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成語典故 > 歷史典故之脣亡齒寒出自於哪裏?它的哲學道理是什麼?

歷史典故之脣亡齒寒出自於哪裏?它的哲學道理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4.6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這裏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脣亡齒寒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出處】左丘明《左傳·僖公五年》。

【解釋】亡:失去。嘴脣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比喻關係密切,利害相關。

歷史典故之脣亡齒寒出自於哪裏?它的哲學道理是什麼?

【歷史典故】

春秋時候,諸侯征戰不斷,晉國是當時一個較爲強大的國家,晉獻公想要擴充自己的實力和地盤,就找藉口說鄰近的虢國經常侵犯晉國的邊境,要派兵滅了虢國。可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着一個虞國,討伐虢國必須經過虞地。“怎樣才能順利通過虞國呢?”晉獻公問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說:“虞國國君是個目光短淺的人,只要我們送他價值連城的美玉和寶馬,他一定會借道,讓我們通過的。”荀息看晉獻公有點不捨得,就接着說:“虞虢兩國是脣齒相依的近鄰,虢國滅了,虞國也就如同囊中之物了,我們給虞國的東西不過是暫時存放在他們那裏罷了。”晉獻公聽了,覺得很有道理,便決定按荀息說的做。

虞國國君見到晉國送來的奇珍異寶,不禁心花怒放,就立即答應了晉國借道之事。虞國大夫宮之奇聽說後,阻止道:“虞國和虢國是脣齒相依的近鄰,相互依存,萬一虢國滅了,虞國也就難保了。俗話說‘脣亡齒寒’,借道給晉國萬萬使不得啊。”虞國國君說:“晉國這樣的大國,特意送美玉寶馬來,要和咱們交好,難道這點小忙咱們都不幫嗎?”宮之奇見國君不聽自己的意見,知道虞國離滅亡的日子不遠了,便帶着家人離開了虞國。果然沒多久,晉國消滅了虢國,隨後又滅了虞國。

歷史典故之脣亡齒寒出自於哪裏?它的哲學道理是什麼? 第2張

聯繫無處不在,讓我們不得不承認古人所提到的“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以及“脣齒之邦,脣亡則齒寒”。我們永遠無法忽視那些與我們息息相關的人、事、物,它們與我們就如同是一根線上的螞蚱,“一損俱損,一榮俱榮”。我們身處複雜的社會環境之中,要想謀求自身的安全與生存,首先必須找到與自己息息相關的勢力,與之結合起來,共同對抗強者,這樣才能實現自保,否則,必將成爲“受凍的牙齒”和“被殃及的池魚”。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