言爲是。遂暗懷密敕,走到燕府,要見燕王。府中人辭以王病,不敢通報。張信道:“我之要見王,非我私自要見,乃奉朝廷密敕要見。就病在牀,也須一面。”府中人只得通報,就引他入去。燕王見張信奉敕來見,不知何意,愈加裝出許多病態。張信見了,拜伏於地道:“微臣犬馬之誠,實在殿下。殿下不必瞞臣,有事當與臣商之。王若必以臣爲不誠,過加疑忌,則臣奉有密敕,在此執王,王須就執。”一面說,一面懷中就取出密敕,呈與燕王。燕王看了,真是密敕,忙忙起來,用手挽扶張信道:“賢卿救我一家性命,何以報德?”張信道:“君臣何言報也。但事急矣,願大王早爲之計,遲則恐有變。”燕王肯首道:“卿言是也。可暫退,即當舉義,決不使朝廷累你。”張信因退出去。

燕王召道衍入宮,將密敕與他看了,遂問:“今用何計?”道衍道:“今大王不必問矣,年至四十,髯已過臍,將士聚集,兵馬訓練,錢糧充足,七月交秋,天時已至,朝廷一詔二詔,人事又迫,此時不舉義,更待何時!”燕王大喜,遂召張玉、朱能入宮,諭以舉義當從何起。朱能道:“士衛兵馬,雖佈滿城中,不過虛張聲勢而已。大王起義之日,只消臣帶護衛一二百人,先擒張昺、謝貴來,斬首祭旗,則其餘自驚散矣。”道衍道:“將軍以兵擒之,不如以計捉之。”朱能道:“國師有何計策?”道衍道:“只須依詔書將所逮官屬收下,命謝貴、張昺入宮付之。彼一入宮,須如此如此擒之。”燕王大喜,遂傳出命旨,稱說病癒,約壬申日親御東殿,將所逮護衛官屬,照坐名拿下,召謝貴、張昺入宮,查明交付內宮,以復明詔。正傳旨間,忽殿之前檐,墮下一片瓦來,跌得粉碎。燕王見了,不悅道:“莫非此舉不祥?”道衍道:“此大吉之兆,非不祥也。”燕王道:“何以言之?”道衍道:“舊瓦碎,欲殿下易黃瓦耳。”燕王方纔大喜。

續英烈傳第十回:北平城燕王起義,奪九門守將降燕 第2張

到了壬申這日,燕王清晨出來,坐於東殿,暗暗埋伏精兵於殿旁之兩廡,然後大集王府官僚,傳出令言,召佈政張昺、都指揮謝貴入宮,交付朝廷所逮官屬。張昺、謝貴以爲兵馬圍繞王府甚衆,燕王計窮,詐病不能了局,故不得已而交付所逮官屬,遂信爲實情,昂然而入。走到殿前,望見殿上燕王,雖然病癒,卻尚倚仗而坐,只得朝見。朝見過,因奏道:“前奉朝廷明詔,坐名逮護衛並官屬人等,今又奉殿下令旨,捉拿交付臣等,故臣等特來朝見領去。”燕王道:“你要拿人麼?這個容易。”將頭一舉,近侍就大呼道:“護衛何在,有旨拿人。”殿上只傳得一聲,兩廡下早涌出二百精兵來。有許多跑到殿前,將張昺、謝貴綁縛起來。又有許多走到殿上,將長史葛誠拿將下去。三人被擒,忙大叫道:“此係朝廷明詔所爲,與臣等何干?今殿下加罪臣等,莫非殿下之病尚未痊癒?”燕王大怒,因將所倚之杖,投於地上,大罵道:“我有何病,不過爲你一班奸臣所逼耳!”張昺道:“殿下今日倚着伏兵,誘殺臣等,但恐朝廷聞知殿下擅殺欽命大臣,怎肯幹休!那時大兵臨門,恐大王悔之晚矣。”謝貴道:“一時之怒,終身之禍,大王須三思而行。莫若姑留臣等,尚可挽回。”燕王道:“寡人大兵,就要南下,朝廷救死不暇,焉敢加予。今先斬汝三奸人之首,懸之藁街,曉諭滿城奸人,使他知警。留之何用!”因叱校尉,把三人推出斬首。

就要發兵去奪北平城九門,忽官僚中閃出一人,俯伏殿前,大聲痛哭道:“大王斬此三人,禍不久矣。”燕王視之,乃伴讀餘逢辰也。因罵道:“迂儒!寡人今日起義,乃大吉之期,爲何哭泣,說此不祥之語!”餘逢辰道:“臣見大王所爲非禮,又有三大不可,故一時激切言之。至於吉不吉,祥不祥,不暇計也。”燕王道:“有甚麼‘三大不可’?”餘逢辰道:“朝廷,君也;大王,臣也。以臣殺君之臣,名分必有傷,此一大不可也。朝廷所有,天下也;大王所據,不過一隅。以一隅而欲抗衡天下,勢力不敵,此二大不可也。朝廷不加兵,而以詔敕勸戒,仁義也;大王不謝過,而擅殺命臣,暴虐也。以暴虐而欲加仁義,人心必不服,此三大不可也。有此三大不可,故臣但見爲取禍,不見爲舉義,乞大王加察。”燕王聽了,又罵道:“腐儒!只知死泥虛名,不知深思實義。寡人乃高皇帝嫡親第四子,以上三皇兄皆薨,則高皇帝之天下,原寡人之天下,孰當爲君,孰當爲臣,天下雖大,而一小子與兩班書生,豈能用之?寡人一隅縱小,明日兵出,不異漢之席捲三秦,勢力又安在哉?若其不一年而廢削五皇叔,今又兵圍寡人,仁義乎?暴虐乎?寡人遵祖訓,今日先誅此三奸,明日再舉兵向關,盡除君側之奸,使朝堂肅清,跡雖似乎暴虐,實大聖人之真仁義也。汝腐儒拘謹固執,安能知之!此等腐儒,留在世間,誤天下蒼生不少。”因命校尉,亦推出斬首。

續英烈傳第十回:北平城燕王起義,奪九門守將降燕 第3張

隨即令張玉、朱能,領兵擒捉圍繞王城將士,並分奪省城九門。二將奉旨領兵突出,正要擒捉圍城將士,不料圍城將士,聽見燕王殺了張昺、謝貴,大家心慌膽碎,一齊散去。及二將領兵突出王城,已不見一人。正欲分奪九門,忽見一將,領着千餘人,竟奔府城而來。原來來的這將叫做彭二,也是一個都指揮,與謝貴同一營。聽得謝貴被燕王誘去要殺,不勝憤怒,忙傳號令,招呼兵將,要攻入王城去救。不料將士不齊心,一時招呼不來,招得半晌,只招得千餘人,遂領了竟奔王城而來。恰遇着張朱二將領兵而來,彭二一馬當先,大叫道:“燕王藩臣,敢於擅殺天子命吏,已犯大逆之罪。汝臣下之臣,復助紂爲虐,其罪更當何如?”朱能大怒道:“燕王舉義靖難,汝等一輩爲難奸臣,不殺何爲!”因舉槍劈面刺來,彭二忙側躲過,亦舉槍還刺。朱能初出王城,正要賣弄英雄,鬥了數合,就乘空大喝一聲“着”,將彭二刺死於馬下。衆兵見彭二刺死,早紛紛逃散。及張、朱分奪九門,九門將士,早有八門自知力不能敵,皆拱手而降。唯西直門守將堅持不下,有人報知燕王,燕王復遣指揮唐雲,傳諭守將:“汝毋自苦,朝廷已聽燕王自制一方矣,汝爲誰守?”守將信之,遂亦降燕。燕王一舉義,誅了五臣,奪了九門,滿心歡喜,遂與道衍商量後事。只因這一商量,有分教:徵誅得計,仁義抱慚。不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