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傳統文化 > 濃郁的茶文化令人歎服 魯迅也曾沏茶給路人喝

濃郁的茶文化令人歎服 魯迅也曾沏茶給路人喝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施茶是一種美德邱祖講:“一者修真養性,苦志參玄,證虛無之妙道。......三者修宮建廟,印經造像,修橋補路,戒殺放生,施茶舍藥”。後來,施茶成了一種民間的傳統美德。積德行善、惠同鄉裏的義舉,蘊含深厚的施茶文化。朱景玄《茶亭》詩云:“靜得塵埃外,茶芳小華山,此亭真寂寞,世間少人閒。”古人多有做善事者,在古驛道上修橋築路,在交通要道建造富有地方文化建築——茶亭,形制簡單,一般在過往行人較多的路邊或嶺上,用幾根松木、數捆芭茅搭建而成,爲行腳僧、過往行人、勞苦大衆免費施茶。

《五燈會元》中,即載有福建黃檗山長慶大安的門人大隨法真禪師,在真參實修中十分注重佈施培福,曾於路旁煎茶普施。如“爾後還蜀,寄錫天彭堋口山龍懷寺,於路旁煎茶普施三年。”萊蕪縣進香施茶鐫石碑記 :“蓋聞東嶽泰山,威靈聖母,懿號元君,主持天下之生民,權掌國家之宇宙,敬之者荷福不臻,禳之者荷災不滅,普照天下出生免死之徑路,乃集福滌禍之良方。由是弟子蘇衝氣,自幼棄俗,初入道教,晝夜諷誦皇經二十餘載。思慮未遇高人,前緣無種,預修往因,奈我無力以善勸人。今生富貴人身,皆因前世修來;現在作福,無非轉來受用;千條聖路,無過修善第一。施茶一年,衆人誠心,同名會社,各出己資,共集一處,普舍施茶。八方往來人等,濟飢渴之後,緣登山涉水。於就頂路三元宮中寓居,施茶三載,今方克備。......以此贛言,略以爲記。”

濃郁的茶文化令人歎服 魯迅也曾沏茶給路人喝

施茶的善舉被後世銘記而《水滸傳·第五十一回:施茶庵消計放火援兄友》,從這裏我們不難發現,原來那個庵的名字在生活中已逐漸被人淡忘,大家只重視他的施茶功能,所以即改口稱之爲‘施茶庵’。《鼓山藝文志》中就有《鼓山寺施茶疏》。施茶的理念很快就得到了響應,後世但凡有關津隘口之處,無不存在着施茶這種慈善事業。今天在閩東及浙南地區的山區仍然還存世有許多的廊橋,只是已經不見施茶人。宋·劉黻《過白沙》詩句:“世路幾銷歇,一翁常施茶。”描述了這種景象。後來茶施到了城市的大街小巷。浙江拱宸橋橋西,有一條吉祥寺弄,18號石門框上寫着“中心集施茶材會公所舊址”。傳說有一位運河挑腳伕王嘉耀,爲人十分樸實厚道。一個大熱天,他挑着重擔走在路上,口渴難擋。這時路邊一個好心人送了一碗涼茶給他,讓他十分感動。此後,每年夏天,他就在自家路邊擺個小桌,燒一大壺茶水,放上一隻茶碗,向過路人施茶。翻開魯迅日記1933年5月25日:“以茶葉分贈內山、鐮田及三弟。”

魯迅故里塔子橋茶亭 魯迅也曾爲行人施茶上世紀三十年代上海的沿街店鋪有一習俗,每到夏天,店家都在門口備有茶桶,過路者尤其是人力車伕可自行用一長柄竹筒舀茶水喝。內山君入鄉隨俗,也在書店門口放置茶桶,並負責燒水,魯迅則負責供應茶葉,兩人合作施茶。後來魯迅在1935年5月9日的日記:“以茶葉一囊交內山君,爲施茶之用。”魯迅與內山施茶於民的善舉至今流傳。魯迅故里的塔子橋茶亭,施茶處在長慶寺隔壁的唐將軍廟前。客家人施茶傳統尤盛客家人有施茶的習俗,他們愛喝茶,常用茶當藥治病。他們將自己的嗜愛施於過路行人,系自願之善舉。有時幾家人都想施茶,還得相互商榷,但每年都有那樣的好心人施茶。施茶的主要炊具,是一把大茶炊,俗稱盤腸壺,又叫龍茶壺。以紫銅作原料,經錘打和焊接而成。爐膛呈直筒形,柴片由壺的上方投入。待水燒沸後,由加水口加入生水,水經“盤腸”從壺口溢出即沸,並自動注入壺口下面的水缸內。缸內放有一口袋,袋內裝有茶葉、青蒿梗、砂仁、豆寇等,待泡出茶汁後,舀至綠鉢頭中,並排放在長條桌上。沒有茶杯,但備有斜切口的—截竹管,竹管連節,管旁裝一手柄、供口渴者飲用。立夏至秋分之間,凡有客家人居住之地,就有人施茶。施茶人家在山亭放置一個木桶,每天大早將燒好的茶水送至山亭,倒進茶桶,供路人解渴。茶葉大多是自家採摘加工,用清涼的泉水煮泡,充滿濃郁的山茶味。味中有濃郁的文化氣息。

濃郁的茶文化令人歎服 魯迅也曾沏茶給路人喝 第2張

茶亭詠茶聯 茶的道在哪裏?誕生獨具特色的茶亭詠茶聯。不但別有一番茶韻還當下引人發省應機鋒。如一副詠茶亭聯即是茶道妙手作:“四大皆空坐片刻無分爾我;兩頭是路吃一盞各自東西。”。還有:“兩腳不離大道,吃緊關頭,須要認清岔路;一亭俯瞰羣山,佔高地步,自然趕上前人。 ”茶亭聯寫景寓理,心向太陽,家住安康。再讀明.陳繼儒的《茶話》:“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張源在他的《茶錄》中則說:“飲茶以客少爲貴,客衆則喧,喧則雅趣乏矣。獨啜曰幽,二客曰勝,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不免覺得文人味重了些。而老子39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得一以爲天下正……故貴以賤爲本,高以下爲基。......”就把施茶的本源揭開。“一”代表底層。茶道首要是有物質的茶爲底本,它是整個茶道過程的底層,也是寬廣的底蘊。而沒有了茶,道在哪裏?故老子又推進:“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爲和。”“和”是茶道的靈魂。那個高端原來是和爲底層的高端。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