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成語典故 > 誰身在曹營心在漢?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歷史人物

誰身在曹營心在漢?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歷史人物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2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東漢末年,劉備被曹操打敗。關羽爲了保護劉備的夫人被迫投降曹操。曹操對關羽關懷備至,送他宅院、美女、戰袍及寶馬,關羽還是無動於衷,一心想打聽劉備的下落。張遼問他爲什麼身在曹營心在漢,關羽說他與劉備有過生死誓言。

《三國演義》中沒有“身在曹營心在漢”這句話,而且此語可以指徐庶,也可以指關羽。關羽與劉備失散後,不得已降了曹操。曹操對關羽優禮有加,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賜爵。但關羽不爲所動,最後掛印封金,不辭而別,過五關斬六將,與劉備、張飛相聚。因而後人稱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這是民間流傳的俗語,在戲劇曲藝中能聽到。後來這句話常用來比喻人在某地心卻懷念異地的親人,也常用來比喻人在敵對雙方的某一方掛職,心卻嚮往另一方。

《三國演義》中說,曹操把關羽圍困在屯土山上,在張遼極力勸說下,關羽和曹操訂立了著名的“土山三約”:一、降漢不降曹;二、贍養劉備兩個夫人;三、一旦知道劉備消息,無論千里萬里赴湯蹈火也要投奔兄長。曹操最後答應了苛刻的條件。身在曹營的關羽還幾次提醒曹操,自己時刻沒有忘記故主劉備。後來又斬顏良、誅文丑,解白馬之圍報答曹操不殺之恩。關羽忠於劉備,忠於桃園結義的拳拳之心,在小說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三國志》裏關羽投降變節之說也就被巧妙地化解,反而留下一個著名典故,就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將關羽講義氣的形象推向極致的是《三國演義》中關羽在華容道義釋曹操的一幕,更令無數人蕩氣迴腸。

誰身在曹營心在漢?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歷史人物

徐庶是《三國演義》中一位足智多謀的人物,曾做過劉備的軍師。後因曹操假冒徐母筆跡致書徐庶,徐庶不得已離開劉備而回家與母親相聚。臨行前,徐庶曾向劉備表示:“縱使曹操相逼,庶亦終身不設一謀。”後來便有了一句歇後語“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表示始終保持沉默之意。

但徐庶卻是比關羽更合成語意義的人物,他在被迫“棄劉歸曹”後,爲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雖在曹營卻“終身不設一謀”,因此,徐庶纔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光輝典範。

通讀本《三國演義》上說,徐庶化名單福,聞玄德是仁德之主前去投靠,拜爲軍師,接連打了兩次漂亮的勝仗,還襲取了樊城,使劉備聲名鵲起,也讓劉備集團在逆境中看到了希望。可是好景不長,其身份被程昱識破,並設計將徐庶老母賺至許昌,又假借徐母家書逼徐庶就範,這就是俗語典故“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由來。

徐母被捉,史籍與演義皆同,所不同的是細節,《三國志·諸葛亮傳》曰:“俄而表卒,琮聞曹公來徵,遣使請降。先主在樊聞之,率其衆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爲曹公所追破,獲庶母。”

這段記載與“演義”有兩點不同。第一點,這時的諸葛亮已經在劉備陣營,說明“三顧茅廬”在徐庶辭劉之前。第二點,徐庶的母親並非曹操用計捉取的,而是在追擊劉備時俘獲的,說明此時的徐庶已經將老母接至劉備軍中或安排在樊城、新野居住,只是當時劉備的力量薄弱,實力不足以保護部下及家小,甚至連自己的家眷都差點被捉。

另外,魏略曰:庶先名福,本單家子。說明單福也不是化名,而是本名。單也不是姓而是出身寒門的意思,《三國演義》正是採用了《魏略》的記載將其化名單福,顯然是以訛傳訛。徐庶的原名應該叫徐福,因行俠仗義不得已改名,信史中也無曹操僞造徐母家書的記載。

徐母被捉後,徐庶急忙辭別劉備說:“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看來,徐庶侍母至孝,爲了盡孝連王霸之業都可以拋棄,說明徐庶是個視家庭比事業更重要的理智之人,只是可惜了徐庶的滿腹經綸。

誰身在曹營心在漢?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歷史人物 第2張

徐庶是位足智多謀又文武雙全的人物,年輕的時候,他隻身闖入仇家手刃仇人,武功可謂了得。後棄武從文,雖然出場很少,也是屢有建樹,曹操的頂級謀士程昱稱,徐庶之才十倍於己,當是肺腑之言。曹操正是看中徐庶的聰明才智可以爲己所用,纔想方設法將其賺至自己門下,曹操愛才心切,但是卻忽略了徐庶是一位真正的忠義之士。

徐庶投奔曹營後確實謹記諾言恪守誠信,即使在曹操將遭到毀滅性打擊的時候,也不願透露機密,只是採用了龐統的計謀避之而去。據《三國志》記載,當時與徐庶一起投奔曹操的還有一位石韜,諸葛亮北伐時,韜仕歷郡守、典農校尉,福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諸葛亮出隴右,聞元直(徐庶字)、廣元(石韜字)仕財如此,嘆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徐庶至曹營後的確沒有進獻任何針對劉備的計謀,諸葛亮之嘆恰好爲徐庶的“身在曹營心在漢”作了有力註腳。

另外,劉備是蜀國而不是真正的“漢”。關羽“降漢不降曹”只是“降”而不是“心在”。他心在劉備的“漢”,而非真正意義上的漢。而徐庶爲了家庭可以拋棄劉備集團,足見其心在真正的“漢”而非蜀國,並且他爲劉備舉薦諸葛亮,也算是仁至義盡。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