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俗話說民以食爲天 唐朝是如何解決糧食問題的

俗話說民以食爲天 唐朝是如何解決糧食問題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真的瞭解唐朝糧食問題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唐朝時期,國泰民安、萬朝來賀其實糧食在其中扮演了舉足若輕的角色。唐朝的統治階級們認識到了糧食對於百姓的重要性,其的統治思想中意識到民生的根本是使得百姓可以吃飽,其把糧食安全上升到國家安全的高度,雖然沒有直接提出糧食安全這個概念但是其切實在履行想要社會實現穩定就要實現糧食的安全。

唐朝統治階級鼓勵百姓種植,採取了科學的種植不僅堅持不奪農時,還採取輕搖賦稅的辦法保障農民可以在最合適的時間進行農業生產。糧食的安全關係着國家的安全,唐朝反思隋朝的滅亡之殤,以三年之蓄爲標準鼓勵人民手中積極存糧,並且還派遣地方官員進行檢驗,認爲百姓手中糧食的數量決定國家的興衰。

俗話說民以食爲天 唐朝是如何解決糧食問題的

一.唐代重視糧食,把糧食安全上升到國家安全的高度等提出了很多重要思想

1.唐代統治者思想中民生之根本就是真正解決人民的吃飯問題

唐朝統治者從隋朝手中奪得政權初初建立起王朝的時候,經濟凋敝、百姓苦不堪言,怎麼樣讓人們吃飽飯成了唐朝統治階級迫在眉睫的問題。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思想中,天下萬物都有着其的根本,人民是國家的根本,而冷了有衣服穿餓了有食物吃是人民的根本。

也就是說李世民認爲只有真正做到使得百姓有衣服穿,有食物吃纔可以真正解決民生問題,治理好國家。唐代名臣陸贄曾經很直接地表示如果想要很好統治國家卻不善待百姓,那麼國家自然是沒有辦法長久;而想要善待百姓,卻沒有辦法餵飽他們,那麼就做不到善待。

甚至杜佑直接把古人一直強調國家治理的三個基本要素:土地、人民、政事中的政事直接改成了糧食,他明確地表示,想要很好地統治國家,就要做到教化百姓,而教化百姓的根本就在於讓百姓吃得飽穿得暖。足可見在於唐代統治階級心裏糧食佔據了舉足若輕的地位,甚至不斷地重申糧食是民生之根本。

俗話說民以食爲天 唐朝是如何解決糧食問題的 第2張

2.唐代把糧食安全上升到國家安全的高度,認爲想要穩定社會就要實現糧食安全

雖然我們這裏提出的糧食安全=國家安全,但是在唐朝時期統治者並沒有直接提出糧食安全這個概念,可以我們縱觀其對於糧食的態度可以發現其實唐朝的統治者切實地把糧食上升到了國家安全的高度,比如說唐代開國皇帝李世民的眼中糧食就是他政權得以維繫的一個根本。

甚至直接警告自己和臣子們表示國家的根本是人民,而人民最看重的就是糧食,一旦失去足夠的糧食供應那麼國家必將亡。唐代名臣魏徵也提出陶唐、成湯的時候並不是沒有災難憂患但是卻被世人稱之爲賢德之人是因爲其面對災難的時候積極面對,注重民生的原因。

俗話說民以食爲天 唐朝是如何解決糧食問題的 第3張

而貞觀年間的時候,雖然災難也頻發但是沒有一家人逃亡;一個人抱怨是因爲統治者愛惜百姓,百姓有食物,但是近年來百姓特別是關中的百姓疲於徭役等一系列事情使得其生活漸漸不易,最重要的是水旱又導致糧食歉收,這就會使得統治者漸漸失去民心。

除此之外,李翱也曾經把國家的安危、政權的穩固和糧食的生產結合在一起對統治者提出警告,其表示:一個政權想要得到人民的支持最主要的是要做到豐衣足食,一旦做不到那麼人民就不願意爲這個政權出力,甚至對這個政權滿心仇恨要推翻這個政權。

俗話說民以食爲天 唐朝是如何解決糧食問題的 第4張

3.唐代科學種植,重視糧食生產卻並不奪農時;採用輕搖賦稅保障糧食得以生產

我們發現唐代注重科學種植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就表現在其重視糧食的生產卻遵循種植的合適時間,不奪農時。農民是靠天吃飯的,其遵循着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有着嚴格的種植時令。唐朝開國皇帝多次強調不奪農時的重要性,其後唐代歷屆皇帝也不斷重申其的重要性,多次頒下詔令要求地方官吏把握時機。

比如說唐玄宗曾經就頒下法令要求地方的官吏一定要重視農耕,把握住春耕的時機,勸導鼓勵百姓積極投身於農業生產之中去。唐代宗甚至還頒下詔令要求地方長官要對一些特別貧窮的人家貸款錢財使得其可以及時趕上農時進行耕作。

俗話說民以食爲天 唐朝是如何解決糧食問題的 第5張

另一個方面就是就是表現在輕搖賦稅保證糧食可以得到正常的生產,唐太宗曾經明確地表示,他想要使得天下的人都實現富貴就要做到不奪農時、輕搖賦稅。

李翱曾經闡述了輕搖賦稅對於科學種植的好處,其表示輕搖賦稅不僅僅可以鼓勵人民投身於農業種植之中,增加國家的糧食總產量從而使得生產得以發展從而增加政府收入,還可以幫助統治者得民心,維護王朝的統治。

俗話說民以食爲天 唐朝是如何解決糧食問題的 第6張

二.唐代推行糧食藏於人民手中的思想,糧食的充足給予人以強烈安全感

1.唐代重視糧食,把“三年之蓄”作爲標準,鼓勵人民手中藏糧

在唐朝時期把因爲“三年之蓄”作爲衡量糧食儲備充足的標準,唐代政府很重視糧食的儲備是否滿足條件,比如說唐玄宗曾經讓相關部門統計天下各個糧倉的糧食儲備,所有沒有滿足“三年之蓄”的糧倉就需要在糧食收成的時節按照當時糧食價格一兩錢買進補足三年之蓄的數目。

但是其實“三年之蓄”並不是一個小數目,這樣的目標其實很難達到,政府往往會選擇退而求其次讓百姓遵循存儲一年的糧食。比如說,唐玄宗曾經就下詔令要求百姓就算做不到存儲三年的糧食,也要存夠一年的糧食。

在詔令中其還明確地表示存糧不可以隨便就吃掉,存糧是爲了應對不時之需,地方長官要親自去各家各戶檢查各個家庭是否有存糧。雖然這樣的存糧思想並沒有在唐朝得以真正的落實和完全的實施,但是我們不可以否認其的優越性。與此同時,政府鼓勵人民手中藏糧的思想有着一定的優越性。

俗話說民以食爲天 唐朝是如何解決糧食問題的 第7張

2.唐代把百姓手中的糧食數量和國家的興衰聯繫在一起,認爲百姓足則國家足

唐太宗推翻隋朝的統治建立起唐朝的時候,深刻地反思了隋朝滅亡的原因,其發現隋朝到了末年的時候,人民已經到了易子而食的地步,國家手上卻還存儲有大量的糧食。唐太宗痛斥隋文帝不愛心自己的百姓卻執着於國家糧倉是否糧食充足,隋煬帝昏庸無道奢靡成性,其認爲正是國家充足的糧食儲備奠定了隋王朝滅亡的基礎。

認識到這一點的唐太宗不斷地思考,提出把糧食存儲在國家的手中不僅不利於王朝的統治反倒會使得王朝走向滅亡,隋王朝百姓吃飯成了大問題而糧倉的食物充盈無比卻不開倉放糧,隋煬帝時期的國家糧倉中糧食的數量可以供養全國百姓五六十年使隋煬帝其日漸奢侈,卻枉顧民生。所以國家糧倉的充盈不僅不會爲統治助力,還會使得國家以滅亡收局。

俗話說民以食爲天 唐朝是如何解決糧食問題的 第8張

這一想法使得唐代初期的君主多是主張輕搖賦稅,讓百姓手中有足夠的糧食。唐朝著名宰相曾經就明確地提出真正擅長存儲糧食的統治者會把糧食存儲在百姓的手中,其實這和我們現在增強人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有着異曲同工之妙。白居易曾經就提出,作爲一個統治者不是不可以追求財富,而是百姓手中有了錢,國家自然就不會貧窮。

陸贄更爲深入地探討了這個問題,其表示古人們所說的六年、九年之儲不僅僅包括了國家糧倉的糧食,其中也把百姓手中的糧食包含在了其中。可是到了後來,人們卻漸漸曲解了存儲糧食的意思,一味地把糧食存儲在國家的手中。一旦旱災水災等自然災害出現,百姓手中又沒有存糧可以幫助其渡過難關,這就使得其對這個國家這個政權失望,從而這個國家這個王朝就會走向滅亡。

除此之外其還進一步論述了唯有百姓富有國家纔可以真正算的上是富足的,其把百姓存儲糧食的多少和國家的興衰聯繫在一起。

俗話說民以食爲天 唐朝是如何解決糧食問題的 第9張

三.結語

一個國家,一個王朝的興衰和統治者管理的思想有着莫大的關係。其實百姓的心很簡單,在誰的統治下其可以安居樂業、吃飽喝足,其就會真心的臣服於那個人或是那個政權的統治。我們不難發現盛唐之所以被稱爲“盛”和當時統治者對於糧食的態度有着莫大的關係。

在唐朝時期,面對糧食生產這個問題,統治者沒有站在百姓的對立面,而是正確地行使着其的權力,爲糧食生產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保障,採用輕搖賦稅等的方式鼓勵更多的勞動者投身於農業生產之中的同時也通過一系列如興修水利、組織生產等管理方式推動農業生產的發展,採用最科學的耕作思想,不奪農時使得農民可以大豐收。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