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傳統文化 > 普米族農業 普米族農業發展史簡介

普米族農業 普米族農業發展史簡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普米族的社會經濟,是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爲主的小農經濟,農業是普米族社會經濟的主要生產部門。在封建領主制時期,社會生產力發展較緩慢。普米族在長則的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生產經驗,與周圍的漢、白、摩梭等民族同處於犁耕農業階段。

農業生產工具主要有:犁、鋤、刀、鐮、斧等。

其它生產工具還有用來打稗子、燕麥。蠶豆、青棵、四季豆等的連枷,用來打養子的短棒及釘耙、木鋤、竹背鬥、簸箕、篩子、風箱、石磨、木石臼、木錘等。以上農具,木質的一般農家都能自制,鐵質的大多購於外族或外地。

普米族大多居住在半山區和山區,耕地有水田、旱地和山地三種,以山地爲主。種植農作物因地而異,有:水稻、青棵、玉米、燕麥、馬鈴薯。大麥小麥。四季豆、黃豆等等。水田種植水稻、稗子、大麥、小麥、蠶豆、碗豆;旱地產玉米、四季豆、黃豆、馬鈴薯等;山地種養子。燕麥及麻等,作物一般年收二季,有的只收一季。

在普米族種植的農作物中,玉米播種面積約60%以上,爲普米族的主糧,也是釀酒和飼料的主要原料。品種有黃包穀、乾子黃、馬牙、花包穀、大白籽、糯包穀、二白籽、小白籽等,稻穀次之,品種有白紅、糯麻四種。

普米族農業 普米族農業發展史簡介

普米族旱地實行輪作休耕制,其輪作方法有三種:一是第一年小春種蠶豆,第二年種玉米,第三年複種蠶豆;二是第一年大春種玉米,第二年種蠶豆,第三年種玉米,第四年種小麥,在輪種中插種豆科植物,能增加氮肥養分,作物收成好;三是第一年種小麥,第二年種玉米,循環進行。爲保證主食來源,此種耕作方式應用較普遍。

在永寧地區,旱地一般第一年種稗子,第二年種小春,第三年換種燕麥。間種,又叫套種,是在同一塊地裏每年間種兩種或兩種以上作物,提高土地利用率,一般羣衆多數是在田邊地角或玉米地栽種南瓜。黃豆、向日葵等。在農業生產中,普米族常用綠肥、廄肥、草灰肥等,一般不施人糞。

農事活動安排和勞動力分工:普米族有自己的農事曆法,他們根據海拔地勢差異,氣溫雨量的變化,結合觀察花開、鳥鳴、下雪等物候徵兆,合理地安排一年四季的農事節令和生產程序。

農業勞動以個體小家庭爲單位,進行集體生產,男女老少之間有性別年齡的自然分工,成年男子擔任犁地、收割、製作農具。砍柴、打房板、狩獵、趕馬、經商等,婦女參加田間平地、積肥、放水、薅除、收割外,還承擔推磨。煮飯、紡織、飼養牲口等繁重的家務勞動。老年人在家編織籮筐等用具,兼管幼兒。年齡稍大的兒童守護莊稼、協助搬運,平時負責放牲口。農忙季節,羣衆中有互換工的習慣,主要在缺乏耕牛和勞動力的農戶之間進行,不計報酬。

普米族的蔬菜有白菜、青菜、菠菜、芹菜、蔥、韭菜。圓根、蘿蔔、苕(薯)、黃瓜、南瓜、茄子、辣椒、大蒜等。經濟作物有:大麻、向日葵、油菜等。經濟林木有:犁、核桃、花紅、黃果。石榴。花椒、樟木子、漆樹等。

普米族農業 普米族農業發展史簡介 第2張

新中國建立以後,由於大力興修水利,改良土壤,坡地改梯地,推廣使用化肥、農藥、地膜,改良農作物品種。農業科技的推廣使用,使廣大普米族地區的農業生產得到穩步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以區內普米族聚居的寧蒗縣爲例,1999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現價)達24 415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現價)12 271萬元,鄉鎮企業總收人 14 412萬元,地方財政收人 1338萬元,職工平均工資6 741元,農民人均純收人424元。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