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古文名著 > 紅樓夢中薛寶釵的紅麝串是怎麼來的?有何講究?

紅樓夢中薛寶釵的紅麝串是怎麼來的?有何講究?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4.1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薛寶釵是與林黛玉比肩的《紅樓夢》女主角。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帶來這篇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歷來《紅樓夢》之讀者,多分“擁林派”、“擁薛派”兩類,多有爲爭奪黛玉、寶釵誰優誰劣而互揮老拳的事件,而隨着讀者羣體包容能力的增加,越來越能公平客觀地看待釵黛兩人,但不乏仍有一些論者立足主觀意願,大發批判之論,儼然失了客觀分析的態度。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薛寶釵,有不少論者認爲薛寶釵乃是個心機女,一直覬覦金玉良緣,爲了促成這段婚姻堪稱不擇手段,經常舉的一個例子就是第28回的“元妃賜禮”。

說着,命小丫頭來,將昨日的所賜之物取了出來。只見是上等宮扇兩柄,紅麝香珠二串,鳳尾羅二端,芙蓉簟一領。寶玉見了,喜不自勝,問道:“別人的也都是這個麼?”襲人道:“......你的同寶姑娘的一樣;【金姑玉郎,是這樣寫法。】林姑娘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單有扇同數珠兒,別人都沒了。”寶玉聽了,笑道:“這是怎麼個原故?怎麼林姑娘的到不同我的一樣,倒是寶姐姐的同我一樣?別是傳錯了罷。”——第28回

元妃賜禮,給賈寶玉、薛寶釵的禮物分量一致,似乎有站隊“金玉良緣”的意思,而這只是開端,其後薛寶釵專門佩戴上紅麝串,於榮國府內轉悠,各處拜見,此情節便被很多論者死死揪住,認爲薛寶釵心機深沉,是故意在炫耀元妃對金玉良緣的支持。

有一些論者的解讀格外主觀化,令筆者難能忍受,譬如朱彤之文《紅樓夢的細節描寫》(載《紅樓夢學刊》一九八二年第二輯),此文中就對薛寶釵佩戴紅麝串之事大加批判,極盡詆譭寶姐:

比如,第二十八回中,元妃送端午節禮,獨薛寶釵跟賈寶玉的一樣,作者特地寫了薛寶釵不顧大熱天氣,把沉甸甸的紅麝串,硬是套到肥胖的胳臂上招搖人前的細節......而薛寶釵對這兩件事此時此地的心理反應,則是作者用以虛顯實、假借出真之筆,來突出薛寶釵虛僞矯情的個性特徵。

紅樓夢中薛寶釵的紅麝串是怎麼來的?有何講究?

筆者讀之,撫掌而笑,朱先生此論着眼於膚淺的表象,自以爲探究到“紅樓細節”,實則離題萬里,不解《紅樓夢》之真諦。若薛寶釵真的是虛僞矯情之人,想要炫耀元妃賜禮帶來的榮光,那麼就存在很多問題。

比如,薛寶釵爲何佩戴的是紅麝串?從以上引文之襲人對賈寶玉的敘說中,我們得知,元妃賜的禮物中,紅麝香珠並不具有獨特性,“扇同數珠兒”是林黛玉、迎春、探春、惜春連同寶釵、寶玉大家都有的(數珠便是紅麝香珠),寶釵、寶玉比其他姑娘多出來的禮物乃是鳳尾羅、芙蓉簟!

若真如上述,薛寶釵想要炫耀元妃對自己的重視,她應該專門拿出鳳尾羅、芙蓉簟兩件禮物來顯擺,爲何佩戴人人都有的紅麝香珠?這不符合炫耀顯擺的心理邏輯。故而,薛寶釵佩戴紅麝香珠,並非是炫耀,恰恰是有意識地迴避“元妃額外賜禮”的事實。

另外,朱先生還指出,《紅樓夢》第7回“送宮花周瑞嘆英蓮”中,薛姨媽將宮紗花十二支送給賈家姊妹們佩戴,王夫人從旁勸說“留着給寶釵佩戴”,薛姨媽稱:“寶丫頭從來不愛這些花兒粉兒的”。既然薛寶釵不愛佩戴首飾,爲何又專門帶上了紅麝香珠呢?這不是心機女是什麼?

這種解讀真真是迂腐之見,薛寶釵佩戴紅麝香珠,恰恰是懂事的體現。

元妃賜禮,乃是恩賜,薛寶釵作爲受禮者,必須要表現出一定的感恩態度,這是基本禮數問題。而所賞賜的四件禮物中,鳳尾羅(一種絲織品)太過招搖,芙蓉簟(類似印有芙蓉花樣的涼蓆)無法帶出來,宮扇又太過輕浮,不足以表示對元妃賜禮的重視。

算來算去,只有紅麝香珠是適合戴出來的,而且物件又小,戴在手上不易被察覺發現,恰符合寶釵低調敦厚的作風。

諸君如若不信,且看薛寶釵佩戴紅麝香珠後的行動軌跡,她並不是滿園子亂轉,向別人炫耀元妃的賜禮,而是先後去了王夫人、賈母的住處:

紅樓夢中薛寶釵的紅麝串是怎麼來的?有何講究? 第2張

正說着,只見寶釵從那邊來了,二人便走開了。寶釵分明看見,只妝看不見,低着頭過去了。到了王夫人那裏,坐了一回。然後到了賈母這邊。只見寶玉在這裏呢。【寶釵往王夫人處去,故寶玉先在賈母處。一絲不亂。】——第28回

寶釵先後前往王夫人、賈母的去處,非爲炫耀,而是她對禮數規矩的遵守——元妃賜禮,寶釵必須通過一定的行爲表示自己的態度,而王夫人、賈母是賈家的兩位女主人,故而先佩戴紅麝香珠,後來拜訪兩位,這有何不妥?

若薛寶釵收了賜禮,沒有一點表示,那纔是真正的無禮之人。寶釵一向不愛花兒粉兒的裝飾,眼下卻爲了禮數周到,帶上了紅麝香珠,前來拜訪王夫人、賈母,讀之令人欽佩寶姐“山中高士晶瑩雪”的爲人作風,豈能視爲炫耀顯擺之舉?

故而,分析《紅樓夢》人物行爲,萬不可脫離時代,亦不可主觀臆想,而是要針對人物心理和實際的歷史環境來進行解讀,否則必然陷入隨意解讀之泥潭,得出非客觀、滿溢陰謀論的結論。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