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成語典故 > 歷史典故之兵不厭詐出自於哪裏?它的哲學道理是什麼?

歷史典故之兵不厭詐出自於哪裏?它的哲學道理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這裏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兵不厭詐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出處】(戰國)韓非《韓非子·難一》。

【釋義】厭:嫌惡;詐:欺騙。作戰時儘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敵人以取得勝利。比喻在戰爭中要善於用計迷惑對方,也就是說,對敵人不能太講誠信,要使敵人防不勝防。

歷史典故之兵不厭詐出自於哪裏?它的哲學道理是什麼?

【歷史典故】

漢安帝在位期間,羌族部落經常侵擾漢朝邊境,有一次竟然把漢朝的武都郡包圍了起來,漢安帝忙任命虞詡率軍抵抗羌軍。虞詡率人連夜趕往武都郡,部隊到達陳倉、崤谷一帶時,被大批羌軍阻擋。虞詡見此情形,忙下令部隊停止前行,然後大造聲勢,說朝廷派的大軍隨後就到,到時就對羌軍前後夾擊。羌軍不知是計,便兵分四路搶掠糧草。虞詡見羌軍分散開來,就抓住時機,突破羌軍的防線,繼續向武都郡進發。

虞詡命令軍隊全速前進,每天行軍一百多裏,命令各隊士兵第一天挖兩個竈坑,並且以後逐日增加一倍。將領不解其意,問他說:“孫臏領兵作戰,每天減竈以迷惑敵軍;兵法說每日行軍三十里,可確保安全。我們每日加竈,一天行百里,都不合先人的規矩啊!”

虞詡回答說:“用兵打仗要根據不同的形勢,採取不同的策略。羌軍人多勢衆,士氣高昂,我們不能與之硬拼。如果我們行動緩慢,必會被羌軍趕上。兵不厭詐,製造假象才能迷惑敵人,當年孫臏減竈,是爲了佯裝弱小;如今我們加竈,是爲了佯裝強大。”

歷史典故之兵不厭詐出自於哪裏?它的哲學道理是什麼? 第2張

羌軍見漢軍每日加竈,以爲漢軍的兵力正在不斷增加,就不敢繼續緊追其後,虞詡的軍隊才能安全地進入武都郡。虞詡又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指揮作戰,大敗羌軍,使動盪的武都郡最終安定下來。

誠信是我們想要追求的最美好的人際關係狀態,但我們也無法避免會遭遇詭詐。討厭詭詐而平平實實行事,是君子的本色;但不識詭詐陷入別人的奸謀中,是要被人譏笑的,更嚴重的還有可能會對自己產生威脅。生活在現實社會中的我們,不應該總是沉浸在誠信的“烏托邦”中,應認清現實,以一種冷眼旁觀的態度看待世間的詭詐,自己固然不能成爲實施詭詐的始作俑者,但最起碼也要保證自己不淪爲詭詐的犧牲品。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