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傳統文化 > 探索梳子的演變過程,梳子背後蘊藏着怎樣的文化?

探索梳子的演變過程,梳子背後蘊藏着怎樣的文化?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8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梳子,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小編爲各位介紹一下相關的歷史事蹟。

在當今,梳子可以說是人人必備的起居物件兒,以木梳或塑料梳爲主,製作精美用材考究的梳子還成爲禮物往來的佳品,而對於梳子上承載着的文化,很多人倒是說不清了,最爲人所知的便是那“三梳美言”了,少數地區在女子成婚時,依舊保留着長輩爲其梳頭的習俗,一邊梳理一邊唸唸有詞:一梳梳到尾,二梳白髮齊眉,三梳兒孫滿地。

探索梳子的演變過程,梳子背後蘊藏着怎樣的文化?

但其實,梳子自古便有,甚至比之前所說的帽子、牙刷等東西的歷史更爲悠久,《孝經》雲:“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古人對“髮膚”是十分重視的,也因如此,歷代均製作了大量梳理頭髮的梳和清理頭髮的篦,其中梳齒較爲鬆疏,篦齒則更加緊密。《釋名釋首飾》中說:“梳,言其齒疏也。篦,言其齒細相比也。”又《說文解字》雲:“櫛,梳篦之總名也,從木節聲。”

自梳篦產生起,便被賦予了各種各樣的寓意以及豐碩的哲學與社會學意蘊。因頭髮又被稱爲“青絲”同“情思”,而梳理頭髮的梳子則成爲了男女相思定情的信物;而梳齒分明,又被古時文人喻作人才的本領和能力以及國家政治的管理。

探索梳子的演變過程,梳子背後蘊藏着怎樣的文化? 第2張

上古時期:魚骨演變成梳,初有插梳之俗

梳子在歷史上出現非常早,最早的骨梳出土於,距今6000年的劉林遺址,而關於其起源,有傳說表示是來自於黃帝的王妃方雷氏,《百家講壇》名人紀連海老師在文化中國上證實了這一點,方雷氏對中華民族的一個重要貢獻就是發明了梳子。

傳說方雷氏爲了幫助族內女子打理頭髮,經常將手指弄破,一日,受魚骨啓發,便把魚骨切成小段來代替手指梳理頭髮,後又讓匠人仿照魚骨形狀用木頭製成了第一把梳子。

華夏文明始於炎黃時期,而第一把梳子也在那時便誕生。

在早期考古中所發現的梳子,無一例外都出現在墓主人的頭部位置,其材質多爲骨質,也有少部分的象牙、玉石,這些梳子的梳背通常雕刻有精美的紋飾。在史前時代製作這樣的梳子是很不容易的,因此不是一般人都能擁有的,在一定程度上,彰顯了墓主人特殊的身份。

1959年山東省泰安市大汶口墓中出土的梳子便位於墓主人的頭部,通過對其服飾和頭部的復原研究,可以看出梳篦產生之後,除了其梳理頭髮的作用,也被當時的女子插在頭髮上充當髮飾,最早的插櫛之風或始於此時。

探索梳子的演變過程,梳子背後蘊藏着怎樣的文化? 第3張

夏商周時期:貴婦隨身之物,雕飾紋理更豐富

在夏商周三代時期,貴婦人已開始用玉梳或骨梳來梳理頭髮。《禮記》中記載“十有五年而笄”則是說女子在十五歲行成年笄禮,即盤發插簪,當然也少不了梳篦的參與。

而在女子出嫁時,梳篦也成了必不可少的陪嫁之物。

1976年,在殷墟婦好墓考古中出土了兩把玉梳,還有一把骨梳,梳背上雕刻皆獸面紋,一臉兇相,想必應是婦好心頭之好。

探索梳子的演變過程,梳子背後蘊藏着怎樣的文化? 第4張

三代時也有青銅梳、木梳和竹梳,一般普通百姓使用,但很少有實物傳世。

周朝的文獻也常提及梳子,詩經中“玉之瑱(tiàn)也,象之揥(tì)也”中的“揥”這是類似於梳子的首飾,猜想是由梳子演變而來的“偏裝飾型梳子”。

戰國時期:材質及雕紋更加豐富,梳子的養生功能被重視

戰國時期,梳篦延續着新石器時代以來豎長方形的造型,變化主要體現在製作材質的不斷豐富、梳背雕鏤的更趨精美以及梳齒的日益細密上。

2004年陝西曆史博物館徵集到一件造型別致的骨質梳篦,由梳背與梳齒兩部分組成,梳背雕刻頭相背、身相連的雙龍形象,梳背下端與梳齒上端均有鑽孔,可能由榫卯方式連接,梳齒雕刻細密。

此時,人們對梳子的認識不僅僅限於頭髮的梳理上,還對其養生作用頗爲重視,這種認識一直延續至唐宋,直到現在。

《黃帝內經·靈樞》有一種說法:“皮膚堅而毛髮長。”如出現“折毛”現象,健康就可能出問題了。

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養生方》亦稱:

櫛頭理髮,欲得多過,通流血脈,散風溼,數易櫛,更番用之。

大概意思是,每天多梳頭,可疏通血脈,去病強身。唐朝名醫孫思邈也曾提出:“發宜常梳。”

宋朝最注重養生的文學家陸游幾乎梳不離身,他在《雜賦》詩中稱:“覺來忽見天窗白,短髮蕭蕭起自梳。”陸游心情不好時也會梳頭:“客稀門每閉,意悶發重梳。”

明朝《攝生要錄》中亦有相關記載:發多梳,去風明目,不死之道也。

直到現在,也有梳頭緩和用腦過度,改善頭皮的說法。

秦漢:梳背形狀變化,成爲起居常用之物

秦漢時期,梳篦的造型基本以楚式風格爲主,迴歸簡約,而梳背造型從之前的“方長型”而變爲更容易上手的半圓型。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所出木梳篦,梳背爲半圓形,梳背與梳齒間飾四道弦紋,梳齒細密且平整,通體髹紅漆,造型簡潔規整。

《禮記》中記載:“雞初鳴,鹹盥漱,櫛縰,笄總,衣紳。”可見當時,“櫛”即梳篦,已經成了人們生活起居中很重要的工具。

而對於梳洗,也十分有講究,不同的頭髮狀態,甚至需要選擇不同材質的梳子,《禮記.玉藻》中有記載:沐稷而靧粱,櫛用樿櫛,發晞用象櫛。

即是說,用淘稷的水洗頭髮,用淘高粱的水洗臉,溼發用樿木梳梳理,幹發容易滯澀打結,則要改用質地細膩的象牙梳。

探索梳子的演變過程,梳子背後蘊藏着怎樣的文化? 第5張

魏晉:梳篦技藝日漸成熟,常州梳篦後世聞名

到了魏晉時期,梳篦製作工藝得到了快速發展,常州梳篦製作工藝技藝形成於此時。

至後世,在元代,常州梳篦就成爲了出口商品之一,清代乾隆皇帝六下常州,當時常州西門和南門家家從事梳篦生產,乾隆隨口說道:“南門街上木梳多,西門花市街上篦箕多,花市街就叫‘篦箕巷’罷”。“篦箕巷”由此得名,南門則以“木梳街”爲地名。

到如今,常州梳篦依然馳名中外。

唐宋:插櫛再次流行,詩詞中的梳篦涵義更爲豐富

到了唐宋時期,插櫛之風達到極盛,梳子成爲裝扮的重要組成部分。

唐代詩人元稹對此形容道:

滿頭行小梳,當面施圓靨。

在唐代傳世畫作中,也清晰地描繪了唐人插梳的樣貌,有的插在髮髻前,有的插在髮髻後,亦或是中間、兩側,沒有固定的位置。

探索梳子的演變過程,梳子背後蘊藏着怎樣的文化? 第6張

在衆多唐墓考古發掘報告中可以看到,插梳的例子數不勝數,

例如,《西安西郊隋李靜訓墓發掘簡報》中提到,墓主人頭部位置就發現有一枚木梳。宋代王讜(音黨)在《唐語林·補遺二》中記載:

長慶中,京城婦人首飾,有以金碧珠翠,笄櫛步搖,無不具美,謂之'百不知'。

從現在所發現的唐代梳子來看,其梳齒的做工,是不適合用來梳頭的,更多是作爲頭飾而被製作。

唐末五代,直至宋時,仍然流行插梳之風,絲毫不遜色於大唐。曾一度流行一種冠梳,寬大無比,十分奢華。

司馬槱在《黃金縷·妾本錢塘江上住》中有描述:

斜插犀梳雲半吐,檀板輕敲,唱徹黃金縷。

王栐《燕翼貽謀錄》中也有記載:

仁宗時,宮中以白角改造冠並梳,冠之長至三尺,有等肩者,梳至一尺。

其冠和梳過分追求寬和大,攀比奢侈。宋仁宗很頭疼,不得不下禁令,約束婦女們這些爭奇鬥豔的行爲:

皇祐元年十月,詔禁中外不得以角爲冠梳,冠廣不得過一尺,長不得過四寸,梳長不得過四寸。

當然,平常人家的梳子就很普通了,王處直墓壁畫和浮雕上的婦女,頭上中間或側邊都插有一把梳子做裝飾。

探索梳子的演變過程,梳子背後蘊藏着怎樣的文化? 第7張

此外,唐宋興詩詞,詩風漫漫,浸習傳詠,吐吶於心,自是一種社會風氣。而梳篦作爲人們日常必需之物,更是多次出現在詩詞作品中,多表愁思情愫,如白居易《逢舊》詩中“我梳白髮添新恨,君掃青蛾減舊容”;秦韜玉詩《貧女》中“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薛逢《宮詞》詩中“雲髻罷梳還對鏡,羅衣欲換更添香”;以及元稹《恨妝成》詩“滿頭行小梳,當面施圓靨”。

唐代史學家吳兢,以梳髮爲喻,提醒皇帝多納諫:

帝王之德,莫盛於綱諫。朝有納諫,猶發之有梳。

北宋文學家和史學家宋祁更是把梳子的哲理思考上升到了國家政治的高度:

櫛之於發,不去亂不能治髻;法之於人,不誅有罪不能完善人,此謂損之有益。

不論是在詩風漫漫的唐代,還是在詞性悠揚的宋朝,梳子不單是梳理的工具,而傳遞了不同時代人們不同的生活習俗、千姿百態。

在文人士大夫的口中,更是成爲了直言進諫的託物,梳子所承載的文化也因此變得更爲豐富,更爲凝重。

明清:梳篦各司其職,材質造型趨於完備

明清時期,梳篦有了長足的發展,各種材質、造型、裝飾技法均趨於完備,這從故宮所藏清皇室使用的琳琅滿目的什錦梳篦即可見一斑。

金、銀、玉、琉璃、木、竹各種材質的梳子涌現,相傳,慈禧更是用藥材木製成的梳子日夜梳頭。

此外,根據用途,梳子形狀也有了更細緻的區分,扁長的拱形梳用來大面積疏通頭髮,中型的月牙梳用以梳理兩邊及燕尾,梳理髮梢及鬢髮時則用八字形小梳,梳齒極細密的兩面梳則可以用來篦去頭皮污垢,衆多梳篦各司其職。

探索梳子的演變過程,梳子背後蘊藏着怎樣的文化? 第8張

到了近現代,梳篦逐漸簡化,其上的雕飾以及裝飾作用慢慢變得不那麼重要,人們更注重梳子的實用性而非裝飾性,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傳統思想的解放,洗頭成了常有的事情(古時人們不輕易洗頭),原本用於清潔毛髮的篦也慢慢消失,梳子成了人手必備的工具。

總的來說,縱覽梳篦數千年來的演變過程便不難發現,小小的梳子上面不僅承載着傳統文明的發展與演變,和中國人民的審美、製造工藝的進步與提升,也是文人士大夫精神的載體,古人以梳子爲喻,討論治國安邦的大學問,這也使梳子的內涵達到了新的高度。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