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傳統文化 > 爲什麼古人書法作品中常有錯別字?其實只是被時代淘汰的舊時寫法!

爲什麼古人書法作品中常有錯別字?其實只是被時代淘汰的舊時寫法!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爲什麼古人書法作品中常有錯別字?其實只是被時代淘汰的舊時寫法!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喜歡旅遊的朋友會經常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好多名勝古蹟的牌匾或碑文居然都有錯別字。這些字不是缺一筆就是多一筆。

面對這些所謂的錯別字,人們常以迷信解釋。今天我們就拋開迷信,來爲大家解惑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碑林

爲什麼古人書法作品中常有錯別字?其實只是被時代淘汰的舊時寫法!

西安碑林的匾額出自於清朝名臣林則徐之手。他當時因爲鴉片戰爭的決策失誤,被道光皇帝下令革職併發往伊犁。在途經西安時,林則徐寫下了今天很多人都倒背如流的2句詩: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但在寫詩之前,林則徐認真寫下了“碑林”二字。其中的碑卻似乎少了一筆。這被不少人覺得這是在低調的發泄心中不滿。碑字頭上少了一撇,寓意着自己因各種原因而丟了烏紗帽。

但其實,碑右半邊的“卑”,其小篆寫法本就是上方爲“甲”。至於加一撇的常態,都是後來演變的結果。古代書法家在寫作時,卻往往喜歡寫最原始的字體,以其文化底蘊進行順其自然的裝逼。

爲什麼古人書法作品中常有錯別字?其實只是被時代淘汰的舊時寫法! 第2張

荷花港觀魚

爲什麼古人書法作品中常有錯別字?其實只是被時代淘汰的舊時寫法! 第3張

與西安碑林同理,位於杭州的“花港觀魚碑”出自康熙皇帝御筆。但魚字底下卻是三點。有人認爲是因爲康熙信佛,有好生之德,所以避免在寫魚字時用四點。由於四點經常被用來代表“火”,多少有點烤魚的意味在裏面。於是有意少寫了一點,弄成帶“水”含義的三點。

這種理解的失誤之處,在於魚字中的四點與通常意味火的熱、烹、燃等字都不同。從文字演變角度來說,它最初的造型類似一條魚的尾巴。從小篆變成隸書後,纔開始寫作四點底。但在一些漢朝文獻中,也有寫成兩點或三點的情況。到了草書,甚至可以直接寫成現代簡體式的一橫。

所以,康熙皇帝寫的三點底的魚並不是錯別字,也不是迷信說法中所謂的故意少寫一點。

爲什麼古人書法作品中常有錯別字?其實只是被時代淘汰的舊時寫法! 第4張

風流宛在

爲什麼古人書法作品中常有錯別字?其實只是被時代淘汰的舊時寫法! 第5張

至於放在在揚州大明寺平山堂正堂的“風流宛在匾”,出自光緒初年的兩江總督劉坤一之手。據說是他爲追念曾在揚州主政的歐陽修,特書此匾。意思是歐陽修在揚州時是風流太守,在風情萬種、色藝雙絕的揚州美女石榴裙下曾弄出了不少韻事。

但劉坤一把“風流宛在”中的流字少寫一點,在字又多了一點。有人將其解讀爲作者希望自己少點風流,多點實在。雖然不免有些冠冕堂皇,但對於文人士大夫而言也是種祖傳情懷。

流字最早見於金文。後來的隸書個楷書文字中,加點和不加點的寫法都有存在。王羲之流特別喜歡不加點的寫法,《蘭亭集序》中的兩個流字都未加點。後代名帖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中,五個流字就都未加點。

爲什麼古人書法作品中常有錯別字?其實只是被時代淘汰的舊時寫法! 第6張

另外,加點的在字也常見於古代碑貼。所以“風流宛在”的寫法其實只是書法家的常規操作,絕非錯別字,亦非特別寓意。

很多所謂古人書法中的錯別字,可能都是看客對作者用意誤解。這些情況只是因爲民間手寫的跟字書寫法不合。大部分書寫者又爲了顯示自己古文字功底深厚,故意採用已經被淘汰的古體寫法,也算得上是東亞文化中的一大特色。至於各種捕風捉影的小道消息,也進一步證明字體被淘汰後的“生命力”是多麼乏善可陳。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