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探索左良玉矛盾的一生,他叛徒般的人生選擇背後隱藏着什麼祕密?

探索左良玉矛盾的一生,他叛徒般的人生選擇背後隱藏着什麼祕密?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左良玉,明末清初時期景陵,官至平賊將軍、太子少保,封寧南侯。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提到左良玉,略通明史的人,特別是晚明史或南明史的人,肯定都有所耳聞,畢竟他是明末一個響噹噹的大人物,可以說是南明的一哥。因此,不少人甚至可能還對他的事蹟耳熟能詳。

談到對他的評價,我們翻閱資料,很容易發現好壞參半,爭議很大。這是因爲有人說他是英雄,有人說他是土匪,還有人說他是叛徒,確實在他身上,我們可以看到英雄的一面,也有土匪的一面,還有叛徒的一面,於是有人就說他的人生比較矛盾複雜。

這些論述有理有據,各有道理。但僅僅看到左良玉矛盾複雜的人生,似乎並不足夠,讓人意猶未盡。我們還需要理解左良玉身上那些英雄般的,土匪般的或者是叛徒般的人生選擇的背後究竟隱藏着什麼祕密。這就是作就本文的契機。

英雄事蹟

左良玉自幼就是一個孤兒,在叔父的養育下成長。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是,他勇猛,擅長左右開弓,而且智謀多,能夠得到士卒們的歡心,所以戰輒有功。

探索左良玉矛盾的一生,他叛徒般的人生選擇背後隱藏着什麼祕密?

1628年—1631年,左良玉鎮守遼東,屢立戰功。隨着時間的發展,到1632年,農民軍的勢力已經十分迅速,他們已經從陝西進入了河南,形勢危急,左良玉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爲什麼說他勇敢?

崇禎十一年(1638年)正月,張獻忠假借官方的旗號襲擊南陽地區,屯軍於南關,左良玉剛到就看出了異端,張獻忠知道事情敗露立馬逃跑,左良玉射了兩箭,射中張獻忠的肩膀,一陣刀光劍影,張獻忠滿臉是血,差一點命喪九泉。爲什麼說他有智謀?

同年,張獻忠請求投降,左良玉知道他是僞降,並請求直接攻擊,但是總理熊文燦卻不允許。結果呢?次年七月,張獻忠在經過一年的休整之後,便又再次叛去。有人說這是因爲熊文燦本來就是一隻菜鳥,這無法證明左良玉的智謀,那麼我們接着往下看。

崇禎十三年(1640年)春,督師楊嗣昌計劃讓陝西總督鄭崇儉率賀人龍、李國奇從西鄉進入四川,而令左良玉在興平駐軍,另派其他偏將追繳,左良玉不從。一番爭論之後,左良玉還是堅持主見。

結果呢?瑪瑙山之戰,農民軍大敗,左良玉斬殺了掃地王曹威、白馬等天王等不少農民軍將領,張獻忠逃到其他山中,他的妻妾也被擒拿。明史記載“是役也,良玉功第一。事聞,加太子少保。”

土匪行爲

如果有的人僅憑以上戰功就論證左良玉是一個英雄,那麼這隻能怪他們“讀書太少,而想得太多”。崇禎十年(1637年)正月,《明史》記載:

應天巡撫張國維三檄良玉入山搜剿,不應,放兵掠婦女。屯舒城月餘,河南監軍太監力促之,始北去,賊已飽掠入山矣。

放任農民軍以山爲巢大掠百姓而不顧也就算了,自己的兵也沒閒着,而是在舒城囤居,任由自己的士兵劫掠婦女。這種行爲難道和土匪所作所爲又有什麼區別呢?

探索左良玉矛盾的一生,他叛徒般的人生選擇背後隱藏着什麼祕密? 第2張

之後,淅川陷落,左良玉也並未施救,農民軍東下,攻擊六合、天長,分掠瓜洲、儀真,甚至攻破盱眙,左良玉不僅堅決不肯去救,而且命令中州的士大夫一起上疏挽留自己。

崇禎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攻打襄陽,左良玉不敢迎戰便退兵到了武昌,當他向楚王索要物資未果之後,他就放縱自己的士兵劫掠,火光把整個江面都照亮了。驛傳道王揚基奪門出,左良玉“掠其資,並及其子女。”將近一月之後才離去。

叛徒體現

崇禎十三年(1640年),張獻忠敗走的時候,左良玉其實已經追上了,這時張獻忠派自己的部將馬元利帶着很多寶貝跟左良玉說:

獻忠在,故公見重。公所部多殺掠,而閣部猜且專。無獻忠,即公滅不久矣。

左良玉便被說得心動了,放了張獻忠歸去。崇禎十七年(1644年),大明王朝以崇禎皇帝的吊死煤山而告終。之後,福王在南京稱帝弘光,左良玉晉升爲候。

由於當時左良玉“兵八十萬,號稱百萬”,所以等到後來監軍御史黃澍便仗着他的勢力,頂撞了馬士英和阮大鋮的時候,皇帝派人來逮捕黃澍,左良玉依然選擇則留住黃澍不放。

探索左良玉矛盾的一生,他叛徒般的人生選擇背後隱藏着什麼祕密? 第3張

順治二年(1645年),黃澍借“北來太子”一事,激發大家的怨氣公報私仇,召集三十六營的將士結成聯盟。最終造成的結果是:

良玉反意乃決,傳檄討馬士英,自漢口達蘄州,列舟二百餘里。

缺乏信仰

談到信仰,不少人感覺這個詞深奧難懂,博大精深。《現代漢語大辭典》對信仰的解釋是:對某人或某種主張、主義、宗教極度相信和尊敬,拿來作爲自己行動的榜樣和指南。

在左良玉所處的封建社會,這種信仰其實指的就是儒家思想裏的仁、義、禮、智、信等德目。而具體到左良玉身上,我們則很容易發現,左良玉是一個缺失信仰的人,而正是他的種種信仰的缺失,造就了他矛盾而又複雜的一生。

1368年春,明太祖朱元璋歷盡千辛萬苦建立了大明王朝。到了崇禎元年(1628年),經過兩百多年的風吹雨打之後,這座大廈從裏到外都已經病入膏肓。

探索左良玉矛盾的一生,他叛徒般的人生選擇背後隱藏着什麼祕密? 第4張

從裏面看,農民軍起義已經如火如荼,星星之火即將發展成燎原之勢;從外面看,早在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立後金,脫了明朝的統治,而且發展迅速,與明朝的戰爭多是以勝利告終,大清王朝的建立已經指日可待。

這是左良玉所處的時代背景。生逢亂世,他有勇有謀,所以能夠多次挫敗農民軍創造了不少所謂的英雄事蹟。既然他是朝廷命官,拿着朝廷的俸祿,奮勇殺敵本來分內的事情,他的所作所爲,不過是謀以糧稻,與忠君愛國的信仰談不上什麼關係

如果這麼說好像有些牽強,那麼他三番五次地拒絕崇禎皇帝以及其他上級的詔書,則顯得有些過於跋扈。而南明王朝建立之後,左良玉最終選擇東去造反,則是他大逆不道的鐵定證據。這樣看來,我們能說他“忠”嗎?

說到仁,左良玉也是差之甚遠。他曾三番五次地縱容自己的士兵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可惡程度甚於土匪。我們能說他“仁”嗎?

即使對待曾經有恩於他的候恂,在危難之際,他竟然“畏自成,遷延不至”,醫治後恂遭到了罷官問罪,我們能說他“義”嗎?

再說孝道,《明史》說他從小是孤兒,養於叔父之家,但是即便他們遭到滅門,左良玉也沒有爲叔父一家報仇雪恨的零星記載。甚至爲了自己的榮華富貴,放過了賊軍頭目張獻忠。即使沒有一種認賊作父的感覺,但是我們能說他“孝”嗎?

因此,從總體上看,左良玉不忠、不孝、不仁、不義,封建社會的這些文化信仰他幾乎完全缺乏,正是缺乏了這些信仰的支撐,他的行爲才顯得矛盾複雜,爭議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